101250阅读
百万之师出埃及,埃及史书上有记载吗
「百度知道网站」有一则问答:
读者提问:「埃及历史中有没有圣经记载的那事」
最佳答桉:「神学有。历史没有。」回答时间:2009年5月25日
这个答案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看法。迄今,埃及正史中,没有关于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记载。为什么呢为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简略谈谈埃及的史记。
古埃及文明大约出现在主前五千年;约在主前三千年,埃及成为统一的国家。主前三三二年,埃及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 古埃及时代宣告结束。目前沿袭的断代,是将古埃及的历史划分成三十或三十一个王朝,每个王朝可能相继有多位国王;这些王朝分为早王国、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王国五个时期。
在古、中、新王国时期之间,有中间期(TheIntermediate Period,亦译为「中衰期」或「衰微期」)相隔。前王国时期是埃及统一之前的文明初期;古、中、新王国时期是国家统一、文明繁荣时期;第一、二、三中间期,则是国家分裂、或被外族侵略、法老权力没落的时期;后王国时期,是埃及受到外族侵略和统治、逐渐被其他民族征服的时期。
古埃及的年表,可简示为:
早王国时期(第一~二王朝)
古王国时期(第三~六王朝)
第一中间期(第七~十王朝)
中王国时期(第十一~十二王朝)
第二中间期(第十三~十七王朝)
新王国时期(第十八~二十王朝)
第三中间期(第廿一~廿五王朝)
后王国时期(第廿六~卅一王朝)
希腊化时期由于资料残缺和年代久远,古埃及年表中,各王国、王朝或国王的时间跨度、在位年代等,学术界一直有争议,并无统一的意见。新王国时期的时间差异可能在十年范围以内,古王国时期则可达几百年。「埃及学」是十八世纪才形成的、相对年轻的学科。
陈庆真指出,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历史考证非常困难的原因, 一是埃及文与希伯来文的人名、地名的翻译、对照,难以准确, 莫衷一是;二是,古埃及人有「除忆情节」,要刻意遗忘某些史实:
古埃及是一个祭拜多神的国家。埃及人将战争的胜负、国运的昌隆,作为祭奉诸神的祭物。若逢五谷未能丰收,土地被外族佔领,他们将「无颜」面对诸神。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将那些使得埃及人没面子的无能法老「除谱」,将有辱国体的事迹灭迹,将征服者的名字涂抹、雕像「去脸」,眼不见为净,以洩心头之恨。
历史学家舒曼(Alan Schulman)将这种心态称之为「除忆情节」(damnatio memoriae)。
前面提及的「中间期」,正是处于灾害频繁、农产歉收、国家分裂、外族入侵的「国耻」时期。在此期间,埃及的历史记载往往是支离破碎、几近中断的。
陈庭真认为,按照以色列人早期(1446 BC)出埃及推算,以色列人寄居埃及,正值「第二中间期」。这样,对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史料的匮乏,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个传统观点是, 《圣经》与埃及历史有两大连接点。一个连接点是,下令修建「比东「和「兰塞」两座积货城的埃及法老(出一:11),就是新王国时期第十九王朝的兰塞二世。
另一个连接点是,犹大国罗波安王第五年,劫掠所罗门神庙的埃及法老示撒(王上十四:25-26),就是第三中间期第廿二王朝的创建者塞桑克一世(King Hedjkheperre Shoshenk I)。
然而, 英国埃及学家大卫.罗尔(David M. Rohl,1950-)经过长期的考证后,认为这两个连接点都是不正确的。他构建了新的古埃及年表,把古埃及的时间跨度缩短了几个世纪(详见「附录古埃及的年表」)。
按照大卫.罗尔的年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间(1446BC),从第十八王朝提早到第十三王朝。第十三王朝是第二中间期的起始期。这个王朝历时一百八十年左右,共有卅一位国王,其在位的时期,平均只有五年左右! 第十三王朝的动荡时局,可见一斑。
耶和华上帝在埃及降下十灾,令埃及人祭拜的诸神自愧弗如,羞辱难当,不得不允许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这种「国耻」,埃及史学家不予记录是很自然的。再说,在当时那样的动荡、纷乱中,人人自顾不暇,恐怕也无人顾得上记录以色列人出埃及这个史实。
以色列人寄居和离开埃及,即便埃及正史不记载,总会在埃及留下些印痕吧但是,这样的证据,考古学家们在埃及找了两个世纪,都无功而退。大卫.罗尔认为,这是因为考古学家们的考察,是在正确的地点,却在错误的年代(第十八、十九王朝)。
他主张,以色列人寄居埃及,始于第十二王朝的后期,并贯穿第十三王朝的大部分时间,属于中青铜时代 IIA 期。 在这一时期,以色列人寄居埃及的证据开始浮现。现略举一、二。
1)在布鲁克林博物馆(theBrooklyn Museum)有一卷编号为布鲁克林35.1446(Brooklyn 35.1446)的残缺纸莎草纸卷轴,时间为第十三王朝索贝克霍特普三世(Sobekhotep III,约主前1543 年在位)。这个卷轴上,有这位国王的一份赦令,允许埃及一个庄园转让一批家奴(共 95 人)的所有权。经分析,这批家奴的名字中,一半以上是闪族人,被称为「aamn」(埃及语的「亚洲人」)。
而且,其中有「以萨迦」、「亚设」等以色列十二支派名字的变体。在第十三王朝,埃及在西亚并没有军事行动。也就是说,这批闪族家奴,不像是被掳的战俘,而是受法老欺压的外国人—「希伯来人∕哈比鲁人∕阿皮鲁人」。
2)由曼弗雷德.比特克(Manfred Bietak,1940- )率领的奥地利考古队,从二十世纪七○年代起,在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的特尔.达巴村(Telled-Daba)进行长期、深入的考古发掘。在这里发现的迦南村庄遗址,属于「中青铜时代 II 期」,被认为是第十四王朝时、位于兰塞地的城市阿瓦里斯(Avaris)。
与住房相连的一些坟墓里,有青铜典礼匕首、铜装饰腰带、陶器等葬礼的祭品,是西亚定居人的一面镜子;从旧约《圣经》可知,他们应是早期的以色列人。这些发现,被认为是以色列人寄居埃及的直接证据。
考古学家们还注意到,这些坟墓有些特别之处。
第一,成年妇女比成年男人多;第二,墓中埋葬的,65% 的都是十八个月以下的婴儿。这些与《出埃及记》关于埃及王残杀希伯来男婴的记载(出一:15-16)相合。
1987年,弗雷德.比特克的考古队还在这个遗址挖掘出一个很大的墓。根据其底座,可确定这座墓曾有金字塔凌驾其上。显然,这是一位高官的墓地。但是,挖到墓穴底部时,他们惊讶地发现,里面既没有遗体,也没有随葬品。他们很快发现了一个盗墓的坑道,遗体和随葬品只能经此转移。
但是,墓穴得到了小心、仔细的清理,不像是通常的洗劫。同时,在祈祷室与墓室之间的通道中,发现了一尊破碎的石像,只剩下头、颈和肩膀,比真人大两倍。埃及法老手中握的是曲柄杖(the crook andflail);但这石像右胸前却是「投掷棒」(「throw-stick」), 是埃及人用来表示外国人的形象标记。石像的面部被涂上浅赭色,显然是亚洲人,脸剃得光光的,没有蓄鬍。
《圣经》记载:「法老遂即差人去召约瑟,他们便急忙带他出监,他就剃头、刮脸、换衣裳,进到法老面前。」(创四十一:14)「约瑟死了,正一百一十岁;人用香料将他薰了, 把他收殓在棺材里,停在埃及。」(创五十:26)「所以神领百姓绕道而行,走红海旷野的路。
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都带着兵器上去。摩西把约瑟的骸骨一同带去,因为约瑟曾叫以色列人严严的起誓,对他们说:『神必眷顾你们,你们要把我的骸骨从这里一同带上去。』」(出十三:18-19)
这是一座埃及亚裔高官的墓;如此恢宏,却又空空如也。联系上述经文,将它视为以色列人的祖先、宰相约瑟的墓室, 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推论。
随着对埃及年表的不断矫正和考古工作的继续深入,以色列人寄居埃及和出埃及的证据,一定会越来越多。
101250阅读
100623阅读
100614阅读
80782阅读
70815阅读
62833阅读
61131阅读
60079阅读
56656阅读
53023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