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人类头顶高悬永恒之门


一个衣着破旧的老人坐在火炉旁,双手抱头,深深俯下身子,似乎陷于深深的痛苦。

这是梵高29岁时画的一幅素描,也被制成石版画。从第一眼看到,这幅画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在多篇文章的插图中,我都用过这幅画。

这幅画让我感受到人类的苦况,然而,在这种苦况里,却有一种深深的安慰。


翻阅梵高日记,忽然发现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中,提到了这幅画:

今天我到了范德威尔家,他很喜欢我那幅双手托着头的矮小老人的版画。在这幅画中,我试图表达“天上的某种东西”确实存在。换句话来说,就是表现上帝和永恒的存在。米勒对此也是相信的。这位矮小老人也许没有意识到,当他安静地坐在炉火边的角落时,他的神情中存在着某种高尚的、伟大的东西。

 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最动人的段落也许是描写那个可怜的奴隶知道自己必定要死的时候,回想起这样的诗句----

任凭忧患像洪水滚滚而来,

痛苦像雷雨般倾泻,

我只求平安回到我的家宅,

我的上帝、我的天堂、我的永恒世界。

这远不是神学,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最穷苦的樵夫、荒野的农夫或矿工也会有这种神圣的情感。当这种情感降临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即将回到永恒归宿的感觉。

在这封信中,梵高不仅提到这幅画,也提到他所热爱的前辈——法国画家米勒。

两个画家一个在荷兰,一个在法国,两人相差30多岁,从未谋面,但却有深深的联系。其中最深刻的关联,就是他们拥有相同的信仰,他们都相信永恒的存在。

梵高在另一封信中告诉弟弟:“你寄来的米勒的画让我非常高兴,我正认真地研究它们。好久没有见到真正的艺术了,我有些懈怠,但这些画重新唤醒了我。”

他在信中还写道:“我一定要不断地画下去,画挖掘者、播种者、犁田者、男人和女人。”

这些普通劳动者,正是米勒所表现的内容。他在1854年的日记里写道:“我的创作思路就是表现劳动。每个人都命中注定要受到劳苦的惩罚。‘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是千百年不变的真理。”

就像梵高的《抱着头的老人》一样,在米勒的油画《晚钟》中,我们不是都能感受到在人类的头上,高悬着永恒之门吗?

而8年后,在梵高离开这个世界前,更是以这幅素描为基础,创作了一幅老人抱头沉思的油画。这幅画就被命名为《在永恒之门》。

米勒和梵高一生都生活于贫穷之中。他们没有迎合有钱人的口味,去画那些媚俗的作品,而是坚持画出自己亲眼所见,画出灵魂的认知。

对于他们来说,所谓的世俗繁华,不过是虚假的梦幻,让人沉迷于虚空,不明白生命的真意,更难以找到通往永恒的道路。

我们不该歌颂痛苦,但对于唤醒麻木的人生,痛苦确实有一定的益处。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那样——夜越黑,星越亮;悲伤越深,离上帝越近。

虽然痛苦,却不该绝望。因再大的痛苦,也不会高过恩典。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0)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