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为你朗读 | 13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二)


 







英国浸信会一位海外传教士克里威廉牧师死后,有人遵照他的遗嘱在他的墓碑上镌句:“我是一条蠕虫,如今安睡于主的怀中”。


既是睡觉,就绝对不是“终结”,相反是意味着还要“起来”!一位叫佚名的作者,写了这样一首诗:“悼亡者再不必哭泣/把圣徒的离世叫作死去/死亡已经神圣地变成睡眠/坟墓里是卧塌上的安息/现在伊甸园的门再度敞开/必死人的眼睛发出希望的光采/而今,至终旧事已经过去/基督复活了,睡了的圣徒都要起来。/正是因为基督徒的眼睛里有这“希望的光采”,因而他们是“存着信心死的”,没有抱怨,没有惧怕,只有坦然和安息。(来11:13)英国散文家艾迪生(赞美诗第17首词作者)在临终前对旁近的亲友说:“请你们看看,一个基督徒的死是多么的平静”!说完,他就面带微笑“睡着了”。


《圣经》又向世人见证说:死亡,不是解脱,而是息劳。人生充满叹息愁烦,劳苦重担。但就基督徒而言,人死不仅是叹息的止住,重担的卸脱,劳苦的结束,而更是荣耀生命的开始、永远天福的兑现和属灵赏赐的得着。


死的意义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


保罗说:“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并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林后5:4)“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1:Z1一23)这里“好得无比”在原文有“丰富、美好、更好”、甚至有“无法形容的好”之意思。


与主永远同在的福气的确不是拙笔笨舌所可以描述的。


“神为爱他之人所预备的,是人心未曾想到,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的……”“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有福了,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14:13)



人们常用“安息主怀”的字眼来形容一个基督徒的死。其实,这“安息”并不只是一种“休息”,而包涵着对“成就的喜乐”和“工作的满意”感。同时,也包括受造之物脱离一切败坏的辖制,罪恶的试诱,并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之福气。(参罗8:21一23)


诗人曰:“耶和华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诗116:15)奥古斯丁说:“死是可爱的,值得向往的,因为这里患难的结束,是疲劳者得到歇息,享受平安的开始。” 


《圣经》还说:死亡,不是转移,而是迁居英国作家米列滴说:“死亡是人们升高的一种呼召,是由黑暗进入光明的阶梯。”因此仅用“转移”来表达死亡并不确切。因为转移的目标太不确定,大没把握,而用“乔迁之喜”来形容这种“升高”也许正是合适的。保罗说得好极了。


“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象穿上衣服。”(林后5:1一2)


在今日不少人为了物质空间的“三室一厅”或小别墅发愁的时候,保罗提出了一个更远大的、更永久的灵魂归宿的落实问题。其实对此主耶稣早就应许过:“我去为你们预备地方去……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的地方……”(现代中文译本、约14:1一3)“义人的死犹如搬家,大千世界搬到了天堂,岂不值得庆祝的事么”?――亚大纳削


从这个多灾多难的地上,迁到那个平安稳妥的天上;由这个人与人同居却充满着竞争和误会的世界;移至神与人同在且洋溢着和平和爱心的乐园;谁还不舒心么?谁还不快乐?保罗为此感恩:“又感谢父!叫我们能与众圣徒在光明中同得基业。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西1:12一13)《圣经》进一步指出:


 死亡,不是远去,而是归家!曾经为了生活而背井离乡的人们,在异乡奋斗了~辈子,也许腰缠万贯,享尽天下荣华富贵;但一旦老之将至,最使他们忧心忡忡的事情却是担心自己会客死他乡,永远成为一个 漂泊游荡的疲惫旅人。

叶落归根、安息故乡往往成了他们最大的宿愿。古希伯来人的死亡观富有浓郁的回归意识:“亚伯拉罕寿高年迈,气绝而死,归到他本民那里。他两个儿子以撒、以实玛利把他埋葬”。(参创25:8)“雅各嘱咐众子已毕,就把脚收在床上,气绝而死,归他列祖那里去了。”(创49。33)

把死形容为回到祖先身边的说法,很有点像中国人的“归老家”!所罗门王在《传道书》中也把人死说成是“归他永远的家”。(传12:5)所有这种“归家”意识中要算《希伯来书》的作者讲得更深刻和清楚,在讲到那些如同云彩般围绕我们信心见证人之时,他说:“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来11:13―16) 


尘土与大地不是人类终久的故乡,人类至终的归宿是在造他之主那里。人类既籍基督而造,也必将仍藉着他而蒙救赎而归回!人类起初便出生于属神的伊甸乐园,至终仍必将归回到属天的永久家乡!

“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啊们”!(罗11:36)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1809―1892)在晚年去世前写过一首题为“过沙滩线”的诗,正刻画了一个基督徒“归家”时的心情:“夕阳西下星满天,声清如许催上船。但愿远行出海日,风浪无惊过沙滩。斯潮来时浑如睡,丰满异常难为声。

深接深海最深处,而今潮退是归程。黄昏人静听晚钟,钟声过后夜色浓。别离何须伤心泪,悠悠扬帆乘好风。时空边缘将脱离,浮海远去庆归期。

沙滩一线渡过后,见我救主最欢娱。”无独有偶,英国诗人斯特朗的一首《家》也可以很好地表达尘世倦客归回家园的美好感受:“隧道尽头,就是光明;风暴过后,一片宁静;漂泊归来的人需要好好休息,毕竟可爱的家最温馨。

国外有一位浸信会的宣教师曾这样对待他的离世:“我并不厌烦我的工作,也不厌烦这个世界。但当基督召我归家时,我就像小学生放学回家一样。死对于我并非突如其来的惊恐,我在基督里为大丈夫”(摘自《灵魂不灭》)只有一个存着无伪信心和不朽盼望的人,才会拥有如此“大丈夫”的气概,实实在在地能“视死如归”!“再见了!骄傲的人世,我要回家去了”。――爱默生《再见》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62)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