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38阅读
在完美主义者的论调中,神之所以爱我、接纳我、容许我,是因为我的表现还不错,若非如此,神就不再爱我了,如果我是个微不足道,或不讨神喜悦的人,神甚至还会向我发怒。
在完美主义者的眼中,神就像儿歌中的圣诞老人,祂列了一张明细表,重复地考核你是个乖孩子还是个坏孩子——所以你最好当心一点,做个乖孩子,否则祂可要亲自出马了!某一位认为“神已死”的神学家正是持着这个论调,有人问他说:“你认为神的定义是什么?”他轻蔑地答道:“神不过是在我心里发出‘你做得还不够好’的一个微小声音罢了。”
完美主义者认为神的爱是有选择性的,祂视人的表现而施恩典,如果我不合神的要求,最好别期望神会帮助我;想要得到神的悦纳,我非得符合神的要求才行。
这一套论调使得神与我们的距离变得十分遥远。这是有理可循的:因为我们的内心深处,并不希望有一个这样的神存在,祂的存在使我们觉得惶恐不安,宁可与祂保持距离,所以即使“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徒十七28),我们还是不愿与祂亲近。正由于祂是难以取悦的,看起来便更加遥不可及。
这样便形成了以下的恶性循环:神离我们很遥远,所以努力亲近祂,然而我失败了,因此我觉得非常罪恶,这种罪恶感使我以为神不再接纳我,祂将离我更远。于是,在心中的期盼与罪恶感交相挣扎下,叫人如何从这样的梦魇中脱身呢?
唯一的答案是神的恩典!
首先,我必须了解我畏惧的神,并不是神真正的面貌,而是我根据自己对双亲、师长、牧长,或周遭其他人的印象设想而来的——一旦我认为祂是位尖刻、凶恶的掌权者,我就难以再去认识耶稣基督所启示的真神了。
神并不会轻看我们,但完美主义者仍会觉得是神直接向我们说话,或是藉良知来提醒我们,使我们在读圣经的时侯,对咒诅、罪恶、审判等字眼特别敏感,并且运用这些字眼来加强自己完美主义的信念,当然,完美主义者若总是看到严苛的警语,他们自然也错失了圣经中爱的章节。
完美主义者首要的问题在于:没有人能够和一位顽固又狭隘的神共同生活,若不是祂想摆脱我,就是我想离开祂!否则若不是我精神崩溃,就是我信心尽失。
其次,完美主义者总认为自己的标准远及不上神的标准,当我与完美主义者共处时,我发觉他们根本不愿相信神有恩典与慈爱,“你太低估神了,”他们说:“祂真是完美的,你若有罪便不能讨祂喜悦。”
我便回答他们:“真正的问题,在于你所定的标准远高于神所定的标准,在你所设的标准下,你没有为自己留下任何转圜的余地。”只要神愿意赦免我、眷顾我、洁净我,并且扶持我,我就应当欢欢喜喜地接受。神看我们如同祂所爱的孩子,祂绝不会苛求我们完全无过,或竭力想证明我们的罪状。
完美主义者的第三个问题是,他们很需要别人的帮助,你可以称之为辅导员(在我的定义里,辅导员是圣灵的短期助手),这位辅导员可能是一位朋友、一位牧师,或是一位心理学家。
完美主义者往往认为他们面对神,或透过神的话语,便能直接解决问题——只要多读经、多祷告,并充满属灵的思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个想法似乎颇有道理,事实上却不尽然。
当完美主义者真正陷入困境时,读经非但没有帮助,反而使他的情绪更为低潮,因为圣经的话语都会被他心中悲观的意念所干扰,反覆发出“我办不到!我完蛋了!”的讯息,这样一来,即使在别人眼中所看到的恩典,在他的眼中却成为咒诅,他像个受损的接收器,收不到爱的讯息——而且受损、扭曲的情形非常严重,即使播放出美丽的图片,却只能接收到白茫茫的画面;即使播放出悦耳的晋乐,却也只能听到一片寂静。
对神产生错误观念的原因,往往得追溯至一个人在早年的成长历程中,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经验。惟一摆脱完美主义模式的方法,是重新学习与他人——在绝对的信任与无条件的爱中——建立关系。辅导员最大的功能也在此,人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但也惟有人能藉着爱与关怀,帮助他人重新复原。
解除积习已久的完美主义思想得花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藉着神的恩典必定可以办到。只要我们认识神的爱,愿意接受祂的恩典,并且让他人成为神流露恩典的管道,我们便能再回到神面前,与神相亲。
整理:喜乐
100738阅读
94380阅读
92290阅读
87674阅读
85520阅读
85490阅读
83461阅读
82987阅读
81280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