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38阅读
人心的渴望决定了人经验的范围、见解的深度、判断的标准,以及选择价值观的责任。渴望对于人生的影响极大,扭曲的渴望会使人陷入绝望、耽于感官。本书辨析了什么是扭曲的渴望,帮助我们认识到,偶像崇拜、成瘾、浪漫之爱和理性主义都是虚空的,不能真正满足人心的需要。人心真正渴望的是永恒,唯有与那位永活至圣者建立关系,人心的渴望才能获得真满足。
第4章 对爱的究问(上)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错误与放纵的情欲会导致毁灭性的成瘾。那么,爱情,这一人类最伟大的渴望,在这幅图画中又放在哪里呢?是什么使基督徒的爱情与其他的爱迥然有别呢?当爱情破裂时,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形呢?
有两位女士出版了一本插图精美的图书,论述艺术中的爱情。她们承认,她们这样作的动机是要“在我们每个人的爱情都失败之后,挑战爱情这一美妙的主题。实际上,我们朋友的婚姻鲜有以情感加深告终的,以致离婚似乎开始成为一种文化中的老生常谈”。
正如我们所知,我们当中有许多人都曾遭受过个人痛苦。单单在美国,在过去十年中,离婚已经使每年超过一百万例的婚姻遭受了痛苦。西方其他国家也有同样的统计数据,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情形更加糟糕。因此爱是一种舍己的操练,也是一种同样需要艺术的技巧。事实上,爱情是唯一通过付出而得到更多的东西。然而,爱同样与我们的情绪和意志紧密相连,以致在爱中将我们自己交付出去,太多时候也意味着将我们内在生活和个人故事的垃圾传递出去。
自二战以来,人们对爱情的看法已经变得非常悲观了。实际上,若通俗歌曲可以告诉我们什么的话,那爱情全都是伤心与失望了。“情歌是一首伤心的歌,不要问我怎么知道。”这种经历是一种普遍现象。渐渐地,对那些在破碎家庭中长大而且随后自己也经历了破碎婚姻的人来说,爱情幵始意味着失望。因为他们自己的经历,或因为他人的经历,他们相信“爱情已经死了”。他们选择用一种临床性的术语来描述爱情:“一种使我们脆弱的把戏”;“一种幼稚心灵需求”的投射;“一种忘记了他们不过是作为一种高等动物的人身上性本能的拙劣模仿”。这种观点对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尝试自己爱情机会的人来说,毫无激励。
对许多人来说,爱情已经被约减为性欲,而人们也在追求没有爱情的性欲。正如弗洛姆在自己的著作《爱的艺术》一书中所作的结论:“爱情.....是一种相当稀缺的现象,它的地位已经被大量伪爱情形式取代,这实际上是蜕化了的爱情的许多不同变种。”
或许,我们对爱情太想当然了。或许,我们有一种过于草率地进入婚姻的倾向。当然,一代人以前,那种想“约会”并“拥有一个属于你的女孩”或“属于你的男人”的好莱坞式疯狂想法是幼稚的,也常常是毫无价值的。或许,我们要回到的是一个世纪之前的那种情形,那时婚姻是一种我们希望相守一生的严肃之事,而且那时也没有听说过有破碎家庭。1904年5月14日,莱纳马利亚里尔克在他著名的《致年轻诗人》中写道:
让一个人去爱另一个人:这或许是我们所有的工作中最困难的工作,也是对我们工作最高、最后的检验和证据,所有其他工作都不过是对这项工作的准备而已。因为某一原因,年轻人,就是那些在各样事情上都是新手的人,仍然无法认识爱情。这原因就是:他们必须学习这一功课。他们必须运用他们整个的生命,竭尽他们的全部力量,收拾起他们所有孤独、胆怯和忐忑不安的心,学习去爱。但是,学习时间却是一段漫长的筹谋时间;因此,对那个爱的人来说,在进入爱情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入生命中的乃是独处、强烈和深重的孤独感。爱情在一开始并不是某种联合,委身并与他人成为一体(因为与一种未经澄清或尚未完成仍为从属的东西联合,又能成就什么呢);它乃是一种强烈的诱因,让一个人走向成熟,让个人有所成就,让他为了自身和其他人的缘故成为一个世界。这乃是赋予他的一项伟大要求,有某些东西选择了他,并呼召他走向更伟大的事物。
在这里,里尔克针对爱情所蕴涵的持续努力与不断追求,向我们提出了一种彻底现实主义的观点。所以,不足为奇的是,那些接受社会流行观念并因此视爱情为"一件容易的事”和“自然而然的事”的人,很快会失望并以离婚收场。他们这种形式的爱情就像建造在沙土上的房子一样,在人生的风暴中,当洪水来临之时,很快就会被冲毁并席卷而去。这就是弗洛姆在总结自己就现代生活中的爱情所作的讨论时所说的,“那些能够去爱的人在当今体制下必然是个例外;爱情就其必要性而言,在当今西方社会中乃是一种边缘化的现象。”换言之,现代世界不仅是一个充满偶像的社会,一种沉溺不能自拔的社会,同样也是一个没有爱心的社会。所以,我们不得不再次从最根本的问题开始,并对我们根基的本质进行检视。
我们之所以不放弃人需要接受爱和付出爱的观点,有两大动机。首先,因为人类生活从本质上讲是关系性的,因此对爱情玩世不恭,也就是对人自身玩世不恭。失去了爱,也就失去了我们的人性。其次,今天正像在古代世界一样,爱乃是人和上帝之间的一个触点。在近东古老宗教的庙妓膜拜制度中,的确,神灵的爱是用性欲来进行解释的,并非一种关系。但是,在圣经信仰中,若没有了爱,也就几乎无法谈论宗教生活了。诚然,我们或许会坚持说,在基督徒的生活中,爱是所有其他方面的前提。心灵于是就成为爱情的象征,假如我们想在自己的个人生命和属灵生活中成为真正的人,我们心灵中的渴求必须是以爱为中心的。因此,正如莎士比亚一样,我们仍然用极为严肃的态度来对待爱情:
情若两相牵,莫向羁绊说难;
若见异思迁,水性杨花一般,
怎算得,情真切,爱相连;
此情天长地久,有记号为念;
云端望穿,恁般真情永不变。
在我们当今的世界中,人们往往把爱情的缺失归咎为现代主义的结构。今天,人们最感兴趣的并不是关系,而是权力;不是爱情,而是金钱。因此,我们会批评爱情的失败是因为市场竞争、彼此相残的心态。我们会批评官僚体制的无动于衷,批判“技术社会”的设计心态,批判资本主义的金钱本能,实际上这些都是“抽象社会”的疏离关系。当对那些认为“大就是美,速度即本质”的人来说全人类都被变成了一个消费的变形虫时,我们很快就会变得怀旧起来。我们盼望回到那种小国寡民的生活状态中,回归昔日那种温馨的乡村生活,远离大城市。
后现代性将会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帯来一场革命,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正像先知所预言的那样,当每个人都因着上帝出于爱的恩约纽带得以再次认识上帝时,这一时刻就会来临。这种情形会永远如此吗?那种对人的个性的尊重能够恢复吗?简而言之,爱能够再度成为我们生命的核心吗?
在当今的家庭中,一对对夫妻之所以担心婚姻,是因为他们将它视为一个暴君。在同一屋檐下,多次婚姻带来的子女,不安地生活在一起,这已是常事。在这样的状况下,又有什么空间来展开这种心灵的渴求呢?爱情已经被扭曲了,而我们则在为这种情况导致的痛苦与孤独批判现代社会。
我们不得不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这种爱的盼望到底是虚假的、建立在偶像崇拜基础上的,还是说个人经历到上帝在我们心灵中的爱有坚实的历史基础?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我们受到了双重传统的影响。正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除了基督教传统的延续性之外,我们同样也受到了西方社会古典传统的强烈影响。
100738阅读
94380阅读
92290阅读
87674阅读
85520阅读
85490阅读
83461阅读
82987阅读
81280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