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61阅读
有句话说得好:生只是走向死的过程。
圣经《诗篇》的一位作者发出哀叹:“谁能常活免死,救他的灵魂脱离阴间的权柄呢?”(诗八九:48)
我们的时代崇尚自由思想,无论什么主意都敢于去尝试。我们凭知识、科学、技艺的发明与发现,还有哲学思想和功利主义,试图改变这个世界和它所循的规律。又把金钱、名誉、人有限的头脑当作偶像来膜拜。可是,不问我们做得多么有声有色,到头来仍是要死:“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来九:27)。
生活的熙来攘往中,无处不见到死亡的影子。救伤车的警笛长鸣过市,殡仪馆的耀目霓虹灯,还有坟场和不时穿过车辆拥挤街道的柩车,惊心怵目,提醒我们,那位把阴间带在身边,到处把人拾起丢进去的死亡,随时会光顾你我(参《启示录》六:8)。谁都不知道这时刻何时到来,但我们都心里明白,那一刻一定来。
有人说:“人的一生际遇风云难测,只有死亡例外。”英国作家王尔德说得好:“现代人什么都逃避得了,就是逃不过死亡这一关。”近年来讨论死亡的书车载斗量,讲自己经历死亡又活过来的书也汗牛充栋。许多人开讲座、设研究班,讨论死的问题,以及怎样训练自己把死当作生活的一部份去面对,就是不肯走一条圣经早已指出的路,也就是恢复人与上帝本已有的和谐关系。事实上,全人类都活在死亡的阴影里。我们所应关心的已不是何时死或者怎样死,而是死了以后往那里去。
每年都有许多人死于车祸;他们坐上司机位把车子开动,怎么也料不到这会是最后一次开车。尽管家里有各种安全设施,每年因家居意外而死的人也不少,事前一点预兆也没有。(一九八0年全年,美国死于车祸的为五十三万二千,死于家居意外的有四十六万九千人。)死亡残狠暴虐,追索人命;医学界、安全专家,天天动脑筋奋力挽救,到头来,占上风的仍旧是死亡。
不错,经过科学界的不断努力,人已经可以多活几年,但等在人生终点的还是死,人的“平均”可活寿命,仍没有超过《圣经》所说的七、八十岁(诗九:10)。
人在盛年而死于心脏病的比比皆来。癌症予人的痛苦丝毫未减。八O年代爱滋病开始蔓延。这种使人体失却免疫能力的病毒日形猖獗,全球到处都有患者,奄奄待毙。不问统计数字如何予人乐观印象,或者近几十年中人寿渐长;更不问死于自杀、被杀或其他横祸的数目如何增减,人之会死的事实从未改变。死,依旧是人活在地球上最后的归结。
婴儿呱呱堕地的顷刻,死亡就开始作用,与死的战斗也随之展开。做母亲的想方设法保护孩子幼小的生命。她注意孩子的饮食和衣着,提供力量能办到的良好环境,作定期身体检查和各种防疫注射,尽管她关怀呵护备至,死亡已候在那里。
毋需等待多久,人体渐现衰弱症象。牙齿出毛病要找牙医,视力渐差要配戴眼镜。年纪再大一点,皮肤开始起皱,背驼腰弯,步履也越来越迂缓。体力日减,骨头日松,不知不觉间人已临近垂暮之年。
我们靠医疗保险来减缓老年受到的死与病的压力。购买人寿保险来支付人生最后须付出的殓葬费用。回顾往事前尘,会领悟人生原来是一场与死亡的伟大战斗,从生的那一刻开始,从未间断过。我们好象在跟死亡赛跑,最多只能希望没有那么快给它追上,尽量设法拖延时间;但最后总是给死亡跑赢。
人的这个公敌真是神秘异常,就像生命一样神秘。人的生命和我们四周动植物的生命,遍满全地球;但到今天,人仍旧不能制造生命;我们甚至连解释其奥秘也办不到。死亡之为事实像生命一样普遍,但我们也说不出一个道理。我们不愿提到死,故意无视死亡。婴儿出生,我们为新生命的来临欢庆;但若有人死去、生命消逝,我们会尽快“节哀”,把它忘却。
今天,地球上的人口达三十亿。一百年之内,现在活着的全要归于尘土,被称之为臭皮囊的身体当然已无感触能力,可是他们的灵魂呢?他们身体中最重要且死后永存的这一部分会怎么样呢?这是生命的奥秘。人死时那不死的部份是什么?这逃脱死的一部份到哪里去了?
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
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
|传道书7:2|
完
整理人:有盐的大米
77761阅读
57285阅读
53946阅读
51437阅读
45952阅读
44289阅读
41460阅读
38193阅读
35516阅读
35383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