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20阅读
在美国,清明节与复活节日子非常接近,某日,一位旅居美国的台湾人于清明节到墓园扫墓,准备了丰盛的祭物;另一位基督徒美国人扫墓时,顶多在墓前摆束鲜花,所以当他看到台湾人准备的一桌山珍海味,内心好奇:「为什麽要在墓园裡『野餐』?」后来得知,原来是在「祭拜祖先」。于是,美国人率直的问台湾人:「你的祖先真的会起来吃吗?」台湾人不假思索的回答:「你的祖先若会起来闻你的鲜花,我的祖先就会起来吃这些食物。」
这看起来像是一则笑话,却也真有其事,不仅看出中西方在祭祖与信仰的价值观上非常不同调,值得更深省思祭祀、拜拜背后的动机,究竟为了什么?一旦理清背后的动机与目的,就能除去一般大众对于「基督徒不祭拜=不要祖先」的错误认知。
许多人对基督教的印象,中性的描述是基督教「不拜祖先」,负面的说法是「不要祖先」,批评的讲就是「不孝」。台中忠孝路长老教会牧师王武聪认为,祭拜祖先、神明,又拜鬼魂,是错综复杂的问题,牵涉到文化、宗教、家族、功利思想等层面,深沉又纠结。
针对上述的故事,王武聪牧师提出不一样的思考观点。美国人或基督徒献花,并不是期待祖先起来闻花,只是表达对祖先的追思与敬爱;而台湾人祭拜用食物,祖先若如期待跳起来吃,才真会「吓死人」!又如果祖先真需要吃,那他们一定会饿死,「因为我们一天要吃三餐外加宵夜,祖先逢年过节才吃一餐,到底是孝,还是不孝?」
再深入探究,就会发现祭祖用吃来表达,背后有很深的《圣经》根基。《圣经》中最重要的圣礼就是圣餐;而犹太人最重要的晚餐是逾越节的晚餐,吃羊肉、无酵饼与苦菜来感谢上帝的恩典、记念祖先在埃及所受的苦。从逾越节晚餐延续到耶稣的最后晚餐,用饼与杯来记念祂,都是用吃来表达。
所以保罗说:「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再来。」圣餐是把记念耶稣过去为我们而死,以及对未来的盼望,拉到现在。
祭祖以吃来表达,《圣经》中也着吃来表达深切的追思,如何将「祭祖」与「圣餐」结合,提升祭祖的「记念」意义,淡化对亡灵的「崇拜」,是可以努力的方向。但是基督徒要「敬祖、念祖」,却绝不等于「拜祖」。
(照片提供/以马内利园)
中国人有清明节扫墓的习俗,《圣经》也有扫墓的记载,耶稣被钉十架后,七日的头一日,一群妇女前往耶稣坟前准备扫墓,出现两位天使对她们说:「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这裡,已经复活了。」这句话,已经将清明(扫墓)带往复活。
王武聪指出,华人重视祖坟风水,企盼祖先能赐福他们,这是在死人里找盼望。所以,圣经中天使才会说:「为什么要在死人中找盼望呢?」这本是不对。他进一步分析,中国人面对生命终极的三大期盼:
1. 死后不愁吃穿,免成饿鬼孤魂:许多长者反对儿女信主,担心死后若无人祭拜,会成饿鬼孤魂。除了基督教以外,其他偶像神明都没有「死后服务」的承诺,拜了一辈子,「死后不愁吃穿的期盼」在既有的宗教里却是完全落空。
2. 死后有人带路:死人的路,活人从没有走过,如何带?有谁能带?中国人面对死亡,很多时候不是「病死」的,而是「吓死」的,因为对死亡充满许多恐惧。
3. 死后能团聚一起:期待将来还能再团圆,但其他宗教的「轮回」主张把将来团聚的美梦破灭,因为不知来世投胎会是什么人种或何等生物。另外,「祭祖」和「轮回」也是相互抵触的,因为一旦投胎,「祖先」变为别人的「子孙」,彼此关系就此决断,究竟还要祭拜谁?又何来庇佑祖孙之说?若真有庇佑,又何需再拜其他神明或鬼魂?
三大期盼在传统宗教信仰中完全破灭与落空,却能在基督教信仰里得到完全满足的答案。因为耶稣曾对门徒说: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约翰福音14章1~3节
这就是耶稣的承诺与保证,死后由祂带路,因为祂从阿爸父家来,道成肉身成为人,被钉十架降到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如今坐在上帝的右边,唯有耶稣去过天堂与阴间。
基督徒过世是回天家,回到阿爸父为我们预备的家,祂不会寒酸的告诉你:「回家还要自己带便当。」天家里所有的吃喝玩乐都已充足,不需地上的祖孙来预备,家人死后也可以在天家相聚、团契。
来源:基督教今日报 記者 / 吳佳玲 台北市報導
审核:恩典在线
每日金句: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赛 6:8)
101520阅读
101505阅读
101101阅读
93912阅读
72235阅读
71429阅读
68943阅读
68218阅读
66912阅读
65760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