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问得好|诗人为何咒诅仇敌?


诗人为何咒诅仇敌?


问得好

圣经教导我们不可咒诅别人。为什么旧约有些诗篇却咒诅仇敌呢?

不可咒诅   
 

圣经教导我们不可咒诅别人(罗十二14;雅三9-10)。上帝是圣洁和公义的,祂辨别善恶、赏罚分明,祂所行的都正直公平。


祂赐给人的恩典,是人不配得的;祂发出的咒诅,却是人应受的惩罚;但是,人不可发出咒诅。耶稣基督的救赎带给世人赦罪之恩,使咒诅转为祝福。认识基督的人理应凡事按照福音而行:只要祝福,不可咒诅。


圣经又教导我们不可为了私人的仇怨而报复(罗十二19)。我们要彼此宽恕、相爱,不可报仇,因为伸冤在上帝,祂必报应。

咒诅的诗篇   
 

旧约中有些诗篇称为「咒诅的诗篇」(imprecatory psalms),包括诗篇第五十五、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一百○九、一百三十七篇。


这些诗篇都是诗人向上帝的呼求和哀声,恳求上帝介入当时的景况,惩罚仇敌和恶人,拯救诗人或上帝的子民。我们读其中一些经文的时候,会感到不安和困惑。


例如:「愿死亡忽然临到他们!愿他们活活的下入阴间!」(诗五十五15)「愿他的年日短少!愿别人得他的职分!愿他的儿女为孤儿,他的妻子为寡妇!愿他的儿女漂流讨饭,从他们荒凉之处出来求食!」(诗一百○九8-10)


又如:「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啊,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那人便为有福!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诗一百三十七8-9)

咒诅的处境及用语   
 

这些诗篇的作者主要是大卫(诗五十五、五十九、六十九、一百○九篇),另外是亚萨(诗七十九篇)及被掳时期的不知名者(诗一百三十七篇)。


我们首先要注意,有关的经文不涉及私人的恩怨和报复。圣经所描述的大卫,不是这样的人。虽然他遭扫罗追杀,被多益告密,儿子押沙龙叛变,受示每咒骂等,撒母耳记却从没有提及他怀恨在心而加以报复,可见大卫不是恶毒的人。


诗篇的祷告都是针对那些攻击耶和华和祂的受膏者的敌人、恶人、诡诈人。他们所行的尽是欺压、逼迫、强暴、吞灭、喜爱流人血、邪恶、罪孽等不义之事。


在敌人的蹂躏和苦待之下,诗人个人和代表一群受害者在上帝面前唉哼哀诉,求上帝为他们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向恶人施行审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他们自食恶果,并求上帝救拔祂的子民脱离他们的手。读这些诗篇时,需了解当日的背景。


诗篇中的咒诅出自面临绝境之人的口,用词固然是痛苦的和发泄怒气的,表现了无奈和无助;但那同时是修词上的夸张手法,我们不必按字面去了解。


诗中的一些祈愿,反映了仇敌加在别人身上的苦害,诗人希望那些事转过来也发生在仇敌的身上,让他们亲自体会自己所造成的灾祸。


此外,有一些用词则用了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诗中针对巴比伦说:「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那听起来非常残忍,令人难以接受。事实上,杀害妇孺是古代战争中常见的罪行,征服者(如亚述、巴比伦)便常对不肯降服的小国施以这种惩罚。


不过,巴比伦并没有磐石或峭壁,而旧约学者华德凯瑟(Walter Kaiser)指出,「婴孩」一词可指年幼或已长大的孩童,其重点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是在于父子的关系。


诗人以此作比喻,意思是说先祖的罪行在后代中重复出现,这些后人(婴孩)必面临灭绝的命运,这就成了巴比伦的写照。


信念与态度   
 

诗篇中的咒诅,是旧约信徒对伤害他们的仇敌所作出之响应。我们须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感受,理解他们激动的因由。


倘若我们处身其间,也许会做相似的事。但是在上帝渐进的启示过程中,我们新约时代的信徒比起旧约时代的子民,更多明白上帝的心意,知道上帝至终必要审判罪恶,为祂的选民伸冤(路十八7-8)。


基督的十字架带来了宽恕和赦罪。这两方面的真理,影响并改变了我们对不公义之事及仇敌的态度。我们若肯定并坚守这样的信念,就不会发出咒诅,只会祝福了。


(THE END)

校对 :  丽美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