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76阅读
群处是我们同四周邻居、同事、亲友与众人怎样和睦相处的问题;同此相关的还有怎样使这种相处达到更高效果的问题。这门功课不简单,如果说它是一门大学问,也不会过分。
关于群处,《圣经》有什么教导?我们略举数例。
早在创造时期,神就说过这样的话:"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
从此以后,家庭产生了,家族出现了,渐渐发展下去,民族、社会也形成了。
于是群处的问题立刻成为一门处世为人所必修的功课。
所罗门说过:"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传4∶9-10)。
这是关于群处生活的最为简要的教导。而扶助同伴,以及优美的群处范例,经上记的也不少。
旧约里,拿俄米和路得的婆媳关系,大卫和约拿单的友情友谊,以及亚伯拉罕对待小辈罗得的宽厚、容让,都是很突出的美范,传为千古佳话。
到了新约,耶稣教诲门徒在与人交往时,要能"饶恕人到七十个七次";又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还说"要彼此相爱"。保罗也说:"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罗12∶18)。
所有这些教导,都是指导群处生活的珍贵训言。
我们还可以看看使徒在群处中的实际风范。
保罗是个有学问又有灵力的人,每到一处,他都把基督的丰富恩典带去(参罗15∶29)。凡他所到之处,都有人受感归主。教会也因此得以在各地建立起来。这些都是显明他在群处中的强大感动力。
他曾称赞以弗所教会的优点,说他们把"信从主耶稣"和"亲爱众圣徒"结合起来(弗1∶15)。其实这正是他自己的品德和风范。他曾责备过彼得,却感动彼得转而称他为"亲爱的弟兄保罗"(彼后3∶15)。
他又曾严肃地对待青年马可的错误,却又称赞马可"在传道的事上于我(保罗)有益处"(提后4∶11)。在保罗身上我们看见他有刚有柔,刚柔相济,适度适量,慎握分寸。若非如此,何能感化老年前辈如彼得,何能感化青年后辈如马可等。
然而,这一课却是很深的,是够我们一生追求学习的。
保罗群处的美好情景,当然不是没有原因的。在他的言论中有一句特别值得注意的话。他这样说:"我因此自己勉励,对神、对人,常存无亏的良心"(徒24∶16)。这话无疑地道出了他为人、处世,治事的总精神、总秘诀。对神、对人、对良心无亏,就有灵力;对人良心无亏,就有吸力。有了灵力和吸力,美好的情景就出来了。而我们所缺少的,正是这两个无亏,这两种力量。
保罗又曾说过:"感谢神,常率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气"(林后2∶14,15)。
在此,我们读了保罗的话,也看到了他的心和灵。他见证了神:是"神率领"他夸胜;他见证了基督:乃是"基督馨香之气"。他把自己藏在基督里了。一个把自己埋藏起来的人,是容易和人相处的,也是多得恩典的。相反,如果爱露头角,就不免要失恩减福了。
"群处"是人们生活的一面,另一面就是"独处"了。
古人有"慎独"一词。它告诫我们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务要警惕自己的弱点,谨守自己的思想与动作。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由于条件的变化,独处的经验总是难免的。在独处的日子里,要战胜试探,要工作不懈;要在恩典与真理,生命与生活上造就自己;要在孤单的时刻不感到"孤苦",要在孤独的时候不变为"孤僻"。
这一课也是深的,但意义与价值却是大的。我们略略看看耶稣和使徒约翰的经历。
主耶稣在受难之前曾对门徒说:"你们要分散,……留下我独自一人……因为有父与我同在"(约16∶32)。祂又说:"那差我来的是与我同在。祂没有撇下我独自在这里,因为我常作祂所喜悦的事"(约8∶29)。主说到"独自一人"时,立刻又说"有父与我同在","没有撇下我"。这就叫做信心,这也叫得胜。
"有父同在",我们也会说,把一句属灵的话悬挂在口头上并非难事。关键在于信心的实际,感情的实际,属灵光景的实际。当沉重的考验临到时,当忧患,孤单,冷落扑过来时,我们的内外光景如何?这才是最实际的,是最能反映自己的。
约翰在年老的时候,被流放到地中海的拔摩海岛上,真是一件悲苦、严酷的遭遇,但是,一件感动人心的事情发生了。这位老使徒抓住孤单的机会,看待忧患当恩典,争取到了最深刻的灵交经验,写出了最终的一本经卷-启示录。他留给后人看到的乃是:感人的心灵境界,巨大的灵性收获,深刻的生活激励。
就比较的意义来说,群处所反映的是自己同别人的协调、协和、协作问题;独处所反应的是自己同神关系的深浅的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群处与独处都属于在基督里接受对付的问题,而这正是一切灵性问题的总根所在。
滑动查看歌词
新编《赞美诗》第207首
48976阅读
45429阅读
44700阅读
41202阅读
38522阅读
38111阅读
34530阅读
34435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