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新约的伟大祷告 |(一)西面祈求释放的祷告


(经文:路加二章29至32节)

“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话,释放仆人安然去世。

因为我的眼睛已经看见你的救恩,

和合本路2:31 就是你在万民面前所预备的,

和合本路2:32 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荣耀。”

要完全明白西面的祷告是多么重要,需要阅读路加福音二章21至35节。西面祈求释放的祷告记载在29至32节。有一点很重要,我们需要留意,这个祷告和以利亚沮丧和灰心时的祷告(王上十九4)不同。西面十分快乐,而且心中充满感恩,因为神应验了他的话,弥赛亚真的来了,而西面看见他,而且抱着他。因为他抱在手里的小婴孩是神自己的儿子,世界的救主——「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的荣耀!」(32节)。看到神实现了自己的应许,西面作出这个了不起的祷告。


要明白这个祷告的美妙,我们必须先看一看西面这个人。

01
西面个人的虔敬

西面是一个怎样的一个人?答案可以在路加福音二章25至27节找到。这里告诉我们四件事,显示西面是一个敬虔和圣洁的人:

    

他是义人

我们从25节看到这点。人们认识的他是一个诚实、正直、真诚、可靠和坦率,品行端正的人。他多么有资格并且有效地祷告!

他是虔诚的人

「公义」这个词指西面人性那方面;而「虔诚」这个词则指他朝向神那方面,因为这是指他与主的关系。他的生命讨神喜悦,因为他在生命中与神联合,和神关系良好,并且顺服神。

他是受神掌管的人

这段短短的经文三次提到西面个人与圣灵的经验(25–27节)。他被圣灵充满、光照和引导。每个基督徒都应该这样,我们的生命应该在圣灵的掌管和直接指导之下。这正是五章18节的意思,也是我们要有效地祷告所必须要有的条件。

他在预期主的降临中过活

西面等候救主第一次降临(25节),你和我则应该等候救主第二次降临。西面知道主会来,因为他得到启示(26节)。而在整本的预言、应许、预测都给我们启示。这一切都清楚地指出主会再来,我们应该做好准备,等候祂回来!

02
西面那了不起的祷告

阅读28至32节,有很多细节,我们应该细心思想每一个词组,每一个词语。我们对西面的祷告有什么认识?

  

它以西面「称颂神」开始(27–28节)。

他没有以祈求或认罪,而是以颂赞开始。我们应该这样开始祷告——阅读并比较出埃及记三章5节。

  

它承认神的主权:29节告诉我们,西面以「至高的主」开始他的祷告,承认神的伟大和权威,而他只是神的仆人、奴隶。


它承认神的工作:在29节西面说:「如今可以照你的话」——「我一直在等候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耶稣已经来了,现在释放我脱离这个身体吧!」没有任何地方暗示西面害怕死亡——为什么需要害怕呢?


它包括顺服这个元素:在29节西面祈求:「主啊!如今……释放仆人……」他不能够根据自己决定的时间离去——我们也不能,因为我们的时间在神手中——阅读诗篇三十一篇15节,并比较路加福音二十三章46节。

  

那是谦卑的祷告:在29节西面承认自己是神的「仆人」,一个等候实行自己主人的旨意,但却是软弱、不配和实际上是无用的人——参路加福音十七章10节。

    

那是祈求安然离世的祷告:我们准备好和基督一起前行,必须知道与神相和是什么一回事(罗五1);这样我们便会经历到神的平安充满我们的心(腓四7)。

  

它倚靠神的应许:西面的祷告实际上等如说:「主啊,你应许我会在看见救主后才离世。现在我已经看见他了。正如你应许那样让我离去吧!」


    

它解释了为什么西面预备好迎接死亡(28和30节)。西面接受了基督,抱过他,见过他,并承认他——西面已经预备好了。


    

它宣告救恩的真正本质。首先,救恩不是信条、系统或宗派,而是位格。基督就是神救恩的体现(徒四12)。其次,救恩是经过长时间准备的(31节)——比较启示录十三章8节和加拉太书四章4节。第三,救恩是为每一个人而设的(31节)。第四,基督需要我们个别地拥有——30节清楚表明这点。


  

 它显示了不起的分辨能力。32节告诉我们,西面有分辨能力,因为耶稣最初是来到犹太人,而不是外邦人中,但在神的计划中,犹太人拒绝了耶稣,他首先成了「照亮外邦人的光」,我们现在等候他成为「你民以色列的荣耀」的时候(32节)。

03
西面严肃的预言

阅读33至35节。西面祝福约瑟和马利亚,并说了两件事情:

他说了关于基督的预言(34节),

他会根据众人和列国对他的态度将他们分开(太十二30;约七43)。

他说了关于加略山痛苦的预言(35节;约十九25)。



结束这一课时,要留意西面以赞美神开始这个伟大的祷告后,以祝福别人作为结束。

END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