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44阅读
作者:林大卫 播音:沐桑
科学与信仰
《科学与信仰》,又名《一位科学家所亲眼看见的上帝》
出版背景:
著名科学家赫尔巴特有一句名言:“当喉咙发干时,会有连大海都一饮而尽的气概,这便是信仰;等到口渴时,至多只能喝两杯,这就是科学。”这句话很形象地指出了信仰的感性特征和科学的理性特征。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科学是人改造世界的物质基础。物质与精神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所以我们既要发展科学,也要完善与文明相匹配的崇高的信仰。所以作者林大卫写了这封厚实沉甸的信,漫谈科学与信仰。
内容简介:
科学与信仰前言
这是作者写给一位老同学的信。五十年代初在校时,他是班上最进步的同学之一,曾一再在会上公开批判我的信仰,措词极尖锐。作者不曾同他辩论,一因环境不允许,二因觉得辩论无益,惟在事后照常以诚相待。毕业后各分东西,迄今未能重会,各自在生活上均历经沧桑。作者赴美后他辗转得知作者的去向,曾两度来信致意,并为他当年对作者的批判致歉。时至今日,作者深感有必要对他和所有其他同学较详细的谈谈信仰,否则,势将成为深重的遗憾。当年的同学中有些人现已作古,再无相谈的机会,今后岂可一误而再误?故于工作之余抽暇完成此信,准备复印成册,陆续寄给联系得到的同学和朋友。这些同学好友,如今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相当高的文化及学术水平,思想状况有其特点。所以,此信的内容不能不充分考虑这一思想及生活背景,而有所侧重。
在末后的世代中,上帝将得着一大批人归向他。我们相信上帝会用不同的方式得着不同的人,求上帝在这一粗疏的信件上加上他的祝福,使它有助于让知识界的亲朋友好认识创造天地万物的独一真神。
全世界的民族,无论先进与落后,贫穷与富裕,文明与野蛮,没有一个是没有敬神观念的。各个民族的重要文化史迹,绝大多数与宗教信仰有关,诸如庙宇、神坛、墓葬、绘画、 雕刻等等。无论是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希腊、罗马乃至南北美洲,莫不如此。
人类 具有宗教特性,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徵之一。各个民族对于神的观念和拜神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人内心对神的需要却是一样的。平时很多人忽视或故意抹杀这种需要, 但一到紧急时刻或生死关头,真相就显露无遗了。
中国历来有“痛则呼母,穷则呼天”的成语(此处“穷”意为“绝境”),正是这一本能的表现。这里所谓“天”,并非指风云雷电 ,日月星辰所在的空间,而是指一位有位格、有意志、有是非判断、并能赏善罚恶,倾听人类呼求的最高主宰。故自古有“天命”、“天理”、“天意”及“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等 观念。这个“天”,在一般人口中称为“老天爷”,在古籍中称为“昊天上帝”(这便是“ 上帝”一词的真正来源。人们常以为“上帝”这个称谓来自圣经,其实不是。只是在圣经中 译时,译者们从中国古籍中借用了“上帝”一词)。
当然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天”或“上帝 ”并不完全相当于圣经中创造天地万物的神,这是因为中国先民移居东方日久,信仰已逐渐 有所偏移之故。但却仍然充分说明了人内心深处对神的共同需要。这种需要是基督教,也是 所有宗教存在的基础。(并不表示各种宗教互相等同)。
耶稣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
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
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
42644阅读
20783阅读
19712阅读
17859阅读
16229阅读
16049阅读
15430阅读
15040阅读
14924阅读
14220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