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医治“神经质的犯罪感”------ 一个强迫症治疗的案例(中)


病理分析

从病理角度来做一些考察,我发现当事人的情况具有强迫障碍的某种性质,因此顺便介绍一点有关强迫障碍的病理知识。

强迫障碍的症状表现包括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强迫仪式等。这里,“强迫”的意思是“控制不住地重复出现或反复进行”。

强迫观念有多种表现形式:强迫性怀疑:对做过的事放心不下,因为会把后果想得异常可怕,忍不住要回去查看;强迫性回忆:过去的事情萦绕于心,驱之不去,无法摆脱。强迫性联想:看到或听到某一事物,无法控制地对之进行各样的联想;强迫性穷思竭虑:坚持不懈地思考某一问题,例如,1+1为什么等于2,明知毫无必要,但是无法自抑,为之苦恼不堪。


强迫意向:反复出现与意愿相反的欲望和冲动,如看到菜刀就想拿起来砍人,走到桥上想跳下去,给弟弟盖被子时脑中出现“扼死弟弟”的念头,妈妈虽然很好,但脑子里“杀死妈妈”的念头,虽然并不会真的这么去做,但是十分担心自己真的会这样做。

强迫行为:反复进行与意愿相反的行动,如数电线杆、树、台阶,洗手,洗衣物。


强迫仪式:受到某种凶吉观念的影响,患者会不断重复某个固定的行为,使之成为一种个人仪式,而这个仪式总与某个愿望或某种担忧联系在一起。


强迫障碍的实质是,病人意识到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是不必要的、迷信的、违背常理的、甚至是有悖道德的,但他控制不住自己要那样想和那样做。虽然他尽了一切努力要控制住自己,但总不成功,他的焦虑变得越来越重了。


联系到当事人的情况,我们发现,他的强迫症状与他的个人信仰建立了联系,它的表现方式是,头脑里反复出现亵渎上帝的恶念,虽然当事人极力想控制它,但控制不住,这导致越来越深的焦虑情绪。事实上,当事人内部一直存在着一种冲突(它一度在大学时期表现为症状),它属于保罗所描述那种内在冲突:想做的事不能去做,不愿做的事反而去做了。


为什么一个人会搅入这种自我折磨而又不能自拔的矛盾状态?或者,强迫障碍的根源是什么?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强迫症表现为观念和行为的机械性重复,它反映的是人性在现代科技的片面使用下导致的异化。


例如,现代教育日趋片面化和技术化,忽略了人性需要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损害了人的内在资源(真实、自然、创造性、想象力等),导致强迫性的、极端化的单一思维方式。强迫障碍的内在根源是人的不安全感,而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有限的工作机会、居住、交通、教育、医疗条件等),在不断加剧人们的不安全感,使人陷入各样的压力和焦虑之中。


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根据相关研究,强迫症患者的家庭模式有这些特点:过分讲究礼节;过分要求清洁;孤僻,封闭,缺乏社会交往;刻板僵化,墨守成规;对政治、宗教及社会问题缺乏关注和参与;吝啬,爱存钱;母子相处时间较长,父亲较少在家或父子关系疏远;母亲对子女过度保护,或过分限制孩子的正常行为;父亲在观念和行为塑造方面对孩子缺乏指导和影响力;当孩子遭遇挫伤、恐惧和困难的时候,

父母过于忽略和拒绝孩子;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长期对抗(或争吵或冷战),等等。


联系到当事人的家庭环境和童年生活经验,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理解和分析。父亲很少在家,当事人与父亲的关系疏远,甚至可能对父亲存在某种愤怒的情绪,因为在他需要父亲支持的时候,父亲是一个缺席者,这个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的父亲会给孩子的生命造成某种空缺,甚至可能成为导致他自卑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父亲又是这个家庭的供养者,如果当事人对父亲心存什么不满,那可能会受到良心的责备,那么,这种情绪一定是被压抑下去的。


这个家庭是封闭的,家庭成员大多孤僻、阴郁、脾气暴躁、沉默寡言,成员之间的沟通存在阻隔,有些问题不能及时消融,反而造成累积,这是一种不良的互动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病场”。


这个家庭对外在环境有一种不安全感,长期生活在一种受欺侮的感觉里,这会在当事人的内心培养一种对他人的惧怕和敌意,从而不利于他日后跟人建立信任的关系。同时,这个环境还给当事人造就了极其敏感的良心,使他在日后受到环境因素的刺激之后,激发了神经质的内疚感。分析发现,当事人的罪恶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似一种信仰意义上的罪感意识(sin),但在本质上却是一种神经质的犯罪感。




选自《中国教牧心理辅导网》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