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生命体验的三个层次

文章来源|先知书店

导 语


知识的尽头是思想,思想的终点是信仰。信仰最直观的表达是艺术,艺术最高的境界是信仰。


 正文 TEXT 




人有三种生活,一种叫享受的生活,一种叫政治的生活,一种叫沉思的生活。生活中我们总是活得太忙碌、太粗糙——处处都有风景,但不是处处都有看风景的人。

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的演奏会一票难求。他曾经参与一项社会实验:用一把传承了两百多年的天价提琴,在纽约某地铁口演奏了多首世界名曲。但是整整45分钟,只有一个人全程聆听。

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有人开玩笑说“全程聆听的这个人,为了节省1000美元的专享门票,损失了2美元的地铁车票”。人们纷纷表达羡慕:“多么希望我也能像他一样!”

生命的体验,物质条件决定了其下限,这也是一个健康社会应该保障的底线。而“拓宽生命体验上限”的思考,不只是“有权、有钱、有闲”的精英人士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命题。


▌生命体验的第一个层次:感官的取舍

人的五官和身体,总是渴望愉悦和舒适。因此,感官的体验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前置条件,也是其他“更高体验”的载体。

在封闭社会,生命体验最大的敌人是禁欲主义,在开放社会,生命体验的最大敌人是人性深处的堕落。因此,提升感官体验,首先需要的,竟然是“自作自受”,丰富、切实的感官体验,来自日常生活的拣选和提炼。比如,“啃”那些短期内“无用”的书,欣赏小众的音乐、艺术。

比如,今天几乎人人都在谈审美,因为我们都知道,没有审美,生活将庸俗不堪。然而,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感官体验的进阶,也是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上限。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拍不出“美的照片”?很多人认为是器材、技术问题,但其本质是对“美”的认知问题。

越是天赋异禀的人,越懂得超脱凡俗、披沙拣金。越是心明眼亮的人,越懂得培育审美情趣,让世人获得“更上一层楼”的视野。


西方的古典画中有很多人体,日本浮世绘中甚至有一大半就是春宫画。为什么这些在常人眼中的“色情艺术”,却成为传承千百年的经典,至今无人超越?

梵高的画作,不讲究轮廓线条,色彩浓烈诡奇,很多人都表示欣赏不来。为什么他的画作在当时不受重视,在今天却屡屡拍出天价?

和一般人的理解不同,这些经典作品所代表的,正是人类感官体验的至高境界:和而不亵,返璞归真——超越情欲和繁杂,达到率真和至简。

《泉》是安格尔最著名的作品,他画了整整40年。画布上一个全裸的女性身体,占了三分之二的面积。线条、形体、色调的和谐安排,成功塑造出一种“清高绝俗和庄严肃穆的美”——人们感受到的是圣洁舒适的美,而不是欲望的刺激。

《费顿经典:时间的回归》一书中收录的《泉》

作为感官语言最发达的族群之一,中国古人欣赏美景、书法、音乐时,正是把“返璞归真”视为可遇不可求的高级享受。

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大师们群雄并起:风景画大师葛饰北斋,擅长美人画的喜多川歌麿,还有擅长“役者绘”的鸟居清信。



品鉴江户时代的浮世绘,既是追忆那些即将凋零的中国古典韵味,也是现代人不可多得的极致体验——当人物融入了景观,景观也就融入了画家和观者的心情。

经典少有,鉴赏经典的心情和意愿更难得。在浮躁、喧嚣的当下,这样的体验越来越稀缺了。

▌生命体验的第二个层次:思想的“痛苦”之旅

英年早逝的天才作家卡夫卡,在20岁时写下的这段话,堪称对生命体验第二个层次的完美表述:

“如果我们在读的这本书,不能让我们醒悟,就像用拳头敲打我们的头盖骨,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它呢?难道只因为它会使我们高兴?我的上帝,如果没有书,我们也应该高兴。那些使我们高兴的书,如果需要,我们自己也能写。但我们必须读的是这些书: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冰镐,破碎我们内心的冰海。”

思想为何有如此的“破坏力”?

我们知道,思想的创造,始终是只属于极少数像轴心时代、启蒙时代那些伟大头脑的单向度活动。而思想的“消费”,由于人类天生就喜欢消遣、猎奇,喜欢占有、厌恶创造,所以即便在开放的思想市场上,也还是那些迎合民众“不劳而获”的心理,满足政客和投机者名利需求的“思想”,长期占据主流。而那些最伟大的思想家,由于终其一生都在对抗人类堕落的天性,而成为永远的少数派。

我们惧怕思考的苦刑、内心的破碎,所以对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要么无知,要么无感。在一个快餐化阅读的时代,媒体和商家非常乐于迎合这种“知识幻觉”的需求,于是“奶头乐文化”比任何时代都来得更刺激、更轻松、更廉价。相反,阅读思想家的经典,本身就是一种残忍的折磨——让我们不断暴露自己的无知和粗鄙。


▌生命体验的第三个层次:灵魂的仰望

当代最睿智的思想者索维尔说:认识到自己的无知,需要一定的智慧。

沉溺于超越自我、改变世界的人,很容易产生“自封上帝”的狂妄;越是博学多才、创造力无限,其后果可能越可怕、邪恶。这个层次的典型,就是希特勒。

希特勒鄙视感官层面的享受: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好女色,严格素食。他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热爱艺术,思考哲学,是著名的爱狗人士,还是操控大众情绪的天才……但是,他的这些体验和创造,都建立在无数人的血泪和尸骨之上。

“纳粹美学”

一个人活在世间,无论能力有多强大,创造欲多么旺盛,总会有极限。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神。但无论沉溺于感官世界的凡人,还是早已达到生命体验第二个层次的杰出人物,常常因很难认清自己,而最终活成了自己的悲剧、别人的灾难。

沉溺于感官刺激的人,因为对真正的思想无知、无感,所以“无知无畏”,喜欢给自己的粗鄙和无知穿上思想的外衣,然后还要裸露给世人看;

沉溺于思想冒险的人,一旦缺乏敬畏之心,很容易把已知的思想当成整个世界,甚至错把自己当作上帝。

因此,能让我们做到“知无知”的,只能是比世俗的感官体验、人类最杰出头脑的创造力更高的东西,它,就是生命体验最高层次的信仰。信仰是一种超验的人生态度: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

知识的尽头是思想,思想的终点是信仰。如果说达芬奇、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天才的创造活动,代表了人类理性之光能够照亮的最远方,那么,形形色色的“希特勒们”的毁灭活动则告诉我们,离开信仰,天才和魔鬼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了坚守、传播超验的信仰,甘愿舍弃名利,走出舒适区,忍受苦难,甚至放弃自己的性命和哲学。但很多追求实用的大众,崇拜理性的学者,无法理解这种超然的体验,于是对它视而不见、惊诧莫名。

以色列人几千年来国破家亡、流散世界,有的人甚至已经忘记母语。但是,即便在种族大屠杀这样最黑暗的时代,他们仍然坚守信仰,拒绝放弃自己族群的印记。

使徒保罗本是一名在世俗世界前途不可限量的青年,他精通罗马政治、希腊哲学和犹太宗教。但是当拿撒勒人耶稣击碎他的骄傲,他便毅然决然地抛下从前珍视的所有。只因为他看见:上帝给人预备的享受,“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他“将万物看为亏损”,只因他“将上帝的道看为至宝”……

按照基督信仰的教义,敬畏上帝是最大的智慧,荣耀上帝是最高的美德——灵魂的仰望、信仰的丰满,才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生命体验。它意味着肉体和灵魂的完美结合,也意味着思想精进、生命更新的方向。


可见,信仰不仅需要“相信”,更需要“仰望”——承认人类理性的局限,坚守超验的道德,都是为了保持谦卑、智慧、良善。

受益于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与技术加持,人类生命的长度达到了有史以来之最,但生命的体验,却遭遇着三重困境:因审美缺失而生命匮乏,因创造不足而精神衰落,因信仰缺失而道德沦丧。

不过,从感官世界的取舍到灵魂的仰望,提升生命体验,并不完全是今天才有的新命题,而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马太福音4:4|

 耶稣却回答说:

“经上记着说: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

乃是靠 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19)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