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不为人知的清华信仰渊源(下)

文章来源|HE IS FASHION

作者|赵征老师

导 语


清华,世界知名学府!回溯它的历史,寻找信仰根基,你会有惊人的发现!


 正文 TEXT 




▎基督徒教育家梅贻琦先生 ▎


梅贻琦先生(字月涵),1889年生于天津,曾在张伯苓先生创办的中学求学。1909年,梅先生考取首批清华的庚款留学。在美期间,他参加了基督教青年会的夏令营,并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成为一名基督徒。此后,他积极参与学校的基督教青年会,和中国学生基督徒聚会,大学毕业时担任了全美中国学生基督徒协会的财务总管。

1914年,梅先生获得电机工程学士,毕业回国。是年10月,他被聘为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1915 年回清华教书。1918年,梅先生主持基督教青年会在圆明园遗址举行的特别会议。1921年,他再度赴美进修,获硕士学位。回国前,梅先生遍游欧美,着重考察各地的基督教青年会的运作方式和精神追求。因着他的公信力和亲和力,1926年,没有博士学位的梅先生在博士云集的清华被选为教务长,并于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

作为一位基督徒教育家,耶稣基督提倡的“非以役人,乃役于人”(这句话是基督教青年会的核心价值,出自《圣经》中马可福音第10章 45节:“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的精神,贯穿于梅贻琦一生服务清华的努力之中。在校长的职位上,他遵循《圣经》中“谁愿意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的教导,逆袭了几千年来儒家传统中上尊下卑的权力秩序,把校长的职位看成“就是给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的”仆人。

梅校长上任后做出了一个让人费解的举动:在行政上主动削弱自己作为校长的权利,并放弃校长的特权,家里工人的工资由自己付,电话费亦自己来付,连学校供应的燃煤也不要。可当遇到他认为应当为清华学校花钱的地方则出手非常大方。他认为:“清华有点儿钱,要用在图书、仪器、请教授上。”

正是因为梅校长作风谦和、甘居幕后、扶持员工、民主公正,清华才得以吸引了当时很多大师来任教,使得清华在极短的时间内由一个留美预备学校一跃成为全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

梅校长不看重大楼而看重大师。而他所定义的“大师”不仅是学问好,更是要在道德上堪称楷模。他说:老师不但要“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榜样。


梅校长把建立多元化的大师团队、维护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及民主治校作为办学的灵魂。

他主张大学教育应有独立于政治的自由,教授和学生应有学术、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而这种教育管理思想正是来自于他的基督信仰。在抗日战争期间,内忧外患空前,“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清华被迫搬迁。但是,由梅校长承担主要管理责任的西南联大却成为了中国教育史的鼎盛丰碑。

受益于梅校长的公平民主的管理和在各种势力之间的竭力斡旋,西南联大实现了三校融合、大师云集,为中国守住了一方学术绿洲,使学生们获得了卓越的教育。

当时在哲学系念书的殷海光先生曾这样描述他在西南联大的求学感受:“从保守到维新,从全盘西化到本位文化,从欧洲思想到孔孟思想,从甲骨文到英文,从唐诗到十四行诗,从楚辞到莎士比亚,从老庄到休谟,形形色色,好一个文化共同市场。真乐坏了我们那些青年顾客。我们确实受到心灵的鼓舞。校园内朝气蓬勃,歌声洋溢,思想开放,充满信心。

西南联大的老师们也充分地享受了治学的自由和治校的民主。据说,哲学系的两位教授,冯友兰金岳霖在路上相遇,金岳霖问:“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友答:“到了天地境界了。”两人默契一笑,擦身而过,各自愉快地去授课了。

梅校长不仅重视大师团队,也努力营造“从游”式的自由而和谐的教学氛围。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

梅校长看到师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和老师的身教是启迪学生心智的重要环节。梅校长以身作则地颠覆了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里的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和上尊下卑的等级观念,用尽一生努力效法基督精神,为学生们做出了最好的仆人式领导的表率,激励学生们勇于作平凡人,奉献自己、服务他人。

梅校长于1962年5月19日病逝于台湾,他将自己近50年的人生默默的奉献给了清华。

他一生留给清华最宝贵的礼物,不仅是一套英明的治学思想,更是一个平凡而高尚的人格榜样和从他的信仰结出的柔和谦卑、止于至善的果子,可供无数的清华后人从善而游。


沧桑岁月

在梅校长离开清华不久,代表清华本质的独立思想、自由精神、文理汇通、中西融合等核心元素都遭受了颠覆性的打击。


1952 年清华的人文学科被整体截肢,清华效法苏联体制, 成为纯理工大学,从培养文理汇通人才的学府演化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清华也因着意识形态的突变而断绝了与西方的学术联系。甚至连阅读外文资料都会被当作“走白专道路”而受批判。连续的政治运动 (如四清、反右等) 把清华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扫荡殆尽。


清华汽车系校友杨继绳回忆:“1960年我考上了北京清华大学。一进学校,就参观清华大学反右派展览,进行忠诚教育。接着下乡劳动五十多天,一方面接受劳动教育,一方面开展保卫‘三面红旗’的辩论。虽然我们饥肠轆轆,但不怀疑 ‘三面红旗’。清华大学历来有很多名教授,但我们只是从毛泽东的著作中知道闻一多和朱自清,不知道陈寅恪,不知道吴宓。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书很多,但我们能借到的书,除了工程技术书籍以外,只有与共产主义有关的书。” 


在反右运动之后,思想的严冬降临清华,极左思潮独霸言论和思想空间,持有不同意见的老师学生们只有噤若寒蝉。


1966年5月初,文化大G命的十年浩劫掀开序幕。当月29 日以高干子弟为主的一群清华附中学生在圆明园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进入6月,大字报贴满了清华校园,大批校领导、教授、辅导员被定为“黑帮”,受到揪斗,甚至游街,接受劳改。在抗战最艰难时期都没有停课的清华开始“停课闹革命”,并且停止招生。



8月24日,清华大学红卫兵纠集多所中学的红卫兵来校搞“红色恐怖”,毒打被定为“黑帮分子”的师长和同学,并推倒了二校门。1967年5月,在二校门的原址,清华的红卫兵学生树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毛泽东塑像,其它高校争相效仿,唯恐落后。同年 7 月,文革进入残酷的武斗阶段,师生派系之间相互打杀。陈寅恪在广州饱受摧残而惨死,吴宓在陕西被辱落魄。

1969年,三千名清华老师和他们的家属被发配到位于江西鲤鱼州的劳改农场接受改造,其中至少有七百多人患上血吸虫病。

1967——1977这十年之间,对人的狂热崇拜取代了对上帝的信仰。极左意识形态的高压控制导致了中国历史和清华校史上的巨大灾难。清华自由独立的思想空间彻底崩溃。战乱和饥荒都没能伤害的学术氛围和思想空间受到了致命打击。

活水长流

1977年,文革终于结束,高考恢复,清华重新正式招生。80年代初,随着意识形态的松动和中美建交,清华又开始向海外公派留学生和学者。随后,自费出国留学的清华学生人数也开始迅速增长。更多的清华教授赴国外留学或访学。中断了近半个世纪的中西交流又复苏了。清华也重建了人文学科,以期重振当年文理汇通的盛况。很多学子不仅在清华和海外学习理工、人文知识,也象唐国安、梅贻琦校长当年一样,感受神的大爱和接受天启的真理。


(本文转载已获得授权)










|箴言 9:10|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



·END·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60)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