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絮语芳菲|培养孩子爱的能力



听众朋友们好,欢迎收听絮语芳菲,我是小芳,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刘树鹏老师的文章《培养孩子爱的能力》


本文转自:诗意恩典

播音╱音频制作:小芳

图文排版:水晶︱文字校对:晨晨

末尾诗歌:活出爱

 

爱是幸福的源泉,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也不会懂得幸福的滋味。


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


在那些敬虔的基督徒家庭,不仅引导孩子从小认识耶稣基督,还引导孩子爱邻舍,爱路人,帮助那些贫穷的人。


  •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智利作家米斯特拉尔这样教育孩子:家里开饭的时候,要先到门外看一看,是不是有吃不上饭的人。如果外面有饥饿的人,自己在屋子里吃面包是羞耻的


在十九世纪奥地利画家费迪南德·瓦尔德穆勒的笔下,有不少慷慨施舍的孩子形象。



在一幅油画中,母亲抱着孩子站在门口,一个稍大的女孩走下台阶,把一只面包递给一个背着行囊的路人手里。


另一幅油画题材也相似,一个疲惫的老人坐在门口,妈妈鼓励自家的女孩,端出一碗热汤。


这些善良的妇人并没有直接把饭食送给流浪的人,而是让孩子们送过去。她们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行善的能力,让爱人如己的美德一代代传承下去。


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中记述,那些关在西伯利亚沙皇监狱的犯人们,时时能得到当地商人、市民的关怀和施舍。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在西伯利亚,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似乎总是把向‘不幸的人们’(监禁或流放的人)提供兄弟般的照料当作是自己生活的目的。”



这些善良的人们遵循耶稣基督的教导-----看到有人饿了,你们给他吃;渴了,给他喝;作客旅,留他住;赤身露体,给他穿;生病了,照顾他;在监里,去看他,“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死屋手记》虽然是小说,但记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他在小说中写道:


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接受现款施舍时的情景。那是在我入狱后不久,有一天我在卫兵的押送下干完早活回来。迎面走来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女孩,小女孩才十岁左右,长得十分漂亮,像一位天使。


在这以前我曾看见过她们一次。那女人是一个军人的遗孀。她丈夫是一个年轻的士兵,由于忍受不了刑罚而死在医院囚犯病房里了,当时我也正在住院。母女俩来医院向死者告别,哭得都很悲恸。


小女孩一看见我,便涨红了脸,低声给母亲说了句什么;母亲立刻停住脚步,从衣袋里摸出一个铜板交给小女孩。小女孩跑过来追我......“给你,不幸的人,看上帝的面上,收下这个铜板吧,”----她一边喊,一边跑到我跟前,把铜板塞到我手里。


我接过她的铜板,她这才高高兴兴地跑回母亲身边。这个铜板在我身边保存了许久。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里很是感慨。这一对母女的亲人因为刑罚死在监狱里,但她们并没有对这里怀有仇恨,而是对犯人充满怜悯之心。


通过女孩的言行可以看出,妈妈对基督的爱深深印在女儿心里。



爱的能力来自耶稣基督。

从小就应该把孩子带到神的面前来

(而不是要等到十八岁),

就是到老,他(她)也不会偏离幸福的道路。


感谢刘树鹏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文章,的确,一个人的心里充满了爱,他的眼睛才会更有光,他的样子才会更加迷人。


爱,就像一件彩色的衣服,散发着光彩,不仅光照别人,也使自己快乐,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都应当将爱活出来。愿上帝祝福我们。阿们!


感谢您收听这一期的絮语芳菲,我是小芳,欢迎您点赞、留言、分享感动,最后为您送上的歌曲是《活出爱


整理:云嫣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