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马太福音︱释经默想61:葡萄园工人的比喻


主播/后期:慕溪

马太福音
20:1-16


(▼滑动查看经文▼)


“因为天国好象家主清早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作工;和工人讲定,一天一钱银子,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去。约在巳初出去,看见市上还有闲站的人,就对他们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他们也进去了。约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这样行。约在酉初出去,看见还有人站在那里,就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他们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到了晚上,园主对管事的说:‘叫工人都来,给他们工钱,从后来的起,到先来的为止。约在酉初雇的人来了,各人得了一钱银子。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谁知也是各得一钱。


他们得了,就埋怨家主说:‘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有古卷在此有“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


 释  义 

这些经文当中包含的比喻,无疑存在着难解之处。对此正确解释的钥匙,必须要在上一章结束时的段落里寻找。


在那里我们看到使徒彼得问我们主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祢,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在那里我们看到耶稣作出一个重要回答。


祂特别应许彼得和与他同为门徒的人—“他们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祂向所有为祂缘故受苦的人作出一个普遍性的应许—他们“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


现在我们必须记住,彼得是一个犹太人。和大多数犹太人一样,他很有可能是在对神为拯救外邦人所设计划一无所知的情形下长大。事实上我们从使徒行传得知,要除去这无知,这需要从天而来的一个异象才行。(徒10:28)


另外我们一定要记住,彼得和与他同为门徒的人,在信心和知识方面软弱。


他们很有可能容易把为基督缘故自己作的牺牲看得很重要,倾向于自义和自欺。对于这两点,我们的主都很清楚。所以祂讲这个比喻,是特别为要造就彼得和他的同伴。


祂读懂他们的心,祂看见这些心需要什么灵里的药物,毫不迟疑就作供应。一句话说,祂抑制他们兴起的骄傲,教导他们谦卑。



我们在解释这比喻时,无需深究“一钱银子”,“市上”,“管事的”,或者“小时”的含义。这样的探究常常是用无知的言语,使神的旨意暗昧不明。


卡罗维乌斯说得好:“比喻的神学不是争辩性的。”


屈梭多模的提示值得注意。他说:“当我们知道了一个比喻写作的目的,逐字好奇探究一个比喻里的所有事情,这就不对了,我们要收获这一点,而不是让自己忙于任何在这以外的事。”


有两个教训,很突出显明在这比喻的表面上,包含了它含义的总体范围。让我们以这两个教训为满足。


我们首先认识到,在呼召万民承认相信祂自己这件事上,神行使白白、主权和无条件的恩典。祂按自己的时间,以祂自己的方式呼召地上各家进入有形教会。



我们在神在世上作为的历史中,看到这事实奇妙彰显出来。我们看到以色列的子孙,在“一天”一开始的时候被呼召和拣选作神的百姓。


我们看到后来一些外邦人,因着使徒传福音蒙召。


我们看到在当今的世代,其他人因着宣教士的劳动得以被呼召。


我们看到其他人,如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和印度人,仍“闲站着,因为没有人雇他们。”


为什么会有这一切的情况?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神喜爱把骄傲向教会隐藏起来,除去所有夸口的机会。祂决不允许祂教会较老的枝条蔑视较年幼的。


祂的福音表明赦罪和藉着基督与神和好,就像这完全向保罗显明出来一样,也向我们现在这个时候的异教徒显明。


新西兰归正的居民,要像3500年前去世的最圣洁列祖一样,被完全接纳进入天堂。


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那古老的墙被除去了,没有什么拦阻相信的外邦人与相信的以色列人同作后嗣,存着同一指望。在这世界“酉初”归正的外邦人,必像犹太人一样“得以同为后嗣,同蒙应许。”


他们要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一同坐席,而这国的许多子民却要被永远赶到外面。“那在后的将要在前。”



我们接着认识到,就像呼召万民一样,在个人得救的事上,神作为主权的君王行事,无需把祂的事向人陈明。祂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这也是按照祂自己的时间。(罗9:15)


这是我们在基督教会里每一处看到,由人经历作例证显明的一个事实。我们看到一个人在他日子开始的时候蒙召悔改相信,就如提摩太,然后在主的葡萄园里做工四十或五十年。


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人在“酉初”蒙召,就像十字架上的那强盗,像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一天是刚硬不悔罪的罪人,第二天在乐园里。


然而福音的整个要旨带领我们相信,这两个人在神面前都同样得赦免。这两人都同样在基督的血里被洗净,披戴基督的义。这两人都同样得称为义,都被悦纳,都要在某日显在基督的右边。


无疑这教训在无知和没有经验的基督徒听来甚是奇怪。它挫败人性的骄傲,它不给自义留下夸口的余地。


它是一个将人推倒,使人降卑的教义,让许多人发出怨言。但要将它拒绝,这是不可能的,除非我们拒绝整本圣经。对基督的真信心,哪怕只有一天之久,也使一个人在神面前完全称义,就像那已经跟从基督五十年的人的信心使他称义一样。


在审判日提摩太靠着它得站立的那义,和那悔改强盗的义是一样的。两人都是唯独靠着恩典得救。两人的一切都归功于基督。


我们可能不喜欢这个道理,但这是这比喻的教训,不仅是这比喻,还是整本新约圣经的教义。能谦卑领受这教义的人是有福的!


豪尔主教说得好,“如果一些人有理由赞美神的丰富,却无一人有理由抱怨祂的丰富。



在离开这比喻之前,让我们用一些必要的警告武装我们的思想。这部分的圣经常被人曲解误用。人常常从中吸出的,不是奶而是毒药。


让我们小心,不要根据这比喻里的任何事情,就以为救恩可以在最小的程度上靠行为获得。这样认为,就是把圣经整个教训推翻。


一个相信的人在下一个世界无论得着什么,这都是因为恩典,不是神欠人的债。无论在任何意义上,神从不有欠于我们。我们做完了一切,只不过是无用的仆人。(路17:10)


让我们小心,不要根据这个比喻,以为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分别已经全然被福音取消了。这样认为,就是与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的许多清楚预言矛盾。


在称义的事情上,相信的犹太人和希利尼人并无分别。然而以色列仍是一群特别的民,“不列在万民中。”神有许多关于犹太人的旨意,是还没有应验的。


让我们小心,不要根据这比喻,以为所有得救的灵魂将要有同样程度的荣耀。这样认为,就是与圣经许多清楚的经文对立。所有信徒的称号无疑都是一样的,就是基督的义。


但不是所有人在天堂都有同样位置。“将来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赏赐。”(林前3:8)


最后,让我们小心,不要根据这比喻,以为任何人推迟悔改,直到他日子的尽头,这样做是安全。这种想法是至危险的欺骗。人拒绝听从基督的声音越久,得救的可能性就越小。


“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后6:2)在临终榻上得救的人寥寥无几。


十架上一个强盗得救,因此无人应当绝望;但只有一个强盗得救,因此无人可以自以为是。错信“酉初”这两个字,已经让成千上万的灵魂败坏。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22) 意见反馈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