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哈斯的出现,使犹大国的宗教、社会均蒙受大亏损,而本来平安无事的人民则惨遭战祸的蹂躏。这事实反映出人民的宗教生活实与在上的领导者有密切关系。笔者并非以为一般信徒无知,随便附和跟随领袖,然而他们必会受领袖的影响则是事实。因此,带领者必须奉行真理,而跟随者也当锻炼其分辨能力,免致成为盲目的追随者,因今日我们目睹许多信徒对信仰的认识并不稳固,也不热切追求,这岂不是有走上歪路的危机吗?
亚哈斯的选择有点莫名其妙:
① 他倚靠地上的势力而不靠神(8~9)。不错,亚述当时是雄踞北方的大国,武力显赫。虽然如此,但为何人对神竟没信心呢?倚靠那位统管万有的神,岂不更稳操胜券?
② 模造那些外邦国的祭坛(10~16)。异邦宗教的祭坛,建筑得十分美丽,有人以此祭坛乃仿效亚述王立于大马士革的亚述祭坛,故此亚哈斯为表亲善,下令以之取代圣殿的铜坛。他藉此与亚述认同,寻求更稳妥的保护。
亚哈斯的选择,大有明智人的表现,但在属神的人眼中,他是何等的愚昧与不智。但往往此等事却不断地在信仰生命中重演,我们可有以世上的势力代替神的能力;可有认同那些敌挡神的人,寻求自身的安稳?神将抉择的权柄赐给一切的人,你可以选择跟随神,也可以选择背逆神,但不论任何选择均要面对神。
犹大历代诸王多以敬奉耶和华为其国策,然而亚哈斯的选择,使人有点困惑,为何他的知识与所行的不能一致呢?
──《新旧约辅读》
以色列于主前722年亡于亚述帝国手中,这是一次极沉重的教训,藉以提醒一切作恶的人。
撒缦以色于公元前727年登位,当时埃及处于第二十五王朝兴起之时期,国内混乱非常,故此我们只能知道何细亚在与埃及结盟后,公然反叛亚述王,最后带来亡国之痛。
第7~18节是作者对以色列亡国原因的总结:①得罪神(7a);②拜别神(7b~8);③暗行不义(9);④事奉偶像(12);⑤不听神的劝导(13~14);⑥厌弃神(15);⑦以牛犊代替神(16);⑧行邪淫之术(17)。以色列的八大罪行,使他们无法翻身,至终亡于自己的罪中。
北国以色列自主前931年与南国分裂后,共维持了两个世纪之久,其间兴废君王达十九人。但自尼八的儿子引入牛犊的敬拜,暗利的儿子亚哈带来巴力的宗教后,以色列从未真正回转归向神,专心敬拜祂,神的宽容不可谓不宏大,然而始终人的顽梗不比神的忍耐逊色,所以刑罚亦相继而至。
在完结以色列国的历史之际,作者附加说出犹大国的不忠,并预言神将把他们抛弃(19~20)。人不能说神残暴与不仁,因为恶行所带来的就是神公义的审判,人实在无可推诿。在以色列国,神更特别兴起先知以利亞与以利沙,他们的能力使人畏惧,却仍未能挽回人失落了的良知。南国虽没有此等行神迹的先知,但他们的宗教信仰却比北国更真实与真挚。对那些朝夕寻求神迹支持自己信仰的人,岂非一大讽刺?信仰的基础是神的话,我们当不断地追求研读祂的话。
在亚述时代的民族中,各自有其信仰的神,他们亦常以此种信仰作为团结的工具。亚述自各个被吞灭的城邦中掳去其中的贵族、知识分子及技术人员,将之分散各地,使他们脱离本身势力的地区,也失去一般民众的支持,亚述王的方法,对其统治权的巩固极有功效。
古时的人民,在宗教信仰上是忠心不二的,因此被迁至撒马利亚的所有民族,首先都将他们的偶像竖立,加以敬奉(30~31)。可以相信的是撒马利亚中仍存有不少的以色列人,他们也维持着原来的敬拜方式,经文特别提说神对不敬畏祂的人施惩罚,使他们死于狮子的口。这些事件,使耶和华的敬拜备受重视。26节正好反映我们常提说的一种风俗,乃是各地有各自的神,有各别的规条与敬拜方式。
受狮子侵扰之后,各族也开始敬畏耶和华,因而衍生出一种混合的宗教信仰,即敬拜自己原有的神外,又因惧怕耶和华而同时敬拜神(33、40~41)。34至39节是一段颇具趣味性的吩咐,我们可以相信这乃是耶和华宗教的一种对外宣言,要求所有居于撒马利亚的人遵守。这段经文的要求,与对以色列人的要求一样,也具有相似的应许(39)。但那些外邦人却没有加以理会,只将对耶和华的敬拜纳入他们信仰中的一部分;这与耶和华的要求全不相同。据史家所言,他们彼此同居、通婚,最后演化为日后的撒马利亚人。
耶和华要求单一的心,同样,主耶稣也要求独一的爱。你在你的信仰当中,有否将不同的宗教混杂,甚至降低主的要求去迁就别的宗教呢?
──《新旧约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