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生命反转
加拉太位于小亚细亚,当时分南北二大区域,北加拉太多山、多为未开发之地,人口稀少,文化落后;南加拉太近地中海,商业繁盛,人烟稠密、交通发达。南部于B.C.25年被罗马征服后,划为直接管辖省(其北部则除外),其中包括的城巿有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吕高尼等。
加拉太人大多数居民原是高卢族人(Gauls),本居于欧洲法国,原是好战野蛮的民族;后于B.C.280-B.C.300间入侵此地,然后定居。他们富于感情、勇敢,但却容易改变,感情用事,生活也十分放荡。
本书受书人应是南加拉太各教会,因圣经从未记载保罗曾到过北加拉太的地方传道。而使徒行传明确提及保罗曾于第一次和第二次旅行布道到过南加拉太的城巿如以哥念、路司得、特庇等城〔徒十四及十六:6〕建立教会。
有认为本书写于公元49年,于第一次旅行布道回程往安提阿时所写。但一般认为加拉太书是保罗第二次或第三次旅行布道时所写,约为公元56-57年,写于以弗所,与哥林多书信和罗马书为同期所写。
1.为真道责备:指责加拉太教会受迷惑,跟从别的福音,选择行律法之路,以为要受割礼才能得救。另外也指出那些搅扰的人的错谬,并且不怀好意。
2.为职分争辩:搅扰教会的人不单用假道理迷惑人,更毁谤保罗使徒的权柄,使加拉太人不单怀疑其地位,更对保罗以往所传福音真理的真确性产生怀疑。
3.为辩明福音:解明因信称义的福音真理,救恩不是行律法而得,乃是单靠信心而得。
4.为教导生活:劝勉加拉太人要实践在基督里真自由的生活并靠圣灵行事,结出果子。
1.用辩论体裁:全书充满着质问的句子,共达11处之多,语气沉重,好像面对面的激烈辩论一般,引用经文握要有力,对错谬作出强力的反驳,带出极大的权柄。
2.全书没有称赞、感谢的语句:这不是保罗写信的一贯作风,可见在信仰上的出错,比道德败坏更为可怕。
3.是保罗亲手写的书信〔六:11〕,说明「因信称义」与「十字架」的真理非常突出。
4.用对比字眼极多,用字也是强而有力。
5.表现主仆一方面为道争辩,一方面语重心长的牧者品德。
1.教义地位上:有罗马书缩本之称,握要地论及「因信称义」的真理。宣告释放的信息,把人从捆绑中完全释放,使人得着真自由。此外,本书论「十字架」的真理也是非常独特。
2.历史地位上:加拉太书不单对当时教会发生极大的影响力,并在教会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功效。宗教改革得以开展,是因马丁路得写了此书注释,后来更成了宗教改革的宣言。此书也被誉为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两大宪章」之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