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27阅读
初期教会成功的秘诀
十八世纪极负盛名的史学家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 A.D.),写了一本史学巨著,就是有名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在这本书中,他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描述基督教的发展,说明基督教在当时文化转变中的重要性。吉朋本人虽对基督教相当敌视,然而在讨论基督教的扩展时,也不能不惊叹初期教会的生命力是多么强劲。他认为教会之所以能成功地将福音传开,有五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基督徒对于他们所信的有一种极度的狂热。
基督徒一改以往犹太教的偏狭思想,不再坚持犹太民族的特殊地位,而将救恩普泽于万民,并且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然而,他们却绝不妥协、绝不放松地坚持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执著连奥热流大帝(Marcus
Aurelius, 121-180A.D.)也觉得不能接受,他认为基督徒最为可憎,对社会、文化最坏的影响,乃在他们太固执。他们不留余地的弃绝异教的信仰及生活方式。在过去,信奉宗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宗教的活动(例如不时到庙里参拜),不一定对整个人的生命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对当时的基督徒来说,他们的信仰完全改变、占据他们的生命,基督教信仰革了他们的命,叫他们重新再活过来。
于是"悔改"(Conversion)的观念第一次在希腊罗马的文化中出现。基督徒很清楚的表明他们是独特的一群,他们不怕与众人不同。亦因这缘故,他们信仰的内涵,生活的方式,便显得非常鲜明,绝不混淆。这样鲜明的信仰也迫使有心的人作清清楚楚的抉择。在另一方面,初期的基督徒在传福音的热忱上,也是使人惊叹不已的。在新约,我们看到使徒领着一些信徒东奔西跑的去传,传福音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在《十二使徒遗训》中,我们看到当时很多平信徒放下他们的产业,成为巡回布道者,完全以传道的事为念,生活则完全倚靠其他信徒的供应。第三世纪中叶的教父俄利根说:"基督徒尽他们所能,将福音传遍普天下。有些弟兄更以此为他们的事业,从一城到另一城,一村到另一村,领人归主,……许多时候他们连最起码生活所需的供应也拒绝接受。"当时很多的教会领袖,本身就是很成功的布道者,例如坡旅甲(二世纪一殉道主教)便是很出色的传道者;又如爱任纽主教,为了更有效的向不同的人传福音,他竟毅然学习多国语言。
鲜明的信仰,以极度的热忱传出去,其感染力必然很强,因此初期的教会便增长得很快。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基督徒对主耶稣再来的等待,极度的恳切。
这种生命态度在当时非常重要。当时政治动荡,罗马帝国内部分裂,政治暗杀频生,而外敌的侵扰也越来越多,因此,当时真是人心惶惶,有朝不夕保的感觉。但基督徒在一心等待主再来的心态中生活,一切的动乱,反成为主再来的一些征兆,叫他们更殷切期待。正因他们生活在盼望中,一切人间的苦难,他们都能坚忍。因此,在其他人的眼中,他们的生命力,真是强得惊人,就是面对死亡,他们也不惧怕。他们在等待将来的审判和将来的奖赏中生活,叫他们生活得更有活力,更有劲,于是在与其他宗教相比之下,基督教便显得有极大的生命力,这对非信徒是一个很大的吸引。
第三个原因,他们仰赖圣灵的能力,在世人当中行神迹奇事。
先知的讲论,方言的恩赐,治病、赶鬼的能力,在他们当中是非常真实的。连敌视基督教的吉朋也觉得,失去这种神迹奇事的体验是教会一个很重要的损失,他带着讽刺的口吻对他同时代的基督徒说:"初期教会的神迹异能,在许多世纪以来已经在教会中确定地位,但在最近这些年代,却备受攻击;虽然信徒中仍有不少坚信神迹异能,我们的神学教授却视之为基督教信仰的绊脚石。"这段讽刺的话对于我们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第四个原因,初期的基督徒要求自己过着极度圣洁严谨的生活。
这种生活的见证,对于他们的邻舍真是既直接又具体。当时教会对于申请受洗加入教会的人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从《十二使徒遗训》,我们看到他们对慕道的人的教导,主要集中在生活的操练上。慕道者的操练课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去除旧恶;第二阶段是学习在社交生活及政治参与的活动上,完全顺服基督的教训;第三阶段则操练守望、警醒、祷告;第四个阶段操练站立稳固,抵挡试探。在希波律提主教领导的教会中,一位慕道者要经过三年这样的操练课程,才被接纳加入教会。由此可见初期教会对信徒的生活持守着多么严谨的态度。
第五个原因,便是基督徒相爱的团契生活,对未信的人真是很大的吸引。
当时的教会没有什么有形的组织及架构,但信徒们却紧密相连,彼此相顾。在他们中间,一切社会制度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都消除了,奴隶与主人在教会内完全平等,富有的与极贫寒的都能一同坐席,分享爱筵。在彼此扶持、鼓励中。他们更能抵受外来的种种压力;反过来,外来的压力只会叫他们更加团结。
除了以上五点原因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他原因,例如信徒对邻舍的关怀,是很有力的见证。
有些信徒信主之后,将一切的产业变卖,分给贫穷人;教父巴西流和安波罗修都是极富有的人,他们为了照顾受饥荒灾害的饥民,便将自己所有家业变卖。有些信徒为了照顾一些极度贫穷的人,竟愿自己禁食,把所余的分给他们。这样对别人舍己的关怀,就是敌视基督教而企图复兴罗马异教的罗马皇帝犹利安(Julian)也感到惊异;因此,他认定,基督教成功的秘诀是在于基督徒对人舍己的爱,而罗马异教的失败,乃在于对人缺乏关怀。他写信给他手下的大祭司亚撒基雅时说:"那些不虔不义的加利利人,不单喂养自己的穷人,竟也喂养我们的穷人,而我们自己的穷人竟得不到我们的照顾。"他于是吩咐亚撒基雅带领他的属下信徒效法基督徒爱人的榜样,以求扩展异教。为此目的,他赐下三万斗谷粮给亚撒基雅,作为周济穷人之用。
在这里我还可用一件事例来表明初期基督徒如何实践舍己爱人。史学家犹斯比记录了狄尼修对主后二百六十三年亚历山大瘟疫一段感人的描述:"一场瘟疫随战争而来……我们大多数的弟兄表现了极度的仁爱。他们互相鼓励,勇敢无惧地探望病者,照顾、服侍他们。他们甘心染上邻舍的疫病,受他们所受的痛苦。不少弟兄在照顾病者时得病死去……反过来,外邦人便很不同,他们撇下那些初现病症的人,就是至亲,他们也弃而不顾。"基督徒如此仁爱表现,对于未信的人的确有很大的感染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基督徒愿意为信仰忍受迫害,甚至舍弃生命。
这种坚贞的信心,使不信的人不能不严肃的考虑他们所信的是否真实。一个愿意以生命来坚立信仰的人,是任何人也不能轻易地置之不理的,他们所信的一定有使人折服的地方。如此,很多人便被这种以生命作保证的信仰所感动,归信基督。
以上所谈,真是值得今日教会反省,叫我们向初期教会学习。
60627阅读
31930阅读
30056阅读
26535阅读
26390阅读
20162阅读
19482阅读
19060阅读
18124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