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福音传入温州150周年,除了曹雅直,不能不纪念他……



按语:他们曾被定性为帝国主义的“帮凶”,他们所传布的福音曾被称为是对中国人民进行文化侵略的“精神鸦片”,他们曾被描述成一群有害于中国的“洋鬼子”。


但是从我信主后,开始接触一些教会历史资料,发现近代来华的西方宣教士这个群体是被污名化了,他们才是中国人民真正的好朋友。


他们是带着爱来到中国的,不仅传播耶稣的福音,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文明的进步。中国不能忘记他们,要还历史真相,我们对他们要有感恩的心。


有感于此,笔者决定推出一个近代来华宣教士系列,介绍他们的人生经历、来华服侍状况及其影响,一方面是还历史真相,另一方面是从中发掘他们留给我们的伟大遗产。


让我们追随宣教士们的脚步继续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1


今年是福音传入温州150周年,来自内地会的宣教士曹雅直是进入温州拓荒之第一人。


而完成主耶稣颁布的大使命并非是靠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在具有“瘸腿圣徒”之称的曹雅直之后还有其他的宣教士先后来到温州这块土地,为温州的福音事工和社会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里再讲一位宣教士,看他来华的履历,他的活动和贡献远远超过了温州一个地方,也超出了单纯基督教的范围。这个宣教士是谁呢?先卖个关子,让我们从一个社会新闻说起。


今年不仅对温州基督教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对温州市中心医院也有着不寻常的意义,因为今年是这所三级甲等医院建院120周年纪念。



该医院网站有这样一段介绍:“温州市中心医院(温州市肿瘤医院、温州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坐落在美丽的瓯江之滨,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浙江三家百年名院之一。



医院始建于1897年(清光绪23年),前身是定理医院、白累德医院、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原来温州市中心医院也是一家具有基督教背景的医院,其前身由西方宣教士所建。




历史没有忘记他们,历经120年沧桑的温州市中心医院要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找寻”。这间医院首先想到的是其创办人——两位英国宣教士苏慧廉和施德福。


根据活动安排,温州中心医院在今年8月通过网络与手机媒体“@”了全球温州人,发出一封《致全球温州人的信》,邀请海内外尤其是在英国工作生活的温州人帮忙,一同寻找温州中心医院的创办者——两位传教士苏慧廉与施德福的后人。



2



这自然就引出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宣教士人物,他就是苏慧廉。虽然几十年前宣教士曾一度被宣传为“帝国主义的帮凶”,其形象被严重妖魔化。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当烟云被吹散、灰尘被拂去,历史的真相就向我们缓缓走来。


那苏慧廉又是谁呢?估计不仅是很多温州人不知道,很多基督徒也不知道,这个名字几乎是被遗忘了。


我是在四、五年前查阅有关宣教士李提摩太的资料时,找到了一本书《李提摩太在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是苏慧廉,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当时还以为是一个中国人呢。



再后来如饥似渴地读了《温州日报》前记者沈迦所著的《寻找?苏慧廉》(新星出版社,2013年)才得知苏慧廉原来是“洋人”,和李提摩太一样是来自英国的宣教士。



有趣的是,很多来华宣教士到了中国都有一个普遍特点,那就是为了体现“道成肉身”,他们往往都给自己起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中文名字,像利玛窦、曹雅直、戴德生、杨格非等。




虽然曾被遗忘过甚至被妖魔化过,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今日之温州能成为中国基督教的“耶路撒冷”,温州人能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苏慧廉和夫人路熙可谓居功至伟。


他们夫妇几乎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温州。苏慧廉英文名是William.Edward.Soothill,直译是威廉·爱德华·苏西尔。1861年出生于英国的约克郡哈利法克斯,他的头衔有“英国汉学研究者、教育家、偕我会传教士”。


显然他的活动和贡献超出了单纯基督教的范围,对社会文化多方面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但这都是植根于福音的,因此其实可以称为是福音的“外溢”效应。这并非“社会福音”,因为福音的影响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会里,也不可能被限制在教会里。



3



苏慧廉早年事迹资料不多,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是一个普通工人,但具有虔诚的基督信仰,在工作之余参与布道工作,用今天的话说是“带职侍奉”。


母亲生了12个孩子,苏慧廉是老大。可能因为家庭穷困的缘故,苏慧廉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上学到12岁就辍学了,先是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打工。


后来听闻宣教士在非洲冒险传教的故事,焕发了他到异域宣教的梦想和渴望。为此他又进入一家神学院进修。虽然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但苏慧廉学习勤奋又天赋异禀,后来才能取得惊人的成就。


1867年内地会宣教士曹雅直进入温州拓荒布道的时候,苏慧廉此时不过是一个6岁孩童。


1881年英国偕我公会派往温州的唯一一位宣教士李华庆不幸因病去世,年仅26岁。为此英国偕我公会为此要招募“一个年轻人去温州接替另一个年轻人”。苏慧廉被选中派往中国温州,


1882年9月13日启程,11月2日抵达上海,历经海浪颠簸全程五十天。以后又转赴宁波。


1883年1月12日到达温州,这一年是中国满清光绪九年,苏慧廉年仅22岁,正是青春岁月。苏慧廉在此成家生子,服侍生涯历经二十五年,真的是把一生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温州,奉献给了中国。


虽然历经磨难,期间还多次遭遇教难的冲击,但他对温州的爱、对中国的爱丝毫没有动摇过。保罗的这番话——“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因我们想,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林后5:14)——代表了无数宣教士的心声。


苏慧廉初到温州,首先是学习温州话,这是任何一个宣教士必须要过关的,半年后就能以温州话讲道。他根据温州方言发音规律创编了“用拉丁字拼音代替汉字”的瓯音拼音文字,并以温州方言试译圣经。这是一个天才式的创举。


1902年苏慧廉翻译的温州方言版《新约圣经》正式出版。



温州艺文学校开学典礼嘉宾合影。前排正中是著名传教士李提摩太,后排最中央是著名汉学家、教育家苏慧廉,最后排左三是孙诒让。



4



苏慧廉在温州布道宣教,不仅仅是单纯地关注人们灵魂的得救层面,而且也非常关怀社会建设,并身体力行地以服侍的行动推动了温州地区文明的发展。




和很多宣教士一样,苏慧廉也很看重兴校办学,1887年他在康乐坊开办私塾,教授《四书五经》和《圣经》,是为艺文小学前身。


十年后苏慧廉又在瓦市殿巷赁房,开办艺文书院(是为温州墨池小学前身)。随着书院的发展,到1903年秋艺文学堂(温州二中海坛校区现址)建成,这是温州地区第一所高等教育学校。


在开学典礼上,当时的道、镇、府、县各级官员,经学大师孙诒让和宣教士李提摩太等达官名儒毕至道贺。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人民生活痛苦。刚来温州略懂医学的苏慧廉就常常给一些病人做简单的诊断甚至手术。


1897年时苏慧廉创办了定理医院,这是浙南地区最早的西医院,开创了温州现代化医疗体系。这座医院到现在已经走过120年的历史了。


苏慧廉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的文化,而是给予肯定和欣赏,注重文化会通,且以此搭建传布福音的文化桥梁,并从中找到福音的切入点。



为此他钻研中国古典典籍,以后还翻译了《论语》英文版,最后成为一位造诣很高的汉学家,为此后来受聘于牛津大学。真是能文能武。苏慧廉可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1898年,城西礼拜堂(今温州城西堂)建成,苏慧廉亲自撰写碑文,文中写道:“中外集资成数,庀材鸠丁,昕夕董治,月圆十度,方始告竣”。被评价为:“碑文章法严谨,词理通顺,为西方人士中所罕见”。


1906年苏慧廉一度离开温州,应李提摩太之邀前往太原任职山西大学堂校长。


山西大学背后有着丰富的宣教士故事(以后再讲述百年老校山西大学背后的故事),这所大学也是当时仅有的三所公立大学之一,另外两所是京师大学堂和北洋大学堂。


在任期间,苏慧廉把《论语》翻译成英文。他的这个译本是牛津大学最认可的经典翻译,至今已经印了三十多版。足见苏慧廉的汉学功底之深。



5



1911年中华大地上发生大变局,在这一年苏慧廉离开中国回到了英国,这时的他心里还有一个宏伟蓝图,那就是筹建“华中大学”,为此他回到英国筹款,可惜因一战爆发而落空。


一战期间大量华工来到欧洲战场,苏慧廉转而服侍这些华工,他在赴法华工中建立青年会服务这些华工,吸引了很多中国留美学生前来参加志愿服务,其中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晏阳初、林语堂等人。


服务华工,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信仰与道路。这也正是效法基督的佳美脚踪。




1926年苏慧廉携妻女再次回到温州,同年离去。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国共合作推动北伐的革命高潮,“非基”运动也随之达到了高峰。


1935年5月14日,苏慧廉在牛津大学寓所安然去世,享年74岁。苏慧廉的生命轨迹就此终止,但他的佳美脚踪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


网上有段文字对苏慧廉的一生做了如此概括:


“苏慧廉是理雅各的学生,是费正清的导师,是胡适的挚友,是陈寅恪的前任。

他是教育家,曾任山西大学堂总教习;他是汉学家,任牛津大学教授十五年;他是传教士,年轻时在浙江温州办学校、建医院,并带领近万人找到上帝。

他是英国人,但熟谙中国经典,翻译的《论语》跻身“世界经典丛书”;他是基督徒,又精研佛学,编撰的《中英佛学辞典》至今仍是汉学家的案头工具书。”


苏慧廉曾孙查尔斯来温州。


斯人已去,但历史没有遗忘。今年9月初温州市中心医院为建院120周年庆而开展的“寻找医院创始人——苏慧廉与施德福后人”活动中要找的“关键人物”出现了,一位是苏慧廉的曾孙彼得(Peter),另一位是施德福的儿子罗兰·施德福(Roland Stedeford)。


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把邀请信函翻译成英文发送给彼得,邀请他来温参加建院120周年活动。虽然彼得因家里有事无法参加,但答应会让一位家族成员前来参加。


是的,社会在追寻,而我们基督徒更要追寻。这不是为树立英雄,而是为学习和效法!




校对|恩洁


END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