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16年不取分文,守护孤残儿童 ——新加坡义工蔡秀莲的长沙生活


本文转自: ICC关爱孤残儿童


2016年,蔡老师60岁。她离开新加坡的家人朋友,来到长沙已经16年。除了青丝变成白发,岁月在蔡老师身上的痕迹并不凸显。和她交谈,你会发现,眼前的这位长者,谈吐风趣幽默,笑容灿烂阳光,活脱脱一个单纯快乐的“老小孩”。


从1999年12月参加ICC为期2周的短期团队来到中国;到2000年6月,再次来到长沙成为ICC全职义工;直到2016年8月,退休回新加坡。16年来,蔡老师没有领过一分钱工资,倾注全部心血陪伴孩子们成长,用她自己的生命深深影响着周围的人!


决定:
从孩子们的眼睛里看到渴望


忆起最初来到中国的情景,蔡老师的眼神变得凝重而悠远。在ICC与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合作项目——“绿洲”和“希望”中心,她见到了100多名孤残儿童。“孩子们清澈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渴求,那种强烈的渴望,让我的心受到震撼。我决定加入ICC,和团队一起来帮助他们有学习的机会。”




在这之前,蔡老师在新加坡从事9岁以下正常儿童的教学工作,专修过蒙台梭利(Montessori)教学法的她,一直重视培养儿童(涵盖智障、体障儿童)自觉主动的学习探索精神,也做过服务盲童的义工。


带着憧憬与决心,2000年6月,蔡老师再次来到长沙,以全职义工身份陪伴孩子们成长。彼时,有来自瑞士、澳大利亚、英国、美国、荷兰等国的7名长期义工以及本地的护理、医疗人员,共同养育着100多名不同智障、体障的孤残儿童。当时康复、特殊教育的老师很紧缺。


蔡老师没想到,这一留,便是十六年,五千八百个日日夜夜。


教育:
全面发掘孩子们的生命潜能



刚来就被任命为教育部主任的蔡老师,面对近百名孩子的教育现状,挑战非同一般。为了给孩子们争取正常就读的机会,曾多次和教育局、学校沟通协调;针对大部分不能外出就读的孩子,竭力培训和引导老师们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学习适应当地文化,和各个部门沟通,将特殊教育融合到护理、康复、日常生活等各个养育环节中——全面促进孩子们的身心灵发展。


根据孩子们失明、失聪、脑瘫、智障、自闭症、唐氏综合症等不同情况,蔡老师和团队一起为孩子们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给视障孩子上课,老师们会用录音带播放不同声音:潮汐声、风声、雨声、水流声……让孩子们闻各种不同的气味;通过脚步声、说话声引导他们识别不同的人。“现在,放放、温温的听力变得很敏锐,可以通过声响辨别谁在和他们说话。”



脑瘫孩子的电脑教学,一直是蔡老师教学的重点。孩子们学习电脑的过程漫长而艰辛,每一个字母、拼音的学习,可能需要一个月、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为孩子们寻找、制作合适的学习教具,同样不容易。有个小女孩,因为身体状况恶化导致手完全不能动,无法操作电脑,急得直哭。蔡老师尝试寻找不同类型的鼠标。最后,在澳大利亚作业康复师的改造下,为她定制了可以用下巴控制的鼠标,让她得以继续学习电脑。



在蔡老师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实推着轮椅完成大学学业,现已将户口迁入深圳;华华可以用电脑敲写兄弟姐妹们的成长报告,并且找到一份客服工作;湘湘、刊刊能够用电脑设计漂亮的作品;午、仕、咏、秀、煌等,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潜能……


蔡老师和她的团队为有些孩子能够进入社会学校就读而竭尽全力。有个孩子,因先天性疾病及从小被遗弃造成的心灵创伤,出现严重行为问题,在读到三年级时被学校劝退。当领着孩子走出学校时,蔡老师内心不想就此放弃,她冥思苦想,突然想到——“孩子们在家里上课,再到学校参加考试,应该可行吧?”看到折回来的蔡老师,学校的陈老师有些无奈,但也被蔡老师的坚持打动,最终同意她的方案。另外两名孩子也被争取到同样的学习机会。


看到孩子们能够用电脑设计,写文章,通过邮件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蔡老师和每一位家人都满心喜悦,所有的艰辛都抛到脑后。


陪伴:
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心理、行为引导,于孩子们而言尤为重要。“要打开孩子们的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长时间接触。”对于一些特殊行为问题的孩子,蔡老师亲自带回家照看:有的孩子患有多动症,注意力难集中;有的孩子身体状况不好,晚上需要定时吸氧;还有自闭症孩子,需要慢慢打开他们的心扉……


日常教学中的蔡老师,是一位“严师”,让孩子们心存敬畏,同时也是他们深深依恋的蔡妈妈。“有些人觉得,对这些特殊孩子不能有要求。在我看来,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必要。”长大的青年人,在自我接纳、积极心态和行为礼仪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孩子们在公交车上看到长者上来,会立刻让出座位。



有的孩子,也会向蔡老师哭诉:我什么都做不了,活着有什么用?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要我?为什么我不能被领养……面对孩子们的各种问题,蔡老师有时也会无法“招架”。她努力用自己的经历,去帮助孩子们理解社会和他们身边的现实,“我只是尽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是多少。”

“虽然受制于身体障碍,但孩子们的努力和坚强,一直让我印象深刻。每逢节假日、生日,他们会送我好玩的礼物,他们总能带给我惊喜和感动。”面前的蔡老师,忆起孩子们的每个细节,内心满是喜悦。


家人:
用生命影响生命


对于ICC的同事们而言,蔡老师于他们的情谊,早已超越了同事的范畴——是姐姐、是妈妈、是挚友、是老师,是永远信赖与深爱的家人。


在长期义工MayKoih眼中,蔡老师“沉稳、理智而充满智慧”。“她绝对可以信任,爱人如己,和蔼,很会聆听和体谅别人。”


和蔡老师一起共事了16年的吴姐姐,有着许多与她和孩子们一起的珍贵回忆。“她尽可能的帮助孩子去经历更多,让他们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和世界的美好。她活出的爱,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生命,也深深影响着一起经历的我们。她是我一生敬佩的老师。”



已经长大成年的午子,忆起2003年蔡老师、吴姐姐及另一名临时义工带着她以内的11名孩子,去湘西偏远山寨的情景——那时火车站、景区等大部分公共场所都缺乏残障人士通道和配套设施,队伍中有五六名孩子坐着轮椅。孩子们在蔡老师、吴姐姐、临时义工和路上好心人的帮助下,克服种种障碍和困难,与当地农村的贫困儿童一起互动交流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也有机会感受美好的大自然。午子说:“这是我人生中最开心、最难忘的记忆!”


“蔡老师关爱孩子的同时,也关心我们,时常惦记,每次出国回来都会给大家带各种实用、贴心的小礼物。”毕业于湘潭大学的刘老师,于2012年来到长沙“晨光之家”。从一开始的迷茫、动摇,到全身心投入,并主管特殊教育部的工作,是蔡老师对孩子们身体力行的付出深深影响了她。“遇到困难、失败时找她,她给的接纳让我觉得安全和放心,也会给予安慰和引导……很想和她一样,过有意义和有见证的一生。”


见证:
亲历岁月变迁


2004年,ICC启动社区家庭项目,孩子们入住到不同社区学习、生活,有更多机会与社会互动、融合。


蔡老师陪伴孩子们成长,也见证ICC不断发展。从服务湖南长沙的孤残儿童扩展到广西南宁—湖南衡阳—河南三门峡,ICC先后为上千名孤残儿童和青年人提供护理、医疗、康复、教育、职业训练及社会融合等全方位养育,同时为社区有残儿的家庭提供专业服务,旨在降低遗弃率;培训兄弟单位的工作人员……将爱、希望、机会扩张和传递。



蔡老师也目睹了长沙日新月异的变化——“刚来长沙时,这里高楼还很少,马路很窄。现在的长沙,城市建设得非常好,地铁已经开通了,生活很方便!”


回国:
带着满满的爱与祝福


“在中国的十几年,感谢我的家人、朋友给予的关爱和切实的资金支持!因为他们,我才有了坚守的力量和信心。”蔡老师出生在一个有着7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她排行老三。“刚来中国时,他们以为我只是待2年;2年后,他们问我,该回来了吧?第5年、第8年,他们还在问,该回国了吧?直到他们觉得我已经把生命留在了中国,才再也不问归期。”



“2015年底,当我把回国的决定告诉家人们时,他们的反应是:啊?你要回来了?”蔡老师的兄弟姐妹们也曾带着爱人、孩子一起来长沙。当华华和丹丹被蔡老师带去新加坡时,家人们请假陪伴,尽心尽力照顾孩子们。


回国的决定对蔡老师而言,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然而,她知道,对ICC家人们,尤其是孩子们而言,这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情。细心、周到的蔡老师,半年前便向孩子们、朋友们分享回国的消息。


她轮流带每一个孩子回长沙租住的家,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确保与每一个孩子都有最后的单独相处和交流时间——每一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教学工作也按计划慢慢交接给其他同事。


我们问孩子,蔡老师离开后,你们会想她吗?不想——一个孩子很快答道。当我们还在奇怪孩子们的回答时,后面又接上两个字:才怪!我们都开始欢笑起来。蔡老师的幽默风趣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孩子们。


“回国后,我会多花点时间陪伴家人,参加感兴趣的培训,也将一直不停的学习好玩的事情!”



像蔡老师这样的国外义工,在ICC长沙、衡阳、三门峡的合作项目中,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离开家人和熟悉的环境,义务帮助中国的孤残孩子,为孩子们生命的改变而不断付出;

他们身体力行,写就超越国界的爱。

感谢所有的国内外义工、爱心朋友对孩子们毫无保留的爱与奉献!愿爱祝福每一个您!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59)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