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陈敏澜牧师丨跟从主的基本要求(上)

△文章转自公众号:陈敏澜


路9:57--62

他们走路的时候,有一人对耶稣说: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

又对一个人说:跟从我来!那人说: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

又有一人说:主,我要跟从你,但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



在这段经文里,说到耶稣和三个人对话,它们都和跟随主的要求有关。当我年轻的时候,每当读到这里,总觉得很困惑,因为有点摸不清到底耶稣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好像有些人要跟从耶稣,但是耶稣却不要他,回掉他;有些人并没有要跟从耶稣,耶稣却拉住他,硬把他召了跟从。为什么耶稣对这几个要跟从他的人,会有这样不同的要求呢?到底他的意思是要我们怎么做呢?其实耶稣在跟这三个人的对话里,都没有拒绝他们的跟从,只是反映出他对一切要跟随他之人的基本要求;对我们凡有心事奉主的人来说,这段经文是具有非常重要之意义的。

                                 

01
不是要知道他们是谁


记得当我年轻的时候,每读到这里,最希望知道的就是,这三个人到底是谁?是不是十二个门徒中的一个?后来他们又怎样了?耶稣最后有没有接纳他们?为什么圣经不把这些事情讲清楚?但主的意思和圣经的目的,对这三个人是谁并不重要,以后他们怎样了,也不是我们必须知道的;要紧的是,从耶稣和他们个别的对话里,明白主的心意和要求,我们当以怎样的心志和态度来跟从我们的主。这三个对话内容正反映了主对一切要跟从他之人的三个基本要求;并不是耶稣没有原则地要这个人跟从,不要那个人跟从。


今天凡是乐意跟从主的人,我相信我们的主是没有偏心,都同样愿意接纳的。以赛亚听到天上的呼声“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赛6:8正反映出主对我们每个作神儿女的盼望。当主在世的时候,也是如此告诉门徒“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太9:37-38作工的人本来就少,如果我们真有甘愿事奉的心志,主必不会拒绝。

                                      

02

认识跟从主的艰巨性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人,他跟耶稣说“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从态度上,他在三个人中是最主动,也是表现得最坚决的。无论耶稣到哪里去,他都要跟从主,表示他不是一般的跟从,是不计代价和条件的。正因如此,耶稣要告诉他“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有人以为耶稣的回答是在拒绝他的要求,不要他跟从。


其实耶稣并没有拒绝他,只是要他在作出这样不计代价的跟从决定前,先作好充分考虑,也要真正弄明白,“无论往哪里去”的跟从,这将意味着什么。他必须懂得,跟从主不是那么轻松愉快,不是凭一时感情冲动可以坚持的,这是需要他在生活上即使“没有枕头的地方”,也能甘心继续跟从主的。正因为他表现得这样坚决,耶稣才需要向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切实认识跟从主这条道路的艰巨性。


从态度上来说,这个人所表现的是对的,是主所喜悦的,是我们的榜样。但耶稣不愿意我们只是在一时感情冲动下的跟从,糊糊涂涂的跟从,嘴上说得漂亮的跟从。耶稣首先就是要我们明白‘跟从耶稣’意味着什么?“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这句话所反映的,不是工作的难度,才干学识上的高标准,而是生活上的刻苦牺牲。


这不是在拣选一个工种,选择一种职业,个人生活习惯和要求可以是自己的私事,不受影响。我们要跟从主,走事奉主的道路,生活上的撇下舍己乃是首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耶稣自己留给我们的脚踪,就是“没有枕头的地方”。

                                   

03
要吸取马可的教训


我们从马可的失败经历,可以知道耶稣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马可在第一次跟随巴拿巴和保罗出外布道时,我相信他是确实有心愿意事奉主的。我们再从保罗最后说“你来的时候,要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提后4:11)可以知道,马可不是一个没有恩赐才干的人。可是那时马可的心中,可能怀着天真的想法,并不真正认识‘跟从主’意味着什么,结果跟着巴拿巴和保罗走了不多远,到了旁非利亚的别加,就半途而废,回耶路撒冷去了。(徒13:13)


虽然圣经里没有说是什么原因,但从后来保罗不愿再带他一起走,可知他那次的离开是不应当的,对事工是造成损失影响的。(徒15:38)一般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他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攻击和艰难估计不足。他以为跟从主、事奉主就像是选择职业,只需要自己有崇高的理想,有作教会工作的知识和热忱就够了。他生长在耶路撒冷,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方式,他的家就是当时教会的聚会点。徒12:12他看到弟兄姊妹对事奉工人的爱戴和尊敬,就以为跟着巴拿巴和保罗出去传福音,也同样会到处受欢迎,到处享受弟兄姊妹的爱心;根本想不到会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条件,需要过‘没有枕头地方’的生活,甚至还有遭遇患难的可能。


保罗曾经对这样的生活,有过非常精彩的具体描述,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林后11:23-28)当马可发现现实中的事奉生活,和他头脑中的美妙想象,相差得实在太远时,他无法再继续跟下去,就逃回耶路撒冷去了。


今天在我们周围,也有不少这样的弟兄姊妹,尤其是过惯大城市生活的弟兄姊妹,他们在真理认识上是够得上作教导事工的,甚至在生命经历上也是丰盛老练的,但就是这个生活关过不了。要为神作工,只能局限在城市里;要出到外地作工,先要了解那里生活条件如何?特别是卫生条件如何?常听到农村弟兄姊妹反映,有些恩赐不错的工人,到了农村,在生活上很没有见证,以至难被当地弟兄姊妹接受,使事工效率上大打折扣;有些人干脆就像马可,做了逃兵。

                                     

04
跟从主不是职业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对话在马太福音里也有记载,而且告诉我们,那个人是一位文士。太8:19-20我想这是为什么耶稣要特别向他提出这样要求的另一个原因。文士的本职工作是抄写律法,而解释律法也在他专业范围之内。因此当他打算跟从耶稣的时候,可能认为和原来他所从事的工作应是同类的,都是作宗教工作。作为文士,他在犹太人中间是广受尊敬的,是解释律法的权威,是有地位的宗教领袖,是社会上的上层人士;因此一般都有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


就是这样一位士师来见耶稣,表示愿意跟从主到无论什么地方和地步。当耶稣看到有这样一个文士,当时社会上的‘精英分子’,表示愿意来跟从他,这么难得的人才,只有欢迎,是不会不要他的。当这个文士来见耶稣的时候,他以为耶稣一定会问他有没有丰富的圣经知识,有没有教导的恩赐和才干,他很有把握,他绝对是‘五千两’的,一定能以‘高分’被录取的;想不到耶稣会问他能不能过‘没有枕头地方’的生活。


但耶稣知道,这个文士各方面确实很优秀,也承认他确实是有心愿意来跟从,但他的最大问题,是能不能胜过那完全不同的生活条件。这个文士可能确实是在听了耶稣的道理后,内心受感动,觉得耶稣所讲的,比律法要强得多,透彻得多,具体得多;因此作出坚决跟随耶稣的决定。可能这个文士认为,跟从耶稣和做文士,都是教导以色列民认识神的工作,只需要在解释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重点就可以了,跟自己的生活完全无关。


耶稣知道他的想象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新约救恩确实是旧约律法的实体和应验,认识神的原则内容是一致的;(来10:1)但他不知道,以色列民有责任供应文士祭司生活需用,跟从耶稣传福音,却是要让人白得这福音的好处。(林后11:7)所以跟从耶稣之人的生活条件,和做文士能得到的生活待遇,是完全不同的。耶稣没有对别的跟从他的人,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对他要提出来,正是针对他具体的情况和需要而提的。

      

05
跟从主需走撇下的道路


耶稣知道,对这个文士来说,他要跟从耶稣,不是换一个职务,而是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是撇下一切跟从主的路,是在世上被当作污秽渣滓的路,是在世人中被厌弃的路。原先你可能到处受人尊敬,有安定的生活,当你走上跟从主的路时,等着你的就是艰难困苦,是“没有枕头地方”的路。耶稣教导我们,若不撇下所有的跟从他,就不能作他的门徒。路14:33对这个文士来说,他首先需要撇下的,就是他的生活条件。


很多人以为,为主作工,要紧的是他有没有恩赐能力,口才知识,他办事的效率如何?生活细节问题乃属个人私事,怎么能算是跟从主的条件,而且还是必要条件呢?但是耶稣知道,再有恩赐才干的人,如果把生活要求看作是自己的私事,不能‘随遇而安’,以为自己理当享有特权,那么他必然无法作一个顺服听命的忠心仆人。如果他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胜过,终必会碰到走不下去的时候。


耶稣知道这个文士的弱点,特意向他指出跟随主的艰巨性,正是为了爱他,希望他能跟从,所以必须先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以免半途而废,羞辱主名。就象耶稣曾经指出的,如果你要造房子,就当先坐下算计花费,以免到时盖不成功,惹人笑话。(路14:28-30)今天我们要跟从主,我们也要核计一下,能不能跟从主到底。从哪些方面来核计?不只是有没有恩赐能力才干学问,更要紧的,可能还是我们能否撇下自己的权利享受,甘愿为主过艰苦的生活。


06
奉献不是献身


现在很多弟兄姊妹喜欢用‘献身’这个名词来代替‘奉献’,以为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献身’只是‘奉献’更带有时代气息的用法。我们必须认识,今天社会上可以把‘献身’和‘奉献’这两个名词混为一谈,但在教会里,这两者的含义和要求,是有很大不同的。

‘献身’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就像作教师的是献身给教育事业,做医师的是献身给卫生事业;有人以为作主事工,不也就是献身给宗教事业吗?虽然在今天事奉神的人中,确实不乏这样献身精神的人,但按照神的要求,这是不够的。献身乃是在自己崇高的理想和情操驱使下,作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事情,是值得钦佩的。但献身者的主权还是操在他自己手里,他认为哪一种工作有意义,符合自己的理想和志愿,就为自己作出选择和安排。


但‘奉献’却不同,‘奉献’的关键内容是‘没有自己的选择和安排’,和‘献身’相比,奉献是在献身之外,还得加上‘撇下’,需要撇下自己。今天你要做一个教师,并不需要撇下自己;你要做一个医生,也不需要撇下自己,你可以继续当你自己的主人。但是当我们要跟从主,要奉献,主对我们的要求,首先就是要撇下一切;在所撇下的一切里,又首先要撇下自己。


如果我们只有献身精神,虽然也有可能全心投入作主事工,也可能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效果,但必然会为自己作出很多保留,不可能“无论往哪里”都跟从主的。只有具备奉献心志的人,才是首先撇下一切,撇下自己,没有自己的拣选和安排,一切由耶稣作主,无论哪里都能跟主不动摇。


就以马可来说,他第一次跟随巴拿巴和保罗的时候,不是没有献身精神,他是愿意献身在福音事工上的,不然他不会跟了一起去。但他不懂得什么叫‘奉献’,不知道需要撇下自己,没有自己的喜好和要求。当他跟着巴拿巴第二次走上事奉的路时,虽然环境还是跟前一次一样,有艰难困苦等待着他,但他已经懂得了奉献的意义,才能跟从主,就是到“没有枕头的地方”也不偏离。

                                     

07
跟从主不是找出路


有些人羡慕作教会工作,乐意做传道人;倒不是因为他有爱主的心,有愿意事奉主、服事弟兄姊妹的心;而是因为他以为作传道工作很轻松,没有严格的上下班制度,没有必须完成的工作指标,别人一个礼拜工作六天,休息一天;作主工作的人,一个礼拜工作一天,其它六天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混过去。这样的人往往是因为在教会里,看到个别不忠心牧人的坏榜样,以至对事奉主,跟从主产生错误印象。


多年前我碰到几个青年人,都正准备要去上神学。当时是文化革命过去不久,社会上有了公开的教堂,现在又开办起神学院,让各地教堂推荐青年人前去上学,培养教堂的接班人。因为这在当时是‘新事物’,我也希望能了解一点情况,就问他们,在办入神学院手续时,有哪些要求?有没有要写自己蒙召的见证?因为我记得当我年青的时候去念神学,最要紧的就是要写一篇蒙召见证,表明自己是清楚蒙神所召,作出跟随主的决定是神的呼召和拣选。这些青年人却连什么是‘蒙召’都不清楚,更不要说自己蒙召经历了。他们承认自己对信仰并不熟悉,他们只是觉得能进神学院也不错,因为这在当时社会上,也是被承认的一所‘大专院校’。


我就问他们,既然他们的目的是进大专院校,为什么不去念一般的院校,而要念神学呢?他们说自己要进一般的大专院校,可能考不上;因为他们来自农村,在学识水平上,无法和城市里的高中毕业生竞争。所以虽然他们并不认真想作教会事工,更无心奉献事奉主;但面对现实,能进神学院也不错,至少可以跳出自己目前的处境。在他们看来,做一个宗教工作者,总比留在农村有前途。


我并不责怪这些青年人,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合适的真理教导,所以不明白什么叫奉献和事奉主。他们不懂蒙召,更不知道奉献作主事工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正需要耶稣在这里跟三个人对话所带给我们的教导。耶稣向我们首先指出的,就是要认识跟从他的艰巨性,要充分做好这方面的思想准备。这些人虽然也好象是愿意跟从主,但却并不准备耶稣无论往哪里去都跟从;他们跟从耶稣只是为了想逃避艰巨的生活,想到自己喜欢去的地方。所以如果需要他们到“没有枕头的地方”去时,是肯定跟不下去的。


今天我们要随便做一些教会工作,把它当作一种职业,一种出路,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做一个忠心有见识的仆人,要忠心跟从主到底,我们愿意奉献而不是献身,那么耶稣提醒那个文士的话,今天也同样提醒我们;这不是一条轻省易走的路,如果我们对这条道路的艰巨性认识不足,迟早有一天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会走不下去的。


08
认识跟从主的紧迫性


我们不但要认识跟从主的艰巨性,也要认识走这条路的紧迫性。这第二个和耶稣对话的人,不是自己报名跟从,而是耶稣主动呼召他的。过去我总不能明白,为什么第一个人主动要跟从耶稣,耶稣好象表示不欢迎,不鼓励。现在这个人自己没有要跟从耶稣,耶稣却又不顾他正要去埋葬父亲这样的急事,硬拉住他,要他跟从。为什么耶稣对他们会有如此不同的要求呢?


首先,我们必须注意,这三个人中,他是唯一耶稣主动呼召他的。我们已经说了,圣经没有告诉我们这三个人是谁,因为圣经的目的是要我们从这三个对话里,认识跟从主应有的态度,不是要介绍这三个人。耶稣和这个人的对话,是特别告诉我们,一个已经蒙主呼召的人,应当避免的错误心态。


我们常以为,这个人在去埋葬父亲的路上碰到耶稣,硬被拉住,不顾他父亲刚死,要他跟从。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段对话,就可以知道,圣经并没有这样说,他的回答其实只是他不想跟从耶稣的推托之辞。他的意思是,现在他还有年老的父亲,所以他不能跟从;等父亲死了,埋葬了,到时他再来跟从主。用我们中国人习惯的说法,就是他要先在家尽孝,然后再跟从主尽忠。他只是在强调理由,为自己不想跟从主找托辞。这样的人,真到父亲死了,埋葬了,他又会有第二个托辞,譬如要等他母亲死了、埋葬了,孩子长大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耶稣借着和这个人的对话,是要特别提醒一切已经蒙召事奉主的人,当我们蒙召以后,在我们人生中,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事情,是比传福音作主事工更重要的;这是我们人生第一要紧的使命,要认识它的紧迫性,是不能等待的。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9)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