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诗篇︱第十五篇 与神同住(四)








诗15:1 -5


诗15:1 

〔大卫的诗。〕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

诗15:2

 就是行为正直、做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

诗15:3

 他不以舌头谗谤人,不恶待朋友,也不随伙毁谤邻里。

诗15:4 

他眼中藐视匪类,却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他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

诗15:5

他不放债取利,不受贿赂以害无辜。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


5.不恶待朋友:


不恶待朋友的前提就是首先你得有朋友,如果连朋友都没有,你想恶待都恶待不了。可能很多基督徒没有仔细想过‘我还有没有朋友’。朋友是什么人?是可以坦诚相待,是可以相互交心的人。


一方面中国现实的环境确实不利于形成朋友的关系。因为中国社会的现状是诚信的极度缺失,人人自危,互不信任。即使是手足兄弟、父母子女、夫妻之间都难以信任,更何况外人呢。孩子出门时,做父母的总是交代他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吃别人给的食物’、‘不要把手机借给人用’、‘在车站不要靠近商店货物’……当然,这些提醒都是必要的,在一个诚信极度缺失,罪恶泛滥的社会里,不提醒也不行。


但是,这样的宣传听多了,也会加剧他们对他人的不信任感,总觉得处处是陷阱,处处有危险。即使在我们身边真的有一个老实人,我们也变得不敢信任了。所以,在这种背景下,确实不容易形成朋友关系。


另一方面,咱们有些基督徒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使他们没有朋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这种基督徒:没信主以前他们还有一些朋友,但是,信了耶稣之后反倒没有朋友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要‘分别为圣’,就要和俗人分开。原来的朋友如果愿意跟着自己信主,那么,还可以继续做朋友。如果对方不愿意信主,那就只能拜拜了。


他们这种‘非友即敌’的思想给自己的朋友们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这些基督徒自己或许很享受这种对朋友施加的压力,他们认为这样做才是对主的忠诚,是在积极的传福音。但是,他的朋友们却感到很痛苦,在狂轰滥炸下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再和你做朋友,有些人甚至讨厌整个基督教了。


传福音,不但要用口传,更重要的是让对方看到我们生命的改变。如果生命没有改变,就靠反反复复的宣传教义,会令对方很反感。会认为,你说得这么好,我怎么没看见你有什么改变。如果我们生命发生了变化,再配合以适当的口传。对方得救是一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


别说是朋友啦,那些基督徒就算是亲戚、亲家,他们也同样是采取这样的处理方式:要么你信主,要么连亲戚也没得做,断绝关系。为了所谓的‘分别为圣’,有的人连农具都不借给他们用,怕污染了我们‘圣洁’的身份。也不愿意帮他们的忙,心想,谁叫你们不信主,我们怎么能帮助魔鬼的孩子呢。


这都属于对圣经偏激的理解。即使对方不信主,我们还是可以继续做朋友、做亲戚的。不然,咱们就等于自己堵死了带领朋友、亲戚认识神的路。


保罗,这么一个完全为主摆上,特别分别为圣的人,也不是只和基督徒打交道,他仍然还有朋友。

【徒19:31】还有亚西亚几位首领,是保罗的朋友,打发人来劝他,不要冒险到戏园里去。

【徒27:3】第二天,到了西顿。犹流宽待保罗,准他往朋友那里去,受他们的照应。

在使徒行传中,我们看到保罗确实更多的是去门徒那里,受弟兄姊妹的接待或是帮助。

但是,这两处圣经让我们看到,保罗也还有朋友,这些朋友对保罗也是非常关心和真诚的帮助。

亚伯拉罕也有朋友,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他的朋友甚至都能舍命帮助他。


我们当然都希望自己的朋友能信主,也会暗中为他们祷告,带领他们,传福音给他们。但是,即使他们不愿意信,我们也可以继续和他们做朋友,即使他们一辈子都没有信,我们也可以和他是朋友。


有一些人,他们虽然不愿意接受主,但是,他们还是很愿意和我们基督徒做朋友的。他们佩服基督徒的为人,他们觉得基督徒很真诚,与基督徒交往很踏实,不用担心背地里会被伤害。


我儿子同学的家长,常来我们家里玩。我们就很自然给她传了福音,讲了几次之后,有一次又讲到这个话题了,她突然说:“虽然我现在还不愿意信你的神,但是,我还想与你们做朋友,可以吗?”


我们立刻对她解释:“请不要误会,我们没有丝毫想勉强你信主的意思,我们只是觉得信上帝非常好,也希望你能得到这个好处。你完全可以自由的选择,不信也不影响我们的友谊,也仍然是好朋友”。


我们保持朋友的关系,也更有利于他们将来认识神。他们有我们做朋友,他们还会有许多非基督徒做朋友,长时间相处之后,他经过对比就会发现,与基督徒做朋友和与非基督徒做朋友有什么区别。让他看到基督徒的爱心、喜乐、诚实、和平等,对他产生吸引力。


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那就是今天的教会,基督徒之间的关系已经下滑到仅如朋友关系一般。基督徒之间的关系本应该更加的亲密,如同一家人一样,而不是仅像朋友那样。教会初期有过一段的时间,弟兄姐妹之间真的如同一家人似的,凡物公用。基督徒一见面都是称呼‘弟兄’、‘姊妹’,这是最亲切的称呼了。


可是,今天虽然也称呼弟兄、姊妹,但是,其实已经变成了同志的代名词而已。没有了情感上是一家人那种亲切的感觉了。甚至有的人,只想让别人称他们是牧师、老师,你要是直接称他×弟兄、×姊妹,他还不高兴了。


基督徒有两个身份,我们有地上的身份,地上的身份是靠血缘关系。我们也有天上的身份,天上的身份是靠同一位救主。我们习惯上还是容易把血缘关系看得更重。


实际上,灵胞的关系才是更重要的。主耶稣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没有将母亲交给他四位同胞的兄弟,反而交给了灵胞兄弟约翰。约翰也没有推脱说,我还有自己的父母要供养,你的母亲应该交给你的兄弟。因为灵统的关系胜于血统的关系。


我们与朋友接触的机会会很多。这样就有可能会遇到利益冲突的情况,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选择自己吃亏,让自己的朋友得利。这样做,不是为了让朋友更爱我,纪念我的好,而是为了遵守主的吩咐。【约15:13】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


6.不随伙毁谤:


这一点与第四点都提到了毁谤,这一点的特别之处就在于‘随伙’二字。人都有一种从众的心理,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就跟着想做什么。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很容易受到他周围人的影响。比如,上课的时候,一部分同学说话,就容易带动更多同学说话。一部分人闯红灯,就容易带动很多人闯红灯。货车翻了,一部分人哄抢货物,就容易带动很多人哄抢货物。


圣经中也记录了许多这样随大流失败、犯罪的情形。比如:

以色列人派十二个探子去窥探迦南地,回来的时候,有十个探子报恶信,两个探子报好信。尽管这两个探子报的是神喜欢的,是有信心的。但是,那边报恶信的有十个人呢?


所以,百姓很容易就随从大众,随着发怨言人数的增多,就会越来越多的人发怨言。因为不断地在扩大那一伙人,扩大之后,产生的示范效应就更大。最后的情形是,除了迦勒与约书亚以外,其他的人全部都发了怨言。


新约在主耶稣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众人在对待耶稣时从众的心理。一些人喊‘和散那’,大家就都喊‘和散那’。被一些人挑唆之后,一些人喊‘钉死他’,大家就都喊‘钉死他’。


【出23:1-2】不可随伙布散谣言,不可与恶人连手妄作见证。不可随众行恶,不可在争讼的事上随众偏行,作见证屈枉正直。


神知道我们人有这个弱点,所以,在这处圣经里,用了三次特别提醒我们不可‘随伙’作恶。站在人多的一边不吃亏,即使错了,也法不责众。所以,人总是习惯性的随大流,站在人多的一边。我们看圣经故事时,心里可明白了,我们也会谴责那些发怨言的百姓不该随从人多,也会谴责那些喊着钉死耶稣的人不该随从人多。


但是,从众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常是不知不觉的,连属灵的人也不例外。使徒巴拿巴有一次也随伙装假了,【加2:13】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


【撒下23:11-12】其次是哈拉人亚基的儿子沙玛。一日,非利士人聚集成群,在一块长满红豆的田里,众民就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沙玛却站在那田间击杀非利士人,救护了那田。耶和华使以色列人大获全胜。


沙玛是大卫的勇士之一,他的事迹被记录下来的,也就是最值得称道、最值得纪念的,就是有一次他保护了一块红豆田。

我们或许觉得这有什么稀奇呢?又不是保护一座城,不过是一块红豆田而已吗。我们在沙玛身上看到最闪光的品格就是他不随从大众。


当众民都逃跑的时候,沙玛却仍站在田间独自抵挡非利士人。这一次神帮助他打了胜仗。退一步说,即使他这次战死,他仍然是勇士、是英雄。基督徒就应该这样,是中流砥柱,不是水上的浮萍。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