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23阅读
原标题:单身基督徒的困扰
教会里姐妹的人数似乎总是比弟兄多出许多,而独身又被认为是少数人拥有的特殊恩赐,因此「不婚」常常被看成是次一等的选择,造成单身信徒不少情绪上的困扰,更扼杀了他们的属灵动力。
单身原本是教会优良的属灵传统,是值得鼓励信徒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难道教会普遍流行的婚姻神学,有所偏差吗?
单身基督徒比其它的单身者有多一重的压力:信仰。基督教流行的教导似乎都是鼓励结婚的。
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从此以后,人类认定了结婚是件好事,「结婚真好!」的欢呼声,响彻云霄。既然大家都认定结婚是好事,那么,相反来说,不结婚当然就不是好事啰。因此,如果我们去问一个已届适婚年龄而迟迟未婚的男子或女子:「你为什么还不结婚?」他一定会低头抱歉不已,不断的请求你谅解:「快了,快了。」或是「红娘不牵线我也办法。」并且不停的作出解释。谁也不敢违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天意。
在婚姻这件终身大事上,基督徒作为上帝的最「乖巧」的孩子,对于贯彻此伟大的真理,当然不落人后。自从500年前,改革宗教家马丁路德认为独身是一种特殊恩赐,只有少数人获得,婚姻却是为大多数基督徒定下的旨意,教会更是义无反顾的积极鼓励婚姻大事。
在教会中,只要用眼角扫描一轮,任何人都会发现,未婚女性肯定是占了大多数。教会的男女比例极为悬殊,女性的人数一般比男性高出一倍到四倍之间,有些教会的比例差别更高,不同的年龄组和不同的地区可能出现极大的差别。
虽然寻觅对象不是人进教会的原因,但是大多数的女性信徒还是选择基督徒为终身伴侣的首要条件。只是眼前的事实是,人数十分不对等,任由你如何的搭配,还是无法解决择偶的困境,因此,愈来愈多的单身女性信徒对于能够在教会内找到如意郎君深感失望。
根据去年英国一项调查,英国的女性基督徒比男性多出两倍以上。调查显示,每一个30~39岁的单身男性,就有两个相同年龄的单身女性。在40岁的年龄组,男女的比例是一对四;到50岁的年龄组,比例变成一对六。此项调查引起英国媒体广泛的注意,有三份的全国性的报章跟踪报导,并且电台还做了一系列的访问。外界这么热烈的兴趣倒让教会吃了一惊,因为调查的结果只是在数据上印证信徒早就知道的事实。这种事实可能对外界来说是件新鲜事,因为这与整体的社会未婚男性居多的现象,刚好是相反的。
今年34岁在某大公司担任秘书的爱丝是典型例子。她说,「我觉得能够在教会里找到如意对象的机会实在是有限。我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持守高水平的要求,同时接受单身的可能性;二是如果我真是很想结婚,就必须降低择偶条件。不过,我可以告诉你,经过这么多年单身基督徒女性的生活,实在痛苦难熬。」
根据上述英国的调查,就算教会有尚未结婚的男士,基督徒女性常常嫌对方的条件不符合理想,而不愿意进一步发展任何感情。这使得原来男女不均的问题而造成择偶困难更加复杂。
32岁的志福是教会里勤快的弟兄,团契凡有什么活动,需要借用他「免费」服务,如散会后送单身姐妹回家,搬运笨重物体,探访缺席的契友,永远乐意帮忙,随时应召,绝不推三推四。然而,即使他期望能够在教会中找到一位终身厮守的伴侣,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依然是孤家寡人,与教会的姐妹还是无法突破「弟兄姐妹」的阶段,对于自己的现况,他似乎提不出任何具体的成因。
教会姐妹年纪愈大,找到合适伴侣的机会就相应的减低,她们不免自问,「为什么别人嫁得出去,我却嫁不出去?」
但谁都知道,教会的姐妹素质、修养、爱心、品德都比教外的女子来得高。社会上有很多的非基督徒男性,对于选择一名基督徒女性为配偶的意愿颇高。从教会的姐妹频频的问,「基督徒可以与非基督徒结婚吗?」就知道她们在外头是颇得到赞赏的眼光。
认真的思索之后,担任市场经理的丽思发现,「自从出来社会工作,这12年,我一共拒绝了6个男人的追求。有2个是同事,2个是客户,1个是我的上司,最后1个是旧同学。他们全部有一共同的缺点:非基督徒。价值观和人生观差距太大,不容易产生感情。」
若是我们的姐妹要坚持非基督徒不嫁的话,她们大多数将面对嫁不掉的窘境、难堪。因为教会姐妹的数目实在多出很多,因此坚持以信仰作为择偶的条件,从逻辑上来说,等于是大幅度增加守单身的机会。
「信与不信的不能同负一轭」,姑且先不说这是正确的信仰态度,只是,这种敬虔实在有点悲情的味道,不是吗,她们自己定下的游戏规则叫自己只有极微的打赢的机会。
但是,如果我们就因此认定有择偶困难的都是姐妹们,弟兄们大都如鱼得水,因为「物以稀为贵」嘛,那么我们就大错特错了。说实在的,弟兄也一样面对找不到对象的窘境,并且数目也不少呢。
「我真的不知道如何与教会的姐妹相处。我不了解她们,不知道该怎么和她们说话。」威文不确定的自问,「她们性格成熟、待人稳重、做事认真,要去追她们恐怕很不容易吧?」
在教会里无法成功寻到配偶,不少的弟兄姐妹把目标转去"外头",找到对象后,总是想方设法的把对方引入教会,不过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见。
国汉为了结交教会外的异性朋友,教会里反对的态度引起他的负面情绪,他以缓慢的声调说,「我认为,教会里那些已经结了婚的人很难明白我们单身人的焦虑,他们时常批评我们,但他们不晓得寂寞往往会把一个人逼疯---」
彼得是电子工厂的技术员工,他一脸无可奈何的说,「在工厂里,有一位女工,我们谈得相当的投机,可是她不肯跟我来教会。」
过了"许多年痛苦的单身基督徒生活",37岁的艾丽斯决定嫁给一位非基督徒同事。她说,「与非基督徒谈恋爱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特别是要求他能够体谅你的信仰立场。不过,除此之外,我还要什么选择呢?」
有些基督徒处在婚姻与信仰不可兼得的两难之间,鱼与熊掌,他们会舍弃信仰而选择婚姻,也许这不是最"理想"的婚姻,却总比生活在单身的阴影下,长期承受那种不踏实的担心、犹豫、焦虑来得好。
容容无奈的说,「这根本不是什么选择,我和他走在一起已经五年了,又有了婚前性关系,想不嫁都不行。」
这些不顾周围关心的人的劝告,一意孤行的人,他们与非信徒结婚后,通常很难得到教会的精神上的支持,也不容易搏得家人谅解和接受,自然而然的,与其它的信徒越行越远。
秀芳年轻时曾担任青年团契团长,她的丈夫是非信徒,她说,「结婚前,他还哑忍我上教会;婚后,他妈妈也对我星期天一早就不在家,颇有怨言的。为了避免太多的冲突,开始时只是减少次数,后来慢慢的也就习惯,不再去教会了。」
这里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教会有很多"待嫁"的姐妹,样貌、才干、品性都好,教会也有很多的"待娶"的弟兄,条件基本上也是不差的。但是,为什么"待嫁"的不能配"待娶"的呢?教会中的男女在教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上相当能够频繁接触,为什么「近水楼台」不曾为他们解决择偶的困境?
「无疑的,教会的姐妹素质非常的高,但是,这正是我们真正的问题:我们高攀不上呀。」约翰和耀德不约而同地回答。
很多受访的弟兄「不介意」将来的伴侣在各方面比自己强,包括职业和金钱收入。因此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许多姐妹要求素质比自己高的对象。
这个「上嫁」的姿态在女信徒的择偶观中,似乎占着重要地位。在教会的传统里(同时是华人社会的传统),男方下娶女方远比女方下嫁男方容易被接受得多。
长期在"男人是头"的教导下,女人对男人的意见的确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静云承认在教会的日子久了,对男性的要求无形中养成严苛、挑剔的态度,她辩护的说,「上帝创造我们原意是要帮助男性。他们既是作头的,如果一个男人没有作头的能力,怎能组成一个合神心意的家庭呢?」
在教会长期的积极教导下,信徒对于婚姻的要求非常高:婚姻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缺点,基督徒的婚姻家庭一定是幸福、美满、快乐。基于如此高的标准,小心谨慎的行事,就成为「标准行为」,若不经过「长期的相处」,实际的观察和了解,确定对方能提供一份安全、稳定、可靠的爱,否则绝不轻易「动情」。
海伦坦然的承认,「与他正式谈恋爱之前,已经在同一间福音机构同工了六年之久,彼此已经了解得非常清楚。由好朋友变成恋人,帮助我们奠定以后婚姻的幸福,唯有如此才不会有离婚情形。」
如果恋爱是为了结婚时,结婚是爱情的目的地,而分手就是歧途。在爱情一定要有个圆满的大结局的前提下,谨慎执行就越发显得重要,否则,一有什么差错,在信徒的群体中就无地自容。
想爱又怕失败,使得不少人对于恋爱裹足不前。爱丽解释她虽然对于一些弟兄有好感,但她仍然不能决定要或不要恋爱,说,「不了解一个人就有了感情,太危险了!」
怕失败是一件,另一件是教会是个很小的团体,若是与同一教会的人恋爱,万一不成功时,给其它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两人日后见面也会显得尴尬。
在信徒的眼中,失败的恋情往往面对教会评价的压力,别人在背后的风言风语,「花心萝卜」、「行为随便」、「轻浮不爱主」的标签就会落到他身上。这对想要寻找配偶的人十分不利,使他在异性的心目中的身价陡降。永强忧虑的说,「我只不过在教会中先后与两位姐妹谈过恋爱,不过,都以失败告终,教会的人就劝我说,不要乱放感情,来得快的感情,去得也快。现在其它的姐妹看见我对她们比较友善一点,就怀疑我是否另有企图。」如此一来,「按兵不动」,就成了避免悲剧的最佳方法。
炳威生病在家,有两位教会姐妹来探访他,母亲以为当中一位是"特别的朋友",喜上眉梢,殷勤招待。客人走后,炳威淡淡的说「我们只是教会的弟兄姐妹。」母亲大惑不解的说,「那又怎么会谈得这么投机?」
我在某基督教网站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给单身基督徒女性的信息",觉得很能代表不少信徒的信念,现节译如下:
「妳若能在单身时学习忠诚,妳就能在有了丈夫之后更好的装备自己成为忠诚的人。.....渴慕结婚完全没有错。在妳等候的日子,只要专心的服侍祂。让他医治妳,释放妳。单身女性需要学习依靠上帝。这位主祂偏爱妳,祂使妳成为美丽的女人。祂无时无刻在看顾妳,甚至在妳不晓得的时刻,祂供应妳一切的需要......当上帝要为祂尊贵的儿子拣选一位妻子,他只会从忠诚和圣洁的女子中拣选.....」
我将这篇「奇文」交给一群青少年团的姐妹去读,然后又将它交给几个30~45岁的姐妹去读。我请这两组的人给我讲讲她们读后感受。
第一组的姐妹年龄介于16~21岁之间,七嘴八舌的,兴奋又敬虔的发表意见:
「这是一篇很好的信息,提醒我们要专心的仰赖主的供应。」
「只要我们能够学习单单以上帝为满足,上帝就必然会把"特别的那位"放进我们的生命中。」
「它使我想起一位牧师说的话,『在妳还没有遇上"佳人"之前,上帝首先需要把妳塑造成为"佳人"。』这真是金玉良言。」
那么,第二组的姐妹,她们的反应如何?猜对了,正如你们所料,她们很多都不知道如何回答我。有些受访者干脆直接问我:
「牧师,你觉得我们还没有找到对象,是否因为我们的灵命有问题的缘故?」
「为什么把事情看得这么严重?我没结婚,让教会的人觉得那么不舒服吗?」
「说实在的,我自认比一些结了婚的姐妹更爱主。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上帝总不为我安排?」
在适婚年龄的姐妹群体中,雪花的态度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她只是寻求一位相知、相爱,且能终身为伴的对象,但是她择偶的困境不知在何时才能突破。「我期待寻到终身伴侣。我的妹妹两个月前才刚结婚。现在她拥有一场美如幻境的婚礼、一位令人羡慕的理想丈夫、一间漂亮的房子和一套全新的厨房餐具。我有时偷偷的怀疑上帝对待她是否比对待我更好?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妒忌自己的妹妹。我只是不能明白上帝的旨意是什么?」
「坏鬼神学」是造成单身基督徒困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面对单身,无论是暂时性的或是永久性的,教会很多人尝试要提出他们的「神学」解释。但是,很多听起来「属灵」的理由,对当事者却是残酷的,有如落井下石、在伤口上洒盐。
你们大概在不同的场合,听过类似以下的讲道:「上帝说,『妳要单单以我对妳的爱为满足、为饱足、为富足。我因为爱妳的缘故,所以我延迟为妳安排终身大事,为要使妳在我里面寻得唯一可喜悦的满足。不然的话,妳不可能有足够能力承担我所要赐给妳的完全的关系。』」──讲员其实是说,妳要靠「努力」来赚取上帝的奖赏,但是妳现在还不及格。
「妳怎么知道上帝没有为妳准备呢?妳要有信心,上帝正在训练妳的另外一半,当他准备好了,上帝就会领他到妳面前。届时,妳必然要为他奇妙的预备而大声赞美。」--他的意思是说,上帝早就为每一个男女准备好了对象,只是妳的运气不好,选给妳的那位一直不能毕业,上帝也是没有办法的。
「你要完全的把自己献上给神。不可东张西望,停止向神要求,停止做梦,停止计划。不要担心,不要焦虑,只要你专心事奉神,神是公义的,神必赐给你一位最好的终身伴侣。」--他告诉你,你喜欢什么上帝就要夺去什么,因为上帝有虐待人的倾向。所以,应对上帝最好的方法是装着什么都不要,那么,你就有可能什么都得到。
我每次听到、读到这类「法利赛」式的信息总恨得咬牙切齿,讲这样话绝大多数是已经结了婚的传道人,很怀疑到底这些人还有没有感受,居然能设计出这样没有人性的话。
摆在眼前铁一般的事实,单单从客观环境来说,教会有好多人无可避免将是终身单身的。
很少人曾认真的考虑「单身是一种的生涯选择」。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人把「结婚」当作是生命的唯一正常的选择。这种「结婚是唯一选择」的态度,只会使我们在缺乏合意的对象时感到自己是「情感的贫户」。
在一个健康的情况下,我们的选择应该是,婚姻或单身,两者都应该是平等的选择,而不应该让单身的选择沦落为B计划。
审核:恩典在线
55523阅读
54370阅读
53515阅读
52118阅读
51866阅读
51420阅读
51364阅读
50950阅读
50606阅读
50586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