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路得记》之一:两手空空-失落篇




《路得记》序言

1:1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2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3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和他两个儿子。4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5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路得记 1:1-5)


全书最前面的五节经文,71个希伯来字,是序言。字数不多,却把整个故事的天、地、人、时、境都介绍出来。天是什么样的天?骄阳灼烤,连日无雨,大旱。地是什么地?饥荒无粮的地。人是什么人?一家六口,父母加两对儿子媳妇。时间呢?“士师秉政的时候”。这就与前一卷书《士师记》接上了。境遇呢?经文中重复出现一个冷冰冰的词“死了”,男主人死了,两个儿子死了。家中男人死光了,只剩下三个孤婆寡妇。天、地、人、时、境,搭起了一个舞台。舞台上帷幕紧闭,灯光灰暗;凄惨的音乐响起,一个低沉的画外音传来,“在士师治理国家时候,天是黑沉沉的天,地是黑沉沉的地,人在痛苦中呻吟挣扎.....”。序言把人们带入悲切绝望的情绪之中。怎么会落到这样的境地?这段序言想告诉人们什么?


“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饥荒似乎是这一切灾祸的起首。

什么地方有了饥荒?

“国中”的原文是“这片土地”,指犹大支派所居住的土地。位于迦南地,也就是神赐给以色列民的流奶与蜜的应许之地的南端,在死海的西北面。这片土地丘陵起伏,有山有谷,既有可耕种的农田,又有可放牧的草场。只要有雨水浇灌,麦子、葡萄等作物生长茂盛,自然丰衣足食。若是天气干旱,也会谷物歉收,有饥荒之虞。在死海的另一边,在死海与东边的沙漠之间,夹着一片广大的高原,就是摩押地。有亚嫩河蜿蜒其间。土地并不十分适于农业耕作,但适合畜牧业,可以牧养绵羊山羊。从犹大地到摩押地,直线距离并不远,不过三、五十公里,沿着当时的官道绕死海北端而行,也就是七、八十公里。这就奇怪了,云是在天上飞的,几十公里不算什么距离,按说犹大地和摩押地的降雨量应该相差不多。可为什么云朵这时总是飘过犹大地,跳过犹大地,把雨降在摩押地呢?此时犹大地的干旱,不单纯是天气的问题,干旱的后面有造物主的手。在《申命记》11章11到17节,上帝藉着摩西的口对以色列众人说:“11你们要过去得为业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润之地,12是耶和华你神所眷顾的。从岁首到年终,耶和华你神的眼目时常看顾那地。13“你们若留意听从我今日所吩咐的诫命,爱耶和华你们的神,尽心尽性侍奉他,14他必按时降秋雨春雨在你们的地上,使你们可以收藏五谷、新酒和油,15也必使你吃得饱足,并使田野为你的牲畜长草。16你们要谨慎,免得心中受迷惑,就偏离正路,去侍奉拜别神。17耶和华的怒气向你们发作,就使天闭塞不下雨,地也不出产,使你们在耶和华所赐给你们的美地上速速灭亡。”这段经文是我们解读原本丰饶的应许之地遭遇饥荒的钥匙。


路得记开篇第一句话,“当士师秉政的时候”,让我们注意以色列当时的属灵光景,这是土地遭遇饥荒的背景。

什么光景?

看看士师记的最后一句话,“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师记的年代约在主前1380至主前1050年间,在三、四百年的时间里,以色列中出了十几个士师(审判官/英雄),经历了六个周期。每个周期都有四步:以色列犯罪,上帝惩罚,以色列哀求,上帝拯救。可悲的是,周期是下滑的。每次神兴起士师拯救之后,以色列人很快重新将神、神的话、神的约抛在脑后,再次陷在罪中,并且越陷越深。“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说的是以色列中没有神。他们偏离正路,去事奉偶像假神。因此,就像《申命记》11章警告的那样,耶和华的怒气向他们发作,就使天闭塞不下雨,地也不出产。饥荒不是灾祸的因,而是果。灾祸的因是以色列人犯罪,他们与神的关系出了问题。他们的心被世界吸引,被迦南的文化信仰所迷惑。他们不再爱耶和华这位创造天地万物的独一真神,反而去追随迦南的习俗,放纵自己的情欲。结果是,他们失去了神的祝福,脱离了神的保护,遭遇饥荒的困境。


路得记序言向我们展示的,是神的选民离开了神之后的恶果。当神的选民失落了他们对神的爱,不再听从神的话,各人任意而行的时候,陷入了三重失落的可怕境地。


从寄居到长住---失落了神的家园

先来看以利米勒。

他是一家之主,拿俄米的丈夫,两个孩子的父亲。

他这个人如何?

是好人还是坏人?

从人的常理看,他是个好人,好丈夫,好父亲。


他的好首先表现在他对家庭有责任感。天旱缺粮,他马上就想办法,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全家。别人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带着全家走了,逃荒去了。


按美国的公司文化,这叫做Proactive!有远见,负责任,能行动,是好领导。不仅如此,他应该是个爱家人胜过自己的人。他的英年早逝,很可能是过度操劳的结果。按当时的习俗,他是一家之主,可以享受家中最好的待遇,荒年之中最好的饭菜,应该是先给他吃的。他显然没有这样做,为这个家呕心沥血,直到油尽灯枯。这样一个人,我们实在不忍心责备他。但是经文中的他,却不是榜样,而是教训。


为什么看上去是好的动机,但结果却是一家人的毁灭之灾呢?

原因是他与真神上帝的关系出了问题。


第一,他怀疑上帝的信实。

以色列民进入迦南地后,逐渐从游牧转向农耕。我们中国人的俗话说,种庄稼要靠天吃饭。但以色列人应该明白,他们靠的不是头上自然的天空,而是创造天地的耶和华神,他是风雨的主。当旱灾来临,以利米勒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向神祷告,寻求神的旨意,从困境中学习信仰的功课。以色列民应当整体性地向神认罪悔改,求神止住怒气,赐下恩福。以利米勒对神失去了信心,他觉得神靠不住,于是采取“逃”的对策。以利米勒这个希伯来名字的意思是,“神是王”,“神是我的主”。以利米勒反其道而行之,自己作了主、作了王。他辜负了这个名字,随从了世代的堕落,成了“各人任意而行”之中的一个。以色列民离弃神拜偶像犯罪,神用干旱饥荒来管教他们,目的是让他们回头。神的子民在面对神管教的时候的正确态度是即时的认罪悔改,披麻蒙灰,痛改前非。面对罪,不能遮掩,不能躲避。神是公义的,不放过罪恶。摩西曾警告以色列人,不悔改是不行的,“要知道你们的罪必追上你们(民32:23)”。罪必须除去,人才能回到公义的神面前。


《诗篇》30篇5节,“他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全心信靠仰望神,才是苦难中的盼望。


第二,他倚靠自己的财势。

当人对神失去信心,他必然转为完全依靠自己,依靠属世的物质钱财。

当时以色列全民族的灵性下滑,与神疏离,被迦南地的异教风俗所侵袭掳掠,从以利米勒身上反映出来。

你看他给儿子起的这些名字:一个叫玛伦,一个叫基连。玛伦的意思是“弱者”,基连的意思是“憔悴”。


你说人叫这名字倒霉不倒霉呀!这样的名字反映出父亲对神信心的失落。学者们考证,虽然玛伦、基连看起来是希伯来名字,但是这些名字也出现在乌加列文(Ugaritic)之中,是迦南人名。有座叙利亚古城叫乌加列。乌加列文是摩西、约书亚时代迦南地流行的主要语言之一。这些名字反映出迦南文化进入了犹太人的家庭。以色列民迦南化,信仰出了问题。


犹大是祝福之地,摩押是咒诅之地(赛15);犹大是应许之地,摩押是仇敌之地(参考士师记3:12-30,士师以笏刺杀摩押王伊矶伦)。以利米勒离犹大去摩押,实在是个昏招。

什么让他觉得可以这样做?最大的可能是他的家道丰厚。

从后文中知道,以利米勒在伯利恒是有地位的人,有房有钱有田,满城的人都认识他。他的妻子拿俄米后来回顾这段异乡之旅时说自己“满满地出去”,“空空地回来”(1:21)。可见以利米勒离开伯利恒时,是带着许多金银细软的。他以为有了这些财物,走到哪儿都不怕,在哪儿都能过幸福生活。事实证明他错了,离开了神的家园,失去了神的祝福,最终凄惨地客死他乡。


第三,他轻视属灵的团契。

以利米勒领着全家,不仅离开了应许之地,更是离开了蒙召之民。神要求他的选民住在一起,过一种与其他民族不一样的生活,分别为圣,敬拜独一真神。像献祭、守节这些都是群体的活动。神的子民要常常聚在一起,由祭司诵读经书,以此来学习神的律例典章,让自己活在神的圣约之中。以利米勒只重视肉体的需要,轻看了这些属灵的聚会。而停止聚会,停止与其他属神儿女的团契交通是非常危险的。不知不觉中滑落陷阱,从身体到灵命,都离开了神的家园。


以利米勒一开始并没打算在摩押待那么久。第1节说他们去“寄居”,去几天避一避就回来,好像住旅馆。第2节说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是滞留在那里的意思,稍微延长一点,好像租了房子。到第4节说他们在那里“住”了十年,就是买了房子,安家落户了。这三个不一样的动词,描述了以利米勒一家怎样一点一点地离开了神的家园,离开了属神的团契。新约圣经里特别警诫神的儿女不可轻看属灵的团契,“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来10:25)。”我们有时会觉得一次不灵修,一次不聚会,一次不守主日没什么大不了的。要小心呐!当年罗得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离开神的家,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创13:12)。愿以利米勒给我们敲响警钟,注重敬拜和团契,一生住在神的家园之中。

从逃难到通婚---失落了神的约法

经文没有讲述以利米勒一家在摩押地的生活,只报告了他两个儿子的婚姻状况。从这婚姻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先问个问题:玛伦和基连娶摩押女子为妻有没有违背摩西律法?


有的学者说没有啊,你把圣经从头读到尾,也找不到“不可娶摩押女子为妻”的字样,在《申命记》7章1到3节,只列出了“赫人、革迦撒人、亚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等七族,说是“不可将你的女儿嫁他们的儿子,也不可叫你的儿子娶他们的女儿”。这种解读圣经方式是有问题的。圣经上也没有明文说“不可吸毒”啊,但难道吸毒不是神所厌恶的罪吗?我们在审视玛伦和基连的婚姻时,要从圣经的原则来看。根据《创世记》19章,亚伯拉罕的侄儿罗得,在罪恶之城所多玛、蛾摩拉被天使降火毁灭后,与两个女儿躲在远离人群的琐耳山上。两个女儿很荒唐,用酒把父亲灌醉,与父亲乱伦。大女儿生的儿子成了摩押人的祖先(摩押是“由父而生”的意思),二女儿生的儿子成了亚扪人的祖先。这两族人后来都曾是以色列人的死敌。《民数记》25章讲到,以色列人住在什亭,百姓与摩押女子行起淫乱,惹动神的怒气。后来非尼哈刺死了一个与以色列人有不正当关系的米甸女子,神的怒气才停止。很明显,摩押人、米甸人都被视为外邦人,在原则上以色列是不能与他们通婚的。《申命记》23章3节明确说:“亚扪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他们的子孙虽过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玛伦、基连都没有孩子。我们不能说以利米勒和他两个儿子的死是神的惩罚,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久住摩押地并娶摩押女子为妻,不讨神的喜悦,没有神的祝福。他们离开了神的家园,也离开了神的律法。他们不在神的圣约之中,就失去了神的保护,苦难是必然的了。


以利米勒一家的问题不是逃难,在历史上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都曾逃难。遇上饥荒,暂时离开故乡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离开神的律法,不能离开神的约。以利米勒一家的问题恰恰在于离开神赐的家园之后,没有持守神的律法,背离了神的约。请注意经文中第3节、第4节之间并没有时序上的严格次序关系。并不是说在以利米勒死了以后,儿子才娶摩押女子为妻的,那时的婚姻都是父母作主的,和现在不一样。经文也可以翻译成“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和他两个娶了摩押女子为妻的儿子。”不管娶摩押女子为妻的决定是谁作的,这件事做得不妥。神为什么不让以色列人娶外邦女子?“因为他必使你儿子转离不跟从主,去侍奉别神,以致耶和华的怒气向你们发作,就速速地将你们灭绝(申7:4)。”从古到今,神的不变的心意是要让属他的子民从世界上分别出来,为神作美好的见证。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会遇到各样的困难,我们也被许许多多不信神的人包围着,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们不能向世界低头,要顶住压力,持守我们基督徒的身份,活出与众不同的属天生命来为主作见证。


若重肉体,轻诫命,必背弃神的原则,脱离神的保护

要抗压力,克困难,能宣扬主的话语,见证主的荣光

从远离到隔绝---失落了神的声音

从摩押地到伯利恒并不很远,走官道绕死海,不过八十公里,三、五天的路,可他们竟拖了十年才回转。可见一旦离开神的家,离开神的约,人的耳朵就闭塞了,听不到神的声音,得不到神的帮助了。


其实神就在他们身边,是他们随时的帮助。只要他们竖起耳朵听,睁大眼睛看,打开心追求,他们是可以马上脱离窘境,走上坦途的。可惜呀,他们任意而为,偏行己路,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人叹息啊!就如圣诗“耶稣恩友”中所唱的:多少平安屢屢失去,多少痛苦白白受,皆因我們未將萬事,帶到主恩座前求。


因偏行己路,眼蒙耳塞,久迷方向丧生命

当谨守主道,心开灵畅,再循佳音回故乡


序言把一个家庭的悲剧撕开了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当从中学功课。首先是家庭生活方面,每个做父母都当反思,我们是怎样带领我们的家人的?我们有没有先把孩子带到主的面前?是走世界的路,还是走永生的路?在教会生活方面,我们与神的关系如何?我们看重敬拜和团契吗?我们的价值在哪里?在信仰生活方面,我们与神的关系好吗?我们听得见他的声音吗?愿我们深思,求主指引带领我们。


家庭责任---把孩子带到神的面前

教会生活---将自己摆在神的祭坛

信仰道路---让生命活出神的见证


  读完路得记序言的五节经文,我们感到巨大的失落。当人失去对神的爱,失去对神的信靠,离开神的家园,离开神的圣约,离开神的声音,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以“两手空空”为题,是因为序言描述了四个方面的“无”-国中无君王,仓里无食粮,妻子无丈夫,母亲无儿郎。离开神,一切皆无,两手空空啊。


逃荒离谷仓

断肠在他乡

徒手撑危厦

残心盼曙光


下面的故事如何?


他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7於是他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路得记 1:6-7)


十年以后,他们终于再次“听见”耶和华的消息,听见神的声音了!神没有丢弃他的儿女,神在呼召他们回家,神在等待他们回家。长夜将尽,晨星闪烁,好戏就要开幕了。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64)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