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罗怡婷/编译】
以未信之人在生存危机之中遇见耶稣,生命从此彻底翻转为主题的电影,在好莱坞不乏前例,例如1951年的《暴君焚城录》(Quo Vadis)、1953年的《圣袍千秋》 (The Robe),或者1959年的《宾汉》 (Ben Hur)等。尽管与首部同类型电影已相隔近70载,今年(2016)2月在美国上映的《复活》(Risen)依然运用了这个历久弥新的题材,响应人类自古以来未曾改变的追寻。
《复活》预告片
电影《复活》以虚构的罗马士兵克拉维埃斯(Clavius)为主轴,叙述他如何从一名未信者的视角,见证耶稣钉十字架、复活、升天的故事。饰演克拉维埃斯的英国演员范恩斯(Joseph Fiennes)表示:「克拉维埃斯代表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否关乎神学,每个人都在追寻。都在展开某种形式的探索或发掘。」
在《复活》中,罗马士兵克拉维埃斯是本丢彼拉多(彼得佛斯饰)手下的头号大将,当耶稣被钉十字架时,他正坐在第一排目睹事件经过,亲眼看见耶稣受死,尸体被封在墓穴之中。因此当尸首消失、耶稣显现的传言肆起后,克拉维埃斯疑心大起,开始追查尸体的下落。然而他竟遇见活生生、谈笑风生的耶稣(Yeshua,由克里夫寇帝斯饰),从此生命被改变。
虽然这样的剧情走向未脱观众的意料之外,但杂志《宗教与电影》的创刊编辑布列兹克(William Blizek)认为这正是此部电影的重点。「如此的铺陈安排不仅稳当,而且奏效。这部电影是个有关转变的故事。一个人在其中变得更好。」对非基督徒观众而言,可以看到一个未信者如何成为基督徒的历程,生命如何因为转变得到安顿。
但另一方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宗教研究教授寇温(Doug Cowan)认为,这类对基督徒而言有如心灵鸡汤的电影恐怕较难大卖。他举1988年的电影《基督最后的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为例,电影的争议性越高,观众的好奇心也越强,通常也越能带来更高票房。梅尔吉勃逊(Mel Gibson)自导自演的电影《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也不例外。前者描述耶稣与抹大拉的马利亚结婚生子,后者以写实露骨的手法诠释耶稣受死的经过,血腥程度甚至令有些人抗议犹太人被描绘为杀害耶稣的嗜血凶手。
尽管高度的话题性为这两部电影创下前所未有的票房纪录,寇温认为《复活》这类型的电影有其价值,不可或缺。或许非基督徒观众不见得因此归主,但基督徒观众应当能透过这部电影,加深对信仰的坚持。
据他认为,好莱坞之所以反复拍摄相同的电影题材,正是因为人类的追寻未曾改变,例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生命的目的为何」等,无论有否答案,都是不断会被人类提出的疑问。
主角范恩斯则相当赞赏导演别出心裁的手法。剧中克拉维埃斯承受迫切的时间压力,必须在期限内证明复活一事是场骗局,因此整部电影像是一个刺激紧张的侦探故事。毕竟在改编与史实之间拿捏分寸并非易事,一方面恐怕流失基督徒观众,但另一方面又怕电影过于枯燥乏味。他认为在《复活》一片中,基督徒观众不仅能看到对基督信仰的尊重,非基督观众的观影乐趣也丝毫未受减损。
基督教广播电台BreakPoint的梅塔克萨斯(Eric Metaxas)表示,在复活节前对信仰最好的反省,莫过于神学家提姆凯勒(Tim Keller)曾提醒的「质疑我们的质疑」。两千年来,怀疑论者无法合理解释何以耶稣的墓穴是空的,而复活的证据却是如此确切。透过电影,基督徒在克拉维埃斯的身上,看到自己在生命被接纳、转变前的模样,而非信徒或慕道友则必须正视复活与否这个难以回避的大哉问。
这个问题的答案再也清晰不过。马太福音廿八章5-6节已经告诉我们:「天使对妇女说:不要害怕!我知道你们是寻找那钉十字架的耶稣。他不在这里,照他所说的,已经复活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