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5阅读
一. 时代背景的转变
A. 康士坦丁大帝
早期基督教的信仰在于认同耶稣是基督。后来一些卫道者的出现,宣告耶稣是神的儿子,并且带出了最基本的基督论。在教会历史的初期,皇帝大多是逼迫基督徒的。如﹕戴克里先采用高压政治统治。直到康士坦丁大帝(274AD—337AD)为一个代表性的分水岭,因为他开始宽容基督教,一切的逼迫停止,并且把罗马帝国改为基督教的信仰,基督教内部的讨论也得到皇帝的支持。
康士坦丁在位期间,举行了尼西亚会议(325AD),在此会议中讨论的内容是很重要的。所谓的「使徒信经」就是在尼西亚会议中一致公认接受的。在这段转变的时期最重要的就是神学思想的兴起。
B. 神学思想的兴起
因为罗马对基督教放松,就有人开始讨论信仰内容的问题。不仅对外邦人需要辩论,对信徒自己建立信仰的系统也是当务之急,所以有了科学的神学家(Scientific Theologian)的兴起,「scientific(科学)」这个词在这里表示系统化的,有理性方式的探讨。他们很客观的根据圣经里所记载的事情讨论神学教义的问题。当然基督论在此时也成为讨论的主要内容。
C. 修道神学的兴起
经过卫道者的努力之后,信仰方面的信条慢慢建立起来,目的是为了抵挡异端。修道主义的动机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灵性生活,换句话说,为主殉道是基督徒最高表现。一般基督徒对殉道者推崇有加。要追求最高的灵性,就要追求修道、苦修、潜修。这种遗世遁居的方式,也使得一些人在知识上得到很大的收获。在当时修道院是知识宝库,所有的书本都在修道院内,有些修道士不作别的事,足不出户,只是专心读书。直到十三世纪。
D. 基督教文化
当康士坦丁大帝承认基督教为国教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基督教可以自由发展。这时基督教文化也渐渐显明在绘画、建筑及礼仪上。
E. 国教化负面的影响
1. 许多虚假、肤浅信徒:有很多人的信仰是不真实的,并非出于对耶稣基督真实的信仰与认识。还有些人是因政治因素而做基督徒的。那时因为需要大批事奉神的人,就把异教的祭司也收纳为基督教的传道人。这是错误的。
2. 政治保护下,教会腐化:在政治的保护下,教会也渐渐趋向腐化。当时教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致产生出各式各样错误的神学理论,因而发生了许多争执。基督教在受逼迫的一、两百年间,越受逼迫,传扬得越快。到了主后四世纪,康士坦丁大帝时,基督教自由了,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基督教的胜利,但康士坦丁大帝的出发点仍是出于政治因素。他看出基督教是不能禁止的,因此他采取宽容的态度。一方面他尊重基督教,另一方面,他也接受异教最高祭司长的名号,所以他身兼数职,又是皇帝,又是祭司长。他是一个历史的缔造者,罗马帝国从最早的异教信仰中得到解放,基督教成为整个罗马帝国团结的力量。在公民权中,基督徒被承认、被尊重,而且教牧人员可以豁免当兵的义务,因此,很自然的基督教就扶摇直上了。当国教的地位慢慢地给了基督教之后,建礼拜堂的机会、教牧人员经济的供应,都一样样的跟着来了,政教合一的现象在康士坦丁大帝时产生了。
他的政策是﹕
(1) 一切臣民都是基督徒。旧约的政治体系、神职体系都跟以色列人一样,临到了皇帝身上。「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康士坦丁大帝身上实现了。
(2) 公民权与宗教权有密切的关系。一个罗马子民有公民权也有宗教权,若他被教会除名,他就丧失了公民权。这使得教会藉公民权而提高了她的权柄。
(3) 相信教会与政府是同一治理的两条膀臂,所以有「君权神授」的发展。
3. 各种理论提出产生争论:康士坦丁大帝是国家宗教事务的最高首长,也是异教的祭司长。他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他就成为整个基督教的政治领袖,统治了整个宗教,这就是为什么以后的皇帝要干预大公会议。如尼西亚会议、康士坦丁会议、以弗所会议、迦克敦会议,都跟皇帝有关。当时在信仰上有偏差或疑问时,或是东方教会与西方教会意见不同时,就由皇帝出来召集开大公会议。尼西亚信经的产生也是如此。当神学思想不同时,就会有辩论,而大公会议就是解决之道,也是对异端的防范。
信经的制定,可说是教会在信仰上合一的根据,也间接的帮助了帝国的统一。
基督教的发展与罗马帝国的关系是合在一起的,而西方的历史发展也受到基督教信仰的影响。
每日金句:耶稣听见,就对他们说,健康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可 2:17)
16275阅读
14433阅读
13126阅读
11538阅读
11162阅读
10367阅读
9621阅读
8066阅读
4974阅读
4840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