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者:(英)罗汶(Ore Rowan,1834-1879)词。
罗汶是弟兄会里面的姐妹,我们对她的一生所知不多,只知道她留下一本诗集,里面有许多非常好的诗歌。
这首诗歌由倪柝声弟兄翻译得很美,唱的时候,根本不会觉得它是一首翻译的诗歌;由于原文格律窄小,能填写的字数不多,所以倪弟兄就改另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曲调,再根据原文填词。罗汶姊妹的诗有几分像在中国宣教的巴小姐的诗,就是她们同样对圣经非常熟,这首诗是根据何西阿书所写,里面的感觉非常的柔细。
第一节:“你的灵岂非与祂会过?你的心曾否被祂所夺?是否认祂为人中第一人,欢喜拣选那上好福分。”
凡是要跟随主的人,必须先有一个态度,“我的灵要看见祂,我的心要被祂所夺!”因为在他的感觉里,没有什么可以和主的价值相比。
第二节:“世界的一切虚荣、珍宝,尽都是偶像,使人颠倒;镀过金,使人不容易淡泊,浸过蜜,使人真难超脱。”
世上的虚荣、珍宝、名利这些东西最易让人迷失方向,我们必须警醒,胜过今世的麻醉影响。
第三节:“是什么会使地上偶像,失去它那美丽的模样,并不是强迫、懊丧或劝勉,乃是‘无价之宝’的一现!”
“偶像”是最能夺取人心的,所有在神以外的人事物都是偶像。堕落的人向着世界是不会灰心、不会失望的,惟有主给我们遇见了,地上的偶像才会失去牠那美丽的模样。
第四节:“并不是什么本分催促,就会使偶像化成灰土,乃是祂荣耀美丽的喷吐,并祂慈爱温柔的流露。”
人劝你要祷告主,要好好爱主亲近主,这些都是「本分的催促」,实质上对人并没有帮助。惟有当你真实的看见主的荣耀和美丽,你才会觉得主这么美好,这么有价值;惟有你看见主的自己,你才会觉得跟随主这样坚定和坦然。亲爱的弟兄,我们在跟随主的路上,环境可以一直不平顺,里面却可以一直很喜乐;这个喜乐不是因着本分的催促,也不是因着别人的劝勉,乃是因着我摸着了主的爱,也享受了主的自己!
第五节:“有谁愿熄灭他的灯光,若非早晨的日已在望?又有谁愿意收藏他寒衣,若非炎夏的风已兴起?”
当一个人只愿意依靠他的所有,就表明他看见的基督不多,认识的基督不多,得着的基督也不多。只有主的确是你的早晨之日,你才不再有你的灯光;只有主的确是你的炎夏之风,你也才不再依靠你的寒衣;你会觉得,你所有的一切都变得丑陋、微小而没有价值,你所有的就是主自己。
第六节:“惟有彼得所见的泪眼,司提反所仰望的荣脸,陪着马利亚同哭的慈心,会使我脱离属地吸引。”
歌词多有诗意,叫你唱的时候很受感动,也非常的摸着主。哦,我们看见“主的泪眼、荣脸和慈心”,会叫我们脱离地的吸引。
倪柝声弟兄曾说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因为太爱玩具,而无法释手,然而,有一天他看见一幅吸引他的画,那孩子就放下玩具去摸那幅画。我们的主耶稣也是一样,不是我们对祂太着迷;而是祂太吸引我们。有人说信耶稣不要太着迷,一个真正遇见耶稣的人会说,祂实在太迷人,祂是“千万人中之第一人”。圣经中提到有一位马利亚,拿着一玉瓶极贵的香膏,到耶稣的跟前来,趁祂坐席的时候,浇在祂的头上。门徒看见就极恼怒说,何必这样枉费?就着马利亚来说,主耶稣是配得的,而门徒却认为是枉费。
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别?原因在于马利亚看见主耶稣的价值。就像有些人愿意花好几百万去买一幅名画,原因就在于他看见了那幅画的价值。
已过二十世纪以来,千千万万宝贵的性命、心爱的奇珍、崇高的地位以及灿烂的前途,都曾“枉费”在主耶稣身上。对这些爱主的人,祂是全然可爱,配得他们献上一切。他们浇在主身上的不是枉费,乃是馨香的见证,见证祂的甘甜。愿主真是“开我眼,并夺我心。”看见祂是配得的,而不是觉得“枉费”。
我们爱主也“不是什么本分催促”,“乃是祂荣耀美丽的倾投”。在二十世纪初期有一位James Fraser,是英国剑桥高材生,才二十岁,钢琴就已弹得很漂亮。结果主的爱摸着他。有一天,他在图书馆里看见一张单张,上面说:“你余下的一生你就这样用吗?你就这样用吗?到主来的时候,你怎样计算呢?”他里面就被摸着。他就奉献余下的一生,到云南的傈僳人那里去传福音。那时候那里没有一个人信主,他就把他自己完全的奉献,一生都奉献上去,就是为了爱主。今天,还没有一百年,傈僳人百分之七十都是基督徒。一个人把他的性命摆出去,成了多少人的祝福。但是他不是为了一个工作,他是因着爱主。“他们浇在主身上的不是枉费,乃是一个馨香的见证,见证祂的甘甜。”我们经历主到一个地步,能胜过偶像、虚荣,甚至为主作工,都应当说:“主啊!祢是千万人中之第一人!”
这首诗歌所以好,除了灵感和诗意之外,也是因为它的中心高,内涵丰富。不仅这样,它还满有经历,这些经历成了美好的发表;它也带着一种启示——启示就是看见,因着这个看见,就产生了认定;它也带着一点真理,带着一点阐述。这是一首非常好的奉献的诗歌。求主怜悯我们,叫我们能把自己再奉献给祂。
整理人:有盐的大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