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她是一名基督徒医生,经历了太多的生死, 所以不怕死,圣经应许她:我必往耶稣那里去






“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我身处何地,救助病人一直都是我的职责!”——林巧稚



她被人称赞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


她终身未婚,却从不觉得孤独;她没有子女,却是世上最富有的母亲;她是许多母亲和婴儿的守护天使,人们给了笃信基督教的她样的称谓:“万婴之母”、“生命天使”。


也有人称她为
“岁月带不走的女神。”

她,就是林巧稚,是协和医院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师

她的人生经历没有多少传奇色彩,生活简单甚至单调,她的后半生几乎没有走出过协和大院。

从离开家门到北京求学,一直到去世,她只回过两次家乡。

她把一生献给了自己的国,献给了妇产科学,是什么让她有如此的热忱,为此奉献一生。

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队伍,林巧稚告诉周总理,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入D恐怕不便……





1901年12月23日,
林巧稚出生在福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家庭。

父亲早年在新加坡读大学,

是一个受现代教育的归侨,
巧稚从小就跟父亲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巧稚5岁的时候,母亲就因患子宫癌病故。
母亲去世前极度痛苦的一幕,
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

从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长大后要救苦救难。
并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理想:
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



巧稚从小学习勤奋,
是个出类拔萃的好学生。
1919年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
1921年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

考试时,一个女生突然晕倒了,
她想都没想就放下手中的试卷,去救助病人了,
等她回到考场,考试已经结束。

150名考生中,只能录取其中的25名,

再加上她的试卷还没答完,
她也就对考试结果不抱任何希望了。

没想到一个月后,

她惊喜地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正是她在考场上毫不犹豫救人的表现,
被老师看中,
认为她的行为就是医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

那时,西医产科刚刚进入中国,
中国婴儿死亡率和产妇死亡率,
是英国、美国、法国的三到五倍。
那时女人生孩子,就是到鬼门关走一回!

为了自己的理想,
为了挑战妇女不能持刀的传统观念,
为了那些还在用生命为无知买单的中国妇女,
她选择了那时还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



协和医学院的淘汰机制极其残酷,
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两门不及格除名,
达到75分才算及格,绝无补考的余地。

林巧稚凭着自己的聪颖和努力,
八年时间一直高居榜首,
并获得协和象征最高荣誉的文海奖学金,
开创了女生获此奖学金的先例。



一个圣诞前夜,医院的大夫都去狂欢了。
一位中国妇女突然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

刚留院的林巧稚,
当时还是名住院助理医生,
无权做手术,也从未做过手术。

情急之下,她顾不得医院的规定,
就像多年前扔下决定自己命运的试卷一样,
这一次她再次将前途抛在了一边,
毫无犹豫的站上手术台。

如果她失败了,面临的将是医生生涯的结束。
最后,她成功将那位母子的生命从鬼门关救了回来。



之后她又仅仅只用了半年的时间,
就被破格聘为总住院医生,
而这是常人至少需要5年才能走完的路。

1932年,林巧稚到英国伦敦医学院,
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
之后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

1939年,她又远赴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当研究生。
当时曾有人劝林巧稚留在海外,
芝加哥大学著名妇科专家艾蒂尔,
也大力举荐她留校。

但她却毅然地踏上了回国的归途,她说:
“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大夫,
我不能离开灾难深重的祖国,
不能离开需要救治的中国病人。
科学可以无国界,科学家却不能没有祖国!



回国以后,
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妇产科事业,
每天不停地在医院里忙碌,
每年的生日,她都坚守在产房一线。

她说:“我到产房过生日更有意义。
我为难产的孕妇接生,
当小宝宝在我生日的时候降临人世,
那哇哇啼哭声是最动听的生命赞歌,
对我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生日礼物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络绎不绝的病人和各色各样的病症,
让她再也离不开医生这个岗位。

1940年,凭借出色的表现,
升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
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1941年,北京协和医院,

因日军入侵而被迫关闭。

林巧稚却坚持留在北京,

在北京弄堂小胡同10号租了几间房子,

开办私人诊所,经常为穷人免费施诊。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她常借着昏黄的煤油灯,
埋头和一个又一个病人的,
脓、血、便、肿瘤抗争,
在中华民族生灵涂炭,存亡之际,
她满心欢喜地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为每一户深受苦难的家庭带去了希望。



从1942年的4月小诊所的开业,
到1948年5月协和医院的恢复,
六年的时间,在这个小诊所里,
她亲自填写的病历就有8887份

说到医生的手写病历,
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这样的?



这是破译出来的……



字迹潦草犹如天书的病历你见过很多,
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吧,
但是林巧稚医生写的病历是这样的:



中文书写一笔一划,
字迹端正整洁,内容紧凑凝练。



英文流畅、清晰。


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医院恢复,
林巧稚重回医院任职。
她时常资助生活困难的病人,
告诉她们不用多花钱挂她的专家号,
“挂我的普通号,同样是我给你看病”。

关爱,是医生给病人的第一张处方。

林巧稚医生的一举手一投足,
都能感觉到她对病人的爱,
她用对亲人的方式对待她的病人,
直接用耳朵贴在病人的肚子上,
为病人擦擦汗水,掖掖被角,
拉住病人的手,
她是怕病人触摸冰凉的铁床架子落下病根。

原本不安害怕的病人,
看到她就能慢慢地安静下来,
这是一种关爱的力量,
也是医患之间互相信任的力量。

许多人千里迢迢跑来找她看病,
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
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
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

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200块,
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在她身上太常见了。



因为忙碌的医院工作,
此时的林巧稚,早已是个“老剩女”,
她却毫不在意的说:
“我一辈子没有结婚,
为什么呢?因为结婚就要准备做母亲,
就要拿出更多时间来照顾好孩子。
为了事业我从进入协和那天起,
就选择了不结婚。

她曾说过:”我惟一的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



虽然她没有结婚,也没有自己亲生的孩子,
但经她手接生的孩子上万,
人们给了笃信基督教的她这么一个称谓:
不曾做过母亲的“万婴之母”。



林巧稚的医风,
深深影响着她的学生们。
她常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
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

妇产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
既面对死亡,又迎接新生。

生与死的交替中,
令人感慨良多,百感交集。

她常说:
生平最爱听的声音,
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1949年,林巧稚收到了,
开国大典的观礼邀请函,
但林巧稚却选择当天留在医院,
她一刻也离不开那些心心念念的病人。

“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
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



她没有生过孩子,
却比谁都理解产妇的痛苦和感受。
如果她见到产妇疼痛,
就会主动伸出双手抚慰产妇。
产妇常常会把她的手捏得青紫肿胀,
她却一声不吭,默默忍受。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D。

林巧稚对周说,
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
也不能欺骗自己。

她是虔诚的基督徒,
入D恐怕不便。

周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
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林巧稚在产房里度过了60多个春秋,
亲手迎接了50000多条小生命来到人间。



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
耗尽了她全部的精力,她重病不起。
1981年,在80岁生日前夕,
林巧稚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
她说:“我是一名医生,经历了太多的生死,
我不怕死,圣经上说:”我必往他那里去。“


1983年春4月22日,
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
期间她总是会断断续续地喊:
“快!快!拿产钳来!产钳……”



阅尽82载寒暑春秋,林巧稚走了
她走得安然,走得心怀盼望!



临终前她立下遗嘱:
将毕生积蓄的3万块钱捐给医院托儿所,
将骨灰撒在鼓浪屿的大海中。

世间难寻林巧稚,
踏平底布鞋,着素布旗袍,
挽中式发髻,这位八闽才女,
医技达炼,医德服人。

她的学生印象中认为:
在她心里,“爱别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她不是母亲,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她以爱来回应基督对她的爱,
留给世间一个美好的见证。

加拉太书 5: 14
因为全律法都包含在“爱人如己”
这一句话之内了。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895)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