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57阅读
当我学会了在网上买书以后,屋子里的书越来越泛滥了。书橱里装不下,书桌上、窗台上、地板上都堆满了书。
读书花费了我很多的时光,即使这样,依然有不少大部头的书放在枕边案头,等着我来打开。更何况,每天还有许多新书出版的消息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
1988年5月,俄裔美国作家约瑟夫.布罗茨基参加意大利都灵首届图书博览会,他在开幕式的演讲中慨叹说:
无论如何,你都会发现自己正漂浮在海洋上,四面八方都有书页在沙沙作响,你紧紧抓住一只对其浮力并不太信赖的木筏......文学的海洋波涛汹涌,不断扩张,就像这场图书博览会所充分证明的那样:它本身就是那片海洋中的又一场风暴。哪儿才是我们的陆地?
几十年前,中国曾经历了文化封锁的时代,除了毛选以外,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红色经典。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书店里的书开始变得琳琅满目,不仅国内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家,国外的经典名著也堂而皇之地进入国门。
进入二十一世纪,不仅出版业红火一时,网络媒体更是铺天盖地,文化真的成了汹涌澎湃的海洋,向着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滚滚冲来。
文化的丰富乃是幸事,不仅让生活变得绚丽多彩,而且也给思想的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阅读一本书,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1924年,芝加哥大学的两名毕业生杀害了一个14岁的男孩。警方调查发现,两个凶手家境优越,和受害者也不认识,他们声称仅仅是想实施一场“完美的犯罪”。
什么是“完美的犯罪”?两个年轻人说,就是只有行为而没有动机的犯罪。原来,他们刚刚读完法国作家纪德的《梵蒂冈地窖》,小说中就描述了这样一种犯罪。作案人杀死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但他并非谋财,也不是怀恨。纪德称他不是丧德之人,而是那种超越道德限制的“超人”。这个所谓的“超人”,成了两个年轻人崇拜并模仿的对象。
纪德的思想,来自他所喜欢的尼采的作品。纪德的作品一度遭到抗议,但他却认为美学和道德无关。
在人类的传统中,读书人是一个受到尊敬的阶层。很多人有一种书籍崇拜的观念,认为“开卷有益”,书读得越多越好。
从小处来说,一本书会消耗你几个小时乃至于更长的时光。从大处来讲,它会塑造你的思想,把一颗种子放在你的生命里面。这颗种子或许是美善的,让你的生命结出美善的果实;或许是邪恶的,让你的生命结出有毒的果实。
姑且放下那些充满谎言的有毒书籍不谈,如果一个人穷尽一生,所读的仅仅是打发时光的东西,岂不是可悲?
早在3000年前,以智慧著称的所罗门王就向自己的后人提出警告:“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苏格拉底的看法和所罗门有相似之处。有一次,学生们怂恿他去集市上逛一逛,说那里新鲜东西应有尽有。苏格拉底转了一圈空空而归,他对学生们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我想,这位老先生如果生在当代,当他到图书博览会转一圈之后,一定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此行我有一个很大收获,就是发现世界上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读的书。”
在哭墙前读经的女孩
读什么样的书,实在比读很多书更为重要。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世界,我们要勇于舍弃。当你的书房里堆满了没有价值的书籍,那些有价值的书籍又当置于何处?当你的灵魂里充满了世界的喧嚣,那来自永恒的声音如何能听到?
在那次演讲中,布罗茨基描述了一个悲哀的情景,不知不觉耗费了人生时光之后,“你会轻易地发现自己年岁已老,头发花白,腋下夹着一本糟糕的书正向出口走去。”
也就是说,直至走向人生的出口的时候,你依然没有找到值得信赖的那本书;也就是说,你在知识的海洋里载浮载沉,只能零碎的抓住几根漂浮的海草而已。
一个人赚得全世界,却搭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何益?一个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生,却没有找到能救生命的那本书,又有什么意义?
海洋纵然辽阔,也有人类靠岸的陆地。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够搭载灵魂的那艘船。
105357阅读
103616阅读
101835阅读
101699阅读
101607阅读
101563阅读
101528阅读
101313阅读
101069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