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57阅读
你有想过写“遗书”吗?在你正年轻的时候。
有人说,20岁,是该写遗书的年纪了。倘若当你知道自己所剩时日不多,要你写一封遗书留给这个世界,留给身边熟悉自己的亲友,你会想写下些什么?
是对生命不公的抱怨?对未尽之事的遗憾?还是对绚丽世界的留恋?......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在《论死亡与临终》一书中写到,人类遭遇重大灾难过程的5个独立心理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我们一定有太多来不及说的,最后都化成了无言。
然而这两天,网上热传着这样一封特别的“遗书”,叫我陷入沉思。在这一刻我才明白,对我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
在这封特别的遗书里,没有一点痛苦和眼泪,相反,字句所透露的盼望美得叫人不可思议,死亡,竟成了回家的门。
这封遗书的作者叫许国峰(Andrew Hui),因患淋巴瘤,在上个月31日晚间离开世界,年仅32岁。
85后的他,年轻有为,生前是新加坡大华银行的经理。
在我们一般的设定中,但凡是个“正常人”,对于提前得知自己即将“英年早逝”这一噩耗,总该不是歇斯底里地骂娘,就是被张牙舞爪的“死亡”吓得一蹶不振。
只是,他没有这样......
许国峰用了“美好”一词,来形容自己短暂的32年,甚至在遗书中还出现了“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喜乐”、“内心宁静”等字眼,他到底是经历怎样的大悲,才会写下如此捉摸不透的大喜?
在他的追思礼拜那天,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亲友们不约而同的穿上轻快颜色的衣着,五彩的气球、鲜花和祝福的卡片安放在他照片前,甚至还摆了一台游戏机给到来的小朋友玩。
“不像丧礼,倒更像是一个节日。”
这是前来吊唁的亲友们,最大的一个感受。
国峰的哥哥说,这些“不可常理”的安排,都是国峰的遗愿。他不想别人因自己的离开而感到难过……
01
“死亡只是通往
我永恒家园的门”
以下是许国峰Andrew写下的遗书内容:
最亲爱的朋友、家人,和我所有有幸与之交往的大家。
上帝赐予了我美好的32年,去认识每一个人。能够拥有你们在我的生命拼图中,实在难以用言语形容我的感激与喜乐。
不论这趟旅程多短暂,我都必须在约2个月后,前往下一站。
癌症的黑暗笼罩了我体内的几乎所有的关键器官,并开始做它要做的事。在过去一年里,这是一场漫长、痛苦的争战……
最后,我的力气几乎耗尽了。我现在的病痛状况,也已经超出了医学领域已知的一切。
虽然我的盔甲已磨损、破坏,我内心的宁静依然存在。当黎明时分太阳升起的时候,我知道,我的目的地正等着我。
这篇文章的意义是要让所有人、我亲爱的同伴们知道,我非常感谢大家。
我祷告,即使我离开了,所有与你们一起留下的美好回忆,会成为你们的一部分。
记得我所做的,如果曾冤枉你,我恳求你原谅我。记得我和你并肩作战,若我曾用任何方式伤害到你,我祈求得到你的宽恕。
对大多数人来说,32年是非常短暂的时间,但在永恒的海洋里,即便活了100年也如同一粒小尘埃。
死亡只是通往我永恒家园的门,那里不再有痛苦、挣扎、泪水,是永远、永远的平安。
就如我的主那样,在天上张开双臂等待着我,我也邀请每一个人最终都和我一起加入、达到那伟大的平衡。
我将以最灿烂的微笑等待着你们,并期待听见你们的故事与历险。
去过我不能拥有的生活,祝福你们的生活充满喜乐、平安,与那超越死亡的永恒盼望。
对那些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大家,我要给你们一个永久的祝福:
我祈祷我的主赐给你们平安,这种平安是带给你不可动摇的快乐、健康、爱、繁荣、力量、友善和良善。
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带着微笑生活,并知道有人一直在注视着你们。
我全心全意的感谢你们,给了一个男孩能拥有的、最棒的生命。
Andrew国峰
知道自己时间已经不多了的他,趁着自己神志还清楚,在自己去世大约两周前,他于社交媒体上,写下了这封遗书。
“我想鼓励人们,在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依然相信上帝。”
即便深陷在痛苦中,他还在思考如何能以更好的方式传递信息。
然而,在去年癌症确诊的时候,他还并不这么想。
02
乐队乐手、团契领袖
还是私人银行的经理
许国峰出生在新加坡一个基督徒家庭,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虽然在教会里长大,不过他从小就很顽皮,没给家里惹麻烦。
但他一直很有才华。
不仅是个体育迷,同时也是一个钢琴达人,人们常说他对生活的热爱,常常感染着自己。
16岁那年,在一个青少年基督徒的主日崇拜上,《祢为我而来》这首歌的歌词深深地触动了他。
“没什么你可做,能使祂更爱你……”
圣灵藉着这首歌,紧紧地抓住了这个16岁男孩。让他明白上帝对他的爱是不需要他做什么来赢得的,也不会因为他曾犯的罪,就将他拒之门外。
“耶稣”,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与他的生命有了真正的交集。
此后,他积极地参与服侍,还成了教会乐队里的乐手以及团契里的领袖。
许国峰Andrew和无伴奏合唱团
2007年,20岁的他从新加坡理工学院毕业,先后去了报业和传媒公司工作。
2011年,工作了几年后,他又前往昆士兰科技大学进修。
尽管对数字不感兴趣,但他把钱看得更重要,他热爱旅行,也想要资助教会的宣教工作。
因而即使大学专攻的是传播与传媒学,毕业后,他还是为了赚到更多的钱,进入了银行业。
为了事业上的晋升,国峰常常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在银行打拼了几年后,他最终坐上了私人银行经理的位置。
虽然工作忙碌,但国峰不是那种饮食不规律和生活不节制的人。
他从不抽烟喝酒;每周五、周日午餐坚持吃蔬菜沙拉;甚至下班后还经常去健身房锻炼。
勤奋、自律、优秀,他是身边人的榜样,也是家人的骄傲。
但去年的一天晚上,国峰因发高烧去医院的急诊。不料自己的生活,竟从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03
90%的几率能被治愈
他却成了剩下的10%
那天,国峰因高烧到医院急诊,检查时意外发现胸部上有肿瘤,近一步检查才发现罹患1期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最幸运的不过在绝望与恐惧中,看到了生的希望。
虽然是肿瘤,但当时医生乐观地说,状况并不算复杂,大概有90%的几率能被治愈。
听了医生的话后,国峰也不觉得是大问题,权当给自己“放个假”,他当时这样想。
国峰和朋友一起在泰国建立的儿童收容所
只是,经过6周的“R-EPOCH化疗”,国峰的病情似乎并未好转。
于是医生采用了效果更强的化疗——“RICE疗法”,并说道,这种疗程的成功率为70%至80%。
四个疗程后,一开始乐观的医生,脸色纷纷变得铁青。他们不得不告诉国峰,他是那20%到30%……
医院最后采用了被认为适合99%患者的“免疫疗法”,可由于术后严重的副作用,国峰被列为不适合这种疗法病人中的1%。
他想不懂为什么是他?为什么是这个时候?
他有一肚子的委屈希望向上帝倾诉:
“我的梦想只实现了10%,我原以为你会更多地使用我。
我希望在教会里服事20年,祢却要我就这么离开吗?
这就是祢要世界看到祢爱祢仆人的方式吗?”
随着病情不断恶化,这一结果让他无法接受。
后来他甚至还把这份失望与愤怒,转嫁到了来看望、想为他祷告的弟兄姊妹身上。不让他们进入病房,也不让他们为自己祷告。
在那段最痛苦、最挣扎的时间里。他一度觉得,所谓的“盼望”都是虚假的。
帕斯卡在自己的《思想录》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认识神而不认识人间疾苦,使人骄傲。认识人间疾苦而不认识神,令人丧失信心。认识耶稣基督形成中间路线,因为在他里面,我们既看见神,也看见自己的苦难。”
国峰曾经以为自己很认识神,直到这次罹患癌症,他发现其实不然,至少这份“认识”是很肤浅、很片面的。
当他只定睛在自己的疾苦时,那“又大又难的事”便遮住了他的眼睛,夺走了他的信心。
到底神在哪里呢?
就像我们软弱的时候都会质问的那样,国峰也看不见了。
04
“不要把我当作一个已故的人
而是渴望与你们再相见的人”
化疗的副作用,很厉害。
他脱发、呕吐,甚至会因为猛烈地咳嗽而在床上缩成一团。
他的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宁愿得癌的是她,而不是他的儿子——国峰。
她深知自己无能为力,只好在一个个辗转难眠的夜晚,一次次把国峰放在上帝的手里,求上帝减轻他的痛苦,并医治他。
国峰和妈妈最后一次外出旅游
直到以弗所书里的一句经文,再次把国峰拉了回来,让他既看见了神,也看见自己的苦难:
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
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
以弗所书3:17-19
国峰曾经认为上帝的主权是不容置疑的,祂凭己意而为,甚至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但后来他明白,上帝是透过“爱”来彰显祂的主权的。
也就是说,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可能并不都是好事。但祂是良善的,不管祂让什么事情发生,这都是基于祂“爱”的原则和出发点。
国峰和弟兄姊妹
对上帝的爱和主权的信任,渐渐地驱散了他对死亡的恐惧,他说:
“我现在丝毫不怕死。当我最后一次闭上眼睛时,我会和祂在一起,这比乘飞机时,相信自己能安全到达目的地还要可信!”
国峰说自己回转后,除了再次获得平安和盼望外,每每因疼痛睡不着觉,并向上帝呼求时,疼痛就会减轻,之后也能睡得很沉。
国峰和家人
在得知自己的时间并不多了的时候,救赎的使命以及负担,在国峰的心中燃烧起来,他觉得对此保持沉默是自私的。
他去重新联络曾经失联了的同学、朋友,甚至放弃与家人们相处的宝贵时间,而把他们的灵魂放在优先位置,他说:
“无论他们是忙于工作还是在面对自己的各种问题,我都想与他们分享这种平安和盼望。”
甚至在去世的当天,他还亲自挑选了敬拜的歌曲,选购了食物,并邀请那些不认识耶稣基督的亲友来到家中,与他们一同分享福音。
在分享结束几个小时后,他就被主接到了怀里。
据他的家人回忆,在国峰的最后时刻,依然虚弱地轻声喊着: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国峰的家人按照他“不要悲伤”的遗愿,准备了葬礼。
提及葬礼的要求,据说国峰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我走后,我不想他们把我当作一个已故的人,而是一个在天堂迎接他们,渴望与他们再次相见的人。”
当时他甚至还搬出了《帖撒罗尼迦前书》中的一段经文:
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
帖撒罗尼迦前书4:13
国峰和家人
而他的哥哥在悼词中,也为他的中文名“国锋”赋予了新的含义:
“他是天国的前锋,他宣扬福音,鼓励大家一起接受救恩,得着永生……”
对于他来说,他本不必公开自己的故事,但他想让更多的人听到福音,并得到那用金钱、辛劳、人际关系、健康或财富都无法换取的平安与盼望。
这是他的故事,也是他的遗愿……
05
永恒里
一定还会再见的
在得知国峰是主内的弟兄并他的故事后,我开始更理解了他遗书中,直面死亡的坦然。
可这对于自古以来就谈“死”色变的国人来说,他一路上的反应是难以想象的、是荒唐、甚至是不可理喻的。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这样写道:
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
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对于没有基督信仰的人来说,他们就算想破了脑袋也想不通,一个人这么就不怕死了呢?
“死亡”不就是带着尖锐疼痛的伤口,一碰就会尖叫出来的恐怖存在吗?
就算平时嘴硬,将这份恐惧藏着掖着的人。当他不得不面对的时候,出于本能,还是会怕,会想要逃避。
作家周国平曾经写过:
“一个人死亡的时候要说的应该最珍贵,因为他在生命的终点,应该不会马虎。”
怕死既然是本能,国峰后来怎么就不怕了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从国峰的遗书中找到,当他写道“死亡只是通往我永恒家园的门”时,他不是在自己欺哄自己,好像一笔带过、蛮不在乎地说着:
“不就是死嘛,没了就没了……”
而是他真的相信——“死亡”是一个由有限触及无限的界点。一旦过了这个点,事物的运行就进入不可逆的永恒,或是生的永恒,或是死的永恒。
他面对死亡所呈现的这份坦然,不是因为自己轻看死亡,正是因为他重看死亡。
从只此一生的生命,都会结束的角度而言,恰恰是死亡赋予了生命以更大的意义。
只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不是死了就“没了”,就一了百了了,正如《圣经》所说: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希伯来书 9:27
只是藉着耶稣在十字架上的那句“成了”,藉着祂背负了所有“罪恶”带来的刑罚,祂死了,又在3天后复活。
祂本不需要这么做,但为了爱你我的缘故,甘愿摆上自己的生命,尝尽罪的苦杯。
自此,人生中最大的无解难题——生与死的问题,便藉着那位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有了出口和盼望。
死亡,对于信祂的人来说,不再是失去,而是得着;不再是羞辱,而是荣耀;不再是恐惧,而是喜乐!
点“在看”一起传福音呀 ▽
105357阅读
103616阅读
101835阅读
101699阅读
101607阅读
101563阅读
101528阅读
101313阅读
101069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