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基督徒校长张伯苓:百年南开,不能抹去的恩典印迹!

主编:黑门 | 编辑:砾子
转载请后台输入 授权



“知道有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

 

曾在南开大学求学、执教的著名作家曹禺和老舍,如此自信十足地评价过自己的母校。

 

2019年10月17日,这座肇始于1904年,正式成立于1919的中国顶尖名校,迎来了她100岁的生日。

 

朋友圈里,甚至几个长年不发动态的南大好友,也激动得怒刷了一波屏......



漆黑的夜色中,南大的标志性建筑主楼流光满溢,以“春华秋实”为主题的3D灯光秀演绎着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重温着一段筚路蓝缕的厚重历史。


“己未伊始,历经百载,镜箴自鉴,怀紫白。愈挫愈勇,难而益开,巍巍精神,今犹在……” 在校庆晚会上,这样歌唱着南开精神。

 

除了本校绚烂的灯光秀、纪念晚会外,一场“百年南开,点亮全球”的活动也纷纷点亮了全球各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纽约纳斯达克、广州小蛮腰、新加坡滨海湾、西藏布达拉宫广场……目之所及的大屏幕,都写满了对她的爱。

 

广州


上海


纽约


南开的此番高调表白,也令一众网友大呼:


一向低调的南开,这次居然也高调了一把!


不得不说,这是一所带着上帝恩典印迹的大学。在南开百年校庆之际,若要讲起南开的历史,不管从那个角度切入,终究是绕不过一个人 —— 

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基督徒张伯苓先生!
 

01

甲午战争“国帜三易”后

作为军官的他,愤然辞武从文


南开大学,诞生于百年前风雨飘摇、乱世沉浮的北洋政府时期。

 

但在刚建校不久后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开便已蜕变成长为与清华、北大齐名的国内顶尖高校!


这所当时便已闻名遐迩的高等学府,是笃信基督的张伯苓先生,在祷告中亲手建立的


而他的信仰,也深印在了南开大学巍然的校风中!



正如张伯苓曾回忆说:

 

“自己一生事业主要得力于两个因素——


一个是我的夫人,另一个则是对耶稣的信仰。


而现今人们对张伯苓先生的研究,却总是有意无意忽略他信仰的因素,我想这无论从严谨性还是完整性来考虑,都是不合宜的。

 

张伯苓生于1876年,那正是中国衰落、动荡的时期,可谓是“生于忧患”,由于在张家排第五,因而他在家还有 “五先生”之称。

 


1891年秋,15岁的张伯苓,入学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舰船驾驶。成了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严复的学生。

 

严复,是被鲁迅称为“19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


他疾呼变法图存,直指挽救民族危机的根本在于“教育”,系统提出“体用一致”的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

 

而老师严复的这些教育理念,对未来的张伯苓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通济轮”的练习舰做见习军官的张伯苓


4年后,张伯苓以“最优等第一”的成绩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并在不久之后去了一艘名叫“通济轮”的练习舰做见习军官。

 

1898年,甲午战争后,英国从日本手里拿到了威海卫,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订租威海卫专约》。

 

当年的7月,威海卫港两天经历了“国帜三易”:日旗先落,清旗升起又降下,再升英旗。

 

在“通济轮”上的张伯苓,目睹了这屈辱的一幕,大受刺激的他,由此判定:

 

海军武力救不了中国,自强根源,在于教育!

 

于是那年,他毅然卸下了军装,就去做了个教书匠。

 

 

02

“实觉今是而昨非,

  愿将一己之身心,

   全付之上帝而始妥。

 

1898年,张伯苓弃武从教后,便回到故乡天津,任教于“严修家馆”。

 

当时的张伯苓,正忍受着甲午惨败、戊戌变法失败和庚子事变所带给整个中国社会的愤怒和无力。

 

在严馆教书


他在思考国家的出路的同时,也在竭力寻求建立一种新的精神支柱,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整个中国……

 

黑暗中胡乱摸索的他,在此时接触到了一群特别的人——天津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干事和牧师。

 

张伯苓他身高超过190公分,体育更是他的心头之好。所以去YMCA打球,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旧址


又由于当时社会、教学等活动的频繁开展,他和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饶伯森和格林二位干事越走越近。

 

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几位牧师便会找机会和他讲解耶稣与《圣经》的信息。

 

张伯苓起初虽不以为然,觉得《圣经》“浅薄无味”。


有所抗拒的他,还会抛出儒家和道佛思想加以激烈辩论。

 

后排左一为饶伯森


可于此同时,张伯苓又对这群远道而来的洋人“乐善不倦”的行为大加赞赏,就问他们,行善事的目的是为何?

 

几位干事和牧师纷纷答曰:

 

“为求上帝之喜悦”。

 

1904年,在严修等好友建议下,张伯苓赴日考察教育。

 

回国后,便将“严修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许多学生闻风而来,跟着张伯苓学“新学。

 

1907年,学堂迁至城西南“南开洼”,并新建了校舍,因地名改成私立南开中学堂”

 

南开中学旧址


经过长时间与干事们的相处,加上他们有时还来学校代课,张伯苓注意到,这些宣教士们不仅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其展现出来的无私和爱也令他折服。

 

1908年7月,暑假前的某一天,格林在街上遇到了张伯苓,问他道:

 

“张先生,您已与基督教接触了这么长的时间,现在是否该是你决定接受耶稣及其教义的时候了呢?”


张伯苓一时被问倒了,便只好不好意思地回答说:

 

“您和饶伯森今年夏天在北戴河呆两周,到那时我再作决定。”


回到家后,他以祷告的形式,认真地跟上帝进行了一次“谈判”,他默祷说:

 

上帝如能使我明道,必信服,且愿传遍中国,劝人尽知有上帝!


没想到的是,祷告完后,竟觉内心颇有感动,后来他写下:

 

“实觉今是而昨非,愿将一己之身心,全付之上帝而始妥。


1908年7月24日晚,那天正下着大雨,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们虽时常为张伯苓迫切代祷,但张伯苓迟迟不肯接受福音,也令几人甚觉失落。

 

当时格林几人正在家里走廊上闲聊,突然看到一人穿着布鞋,冒着大雨,便冲上了台阶。

 

众人显然吓了一跳,定睛一看原来是张伯苓,便忙问他何至于此?身上已被淋湿多处的他,坚定地对格林说道:“我已经作出了决定!



经过简短的询问后,他们围成一圈跪下祷告,随着最后一句祷词念完,众人要起身时,张伯苓说自己还有一句话没说完,便又开口说:

 

“主,我在心智上明白了,但请让我在精神上也明白它吧。


1909年9月15日,张伯苓在天津西沽基督教公理会教堂正式接受洗礼,归信基督。

 

受洗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变,据说在当时,此事更是震动了整个天津!

 

之后,他当过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董事、会长,更是在1920年,出任全国基督教青年会会长。

 

 

03

  一是对上帝之观念

  一是对国家之观念

 

1911年,38岁的张伯苓已教书13年。

 

同年,他参与建立中国第一个,不属任何教派的独立教会。

 

在严修帮助下和随着南开中学的声名远播,此时的张伯苓,已在天津崭露头角,成为了当地颇有声望的“名师”。

 

可他却始终认为:要办好学,自己要先学好!

 

在哥伦比亚留学期间


于是在1917年,41岁的张伯苓,在基督教青年会的协助下,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留学。

 

在赴美考察了大学制度后,学成归来的他,便将“办大学”的想法提上日程。

 

可要办大学,首先经费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为了筹款,严修和张伯苓跑了保定、太原、南京多地,为此甚至还先后见了徐世昌、黎元洪、阎锡山、曹锟等军阀。

 

后来在社会捐助、学生缴费、北洋政府拨款、地产租金、军阀政要……各方势力的协助下,共筹得学校开办费8.5万余银元。

 

中间为严修,右一为张伯苓


至于张伯苓低声下气筹款的举动,南开学子们一度颇有微词,张伯苓则答道:

 

美好的鲜花,不妨是由粪水培育出来的。


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大潮中,南开学校大学部,即“南开大学”成立,本着“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学校设文、理、商三科。

 

南开大学开学纪念合影,后排左一为周恩来


首届招收的96名学生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周恩来总理,而他当时的学号为62。

 

南开大学建立之初,他聘请了格林、饶伯森等,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核心同工,来校兼任英文、体育和理科课程。

 

连南开的校歌也是由张伯苓亲自作词,基督教青年会干事赫西,根据一首教会赞美诗改编而成!

 

南开大学校貌


张伯苓对基督信仰的认知是极富洞见的,基督信仰也给了他坚持办学、改良社会的思想动力。

 

他时常对同学们说:


“诸君无论选择什么事业,都须有两种观念,


一是对上帝之观念,一是对国家之观念,有此二种观念,方能期其事之有成。

南开大学图书馆


于他而言,信基督,就是以兴办教育、改造国家、造福人民的方式来见证信仰和荣耀上帝的。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这由张伯苓亲自拟定南开校训,受到了基督教青年会会训“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影响,也是张伯苓一生教育理念和信仰实践的高度凝练。

 


在张伯苓看来:

 

“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大公则直指最终的公平和公义;

 

而“允能”则是南开的教育目的,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服务者与改造者,医治民族贫弱之病,培养为“公”服务之能力。

 

张伯苓半个世纪醉心于教育,他所创办的南开也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政治家周恩来、教育家梅贻琦、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气象学家叶笃正、剧作家曹禺……

 

而张伯苓的这些教育理念和赤诚信仰又经由他人,比如后来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基督徒梅贻琦先生所传承,带给了更多的青年人……


一百年很长,长到足够经历沧桑;一百年也很短,时光流转依旧是青春模样。


回首百年前,风云变幻,国弱不堪列强蚕,教育救国伯苓,今已百年。


那些年,先生在祷告中建立的学府,在磐石上立定的根基,在恩典中开拓的道路,如今还有多少南开学子铭记?


这些平凡又冷静的追述,却让我流泪不已。





“在看”一起传福音呀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225)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