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一个老人,刚六十多岁的时候,他的耳朵就听不到什么声音了。
我一开始以为他的耳朵真的发生了器质性病变,直到他九十高龄去世之后,才听到他的一个老伙计说出其中的秘密。
原来,他的儿媳妇不孝顺,爱吵闹,常常指桑骂槐,说一些嫌弃老人的话。在这样的环境里,老人的耳朵渐渐地“聋”了。
其实,老人什么都听得到,他只是选择性“耳聋”。当他的儿媳妇知道他的耳朵聋了,那些不三不四的话就少多了。
我不知道,当人们知道这个秘密之后,是为老人感到庆幸,还是为他感到悲哀?
中国有个成语叫“装聋作哑”,聋子和哑巴往往密切相连。
就像这个老人选择性“耳聋”一样,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选择性地让自己变成了“哑巴”。
这个人叫杨信,说起来还是我们沧州人。当赵匡胤任后周禁军统帅的时候,他就在赵匡胤的手下效力。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了他所保护的皇帝,自己黄袍加身时,杨信应该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提拔杨信当殿前都虞侯。这样的重任非但没让杨信兴奋不已,反而让他提心吊胆。尤其是当他看到随赵匡胤一起造反的人一个个都倒了霉之后,更是坐卧不安。时间不长,他就患上了“失语症”,不会说话了。
赵皇帝闻讯后,亲自去探望杨信,“赐钱二百万”。他非但没有因为不会说话而被免职,反而得到了升迁。皇帝所信任的,其实就是那些不会说出自己糗事的人,哪怕那些人都变成了哑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太多的“聋子”和“哑巴”。他们见到太多不公,但为了明哲保身,宁可捂住自己的耳朵和嘴巴。
我在媒体工作多年。大家都知道媒体的责任是什么,然而,面对种种不义,多少以良知自居的记者,早已习惯了捂住自己的耳朵和嘴巴。
随着装聋作哑的时间越来越长,有的人竟真的忘记了耳朵和嘴巴的功能。他们封闭了自己的生命,里面完全变成一潭死水。
读到张二棍写的一首诗《聋》:
总有人一生下来,就选择聋掉
总有人,慢慢变成聋子
有人听不见小一点儿的声音
比如,针尖刺穿血管
有人什么也听不见
比如,山洪冲走牛羊
有人听见了,装作没听见
有人不知道听到了什么,拼命点着头
我见过世界上有一个哑巴
用小到我们听不见的声音
对自己说话。一边说
一边摇着头
我只能听见,那摇头的声音
却无法听见,他对自我的
呵斥和羞辱
和这个呵斥自我的哑巴相比,那些惯于装聋作哑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半点不如。
那些对他人的苦难熟视不睹,那些在自私和懦弱中渐渐麻木冰冻的人,你们听不到窗外传来的一声声哀嚎,也听不到来自内心的谴责吗?如果连内心的责备也听不到,你的生命还算是活着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