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多果:文字的呼唤|文字之旅


每周 周二&周四21:00|为您奉上精选作品


写在前面



作者说,文字承载故事,叙说心声,珍藏生命,文字发出邀请,呼出气息。亲爱的朋友,来吧,寻找你和文字共同的回忆!


文字的呼唤

多果



梦想摆在我们心里,圆梦过程需要付代价。有时梦想受到考验,我们沉寂一段时日,将自己埋藏在汲汲营营中,像一只雀鸟迷途,找不到出路,但有一日会被唤醒。纵然我们忘记曾经许下的心愿,神却未曾遗忘。祂从不误时,假以时日,各方面较为成熟时,便逐步成就,因为道路都在祂手中。



01

文字承载故事



人自出生就在寻找意义,意义藏在故事里,故事向孩童招手。我的启蒙读物是童话,尽管图画书里的文字我并不完全懂,但它带我驰骋在想象的王国里。小学三年级,老师在班上设立读书箱,同学间交换书籍,扩展阅读的触角,那时民间故事深深吸引我。此外,老师鼓励我们读《国语日报》,后来家里也订阅;我也每日必读《儿童故事》,也曾尝试投稿。


到了六年级,老师要求我们写日记,写得好的还会念给大家听。我特别买了一本红色袖珍日记本,加上美工,图文并茂。为了摆脱流水账,我挖空心思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新奇,于是埋下写作的小小种子。


一次父亲下班到家时,丢给我两本小说《尹县长》和《秧歌》,从此我的阅读不再局限于儿童读物,而进入小说里,只是我读小说并不热切。


进入中学,我第一次随同隔壁班老师到教会,拿到一本赠送的圣经,回家的路上迫不及待地在公交车上阅读,翻开第一页《创世记》,啧啧称奇。


高中时,我开始读世界名著,《小妇人》《飘》《傲慢与偏见》等;作者刻画人物活灵活现。而比起小说,我更爱读散文,喜爱的散文作家都是女性,如张晓风、张秀亚等。她们的文字清新脱俗,意境优美。



02

文字叙说心声



文字供人阅读和书写,人将文字读到心里,再将内心的话写出来;语言则是运用在生活中与人沟通,进行双向交流,听进去别人说的,以及说出内心所想的。


进大学考上德文系,那年冬天我受洗归主,从此德国语言和文字为我打开另一扇窗。灵修时我满怀新奇,在中、英、德文圣经间穿梭,不仅领受上帝的话,也学习语言。


大三暑假,我参加贵格会联会夏令营,讲台信息邀请韩国牧师宣讲,并有同步传译,当时我就梦想自己也能用口译服侍主。


婚后从事德文编译。我喜爱这份工作,对外要和德国作者联络,发稿给译者,接摄影师的投稿;对内要选稿、修改翻译。将德文稿发出去找人翻译,再将寄回来的译稿仔细阅读,逐句推敲修正,力求达到信、达、雅,还要和其他外语编辑轮流写本期精彩内容简介、下期预告。


想起那年夏天,因羡慕善工而怀雄心壮志,后来尽管没有当成讲道者旁那位口头即席翻译者,倒成为一名编译人员,也算离梦不远。


生了第一个孩子,禁不住母性的呼唤,于是回到家中相夫教子。



03

文字珍藏生命



因外子外派,举家来到德国,我的信仰生活也展开新的一页。过往忙碌的生活——家庭、工作和服侍,使我感到心灵疲惫,如同天路客迷失在旷野,找不到上行之路,渴望秋雨的浇灌。那时灵修生活重新被建立,一切从零开始,我带着一颗破碎的心,来到祭坛前,恳切寻求主的面。


天未亮,我等候在落地窗的书桌前。清晨的宁静伴随婉转的鸟鸣,促使我清醒过来,打开耳朵,向着主的话敞开心,学习聆听主的声音。我使用灵修手册,按着读经三部曲——观察、解释和应用,记下读经心得和祷告事项,亦步亦趋,忠实地跟随。


回国以后,我换过不同的灵修手册,尝试灵修日记的不同记录方式,不变的是来到上帝面前渴慕的心,就如同认识上帝之初展开的灵修旅程。我将灵修日记逐年收藏,堆栈起来,偶尔翻阅其中几页。


至今回想,颇觉惋惜,生命一点一滴的改变都藏在里面,我却未曾养成回头看的好习惯,就像我不会重读好书,玩味再三,读出新发现一样。我是何等没耐心回首过去,疏于梳理自己的灵命成长。


直到搬家,清除家中杂物,取舍之间,我慨然丢弃堆栈之物,我的“宝物”在呻吟,它默默地抗议着,我竟掩面不听。难道多年来的辛勤耕耘不值得一顾吗?我把它当垃圾丢了!


然而这看似平淡乏味的记录,其实忠实记载了我生命的成长。这可贵我直到现在要写些回忆,需要它时,才发觉。



04

文字发出邀请



父亲晚年伏案笔耕深深影响着我,他写日记、家谱、回忆录,也书写他的人生观、政治观、世界观、宗教观。他的兴致感染我重新开始写生活日记,直到如今这习惯仍维持着。


回家探望父亲时,他总要我读他所写的文字,包括连载在报端的文章、家谱和日记,我突然感到,写日记能锻炼文笔,最重要的是能承载生命,捕捉流逝的日子、心灵成长的轨迹。


文字好像在邀请我,进入生活日记,与文字共舞。


今天的日记岂不成为明天的历史?父亲将自己写成一本书,洋洋洒洒的一本回忆录,涵盖他一生的故事,见证他生长的时代,也为基督在他身上所行的留下证据。


自从养育儿女,我便蛰伏在家庭,专心做家庭主妇,乐于居家生活。父亲不免为我担忧,要我想一想人生的下半场,我也着实不知自己当往何处去。


还记得山居的日子,大女儿乘着校车离家后,我推着小女儿的婴儿车漫步在林荫大道上,清晨微风阵阵吹来,迎面而来的是一位较年长的教会姐妹。她背着大提琴要去教琴,笑盈盈地告诉我:在家带孩子是给孩子最佳的礼物,不要为将来的出路担忧,到时候神必开路。当下这番话成了定心丸。


孩子逐渐长大,该是父母放手的时候,也是我们要进入人生下一季的时候。每个转换期,每次人生重大抉择,都值得我们寻求神的旨意,耐心等候主回应。能够在神的时间里,以神的方式,完成祂的旨意是最美好的。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何不转换角色,从编辑变成作者。我忆起多年前,写作是我的第二个梦,那时胆怯,不敢尝试,一心只想当个忠实的翻译者。



05

文字呼出气息



记录孩子的成长发展和异地育儿经验,常让我惊喜,这埋下写作的动机。


搬家来到L城,外子的一位老师成为我写作的启蒙老师。她为我修改文章,然后放到她的网站上,经网络编辑录取后,我便有了第一笔稿费。这让我喜出望外,给我很大鼓励,促使我持续投稿,将过去在异国的育儿见闻、育儿经行诸文字。


从编辑到作者,是选择走一条不同的路,就好像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裁缝师傅,现在要穿上自己的衣服登场亮相,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拙劣原形毕露,如翻译给我的训练使我的行文多像外文的中译。


父亲被主接去,我一边哀伤,一边编纂纪念文集。着手写《我与父亲》时,情感自内心宣泄,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文字不再矫揉造作,而是自然流露。父亲将书写传承给我,好似为我开启一条新路,是未曾走过的路。


从来不觉得自己会写。2016年国际书展,在宇宙光摊位上,我第一次看到莫非老师的文字事奉书系,如获至宝。文字也能拿来事奉主,这不正是我的心愿吗?我的心为之一动。


2017年在“下笔如何头头是道”课上遇见莫非老师,她呼召文字人进入文字事奉,不要让自己的笔再流浪,我立即回应。当时兴致勃勃地想为主成就一番事业,如今体会到,不是人能为主做什么,而是我们领受了主的差遣。文字是神赐给世人的礼物,而文字事奉者以文载道,将神所赐的生命气息吹向读者。



作者介绍

多果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儿童发展硕士。曾任德文编译,2015开始写作,2016遇见创文后学习文字事奉,作品发表在《基督教论坛报》、《飞扬杂志》。



                                                                                    整理人:恩典ing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6)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