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第二届“创世纪文学奖”圣书故事决审纪要

第二届创世纪文学奖


一个奖项最后的结果,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热烈讨论和反复斟酌过程。第二届“创世纪文学奖”圣书故事奖的前三名,又是经过怎样酝酿的过程而得出?


感谢主,名次选第一轮投票,最高分的三篇如下:




虽然已有这三篇分数呈现高下,但是文学创作绝对不能只用分数评估,因此下面我们要进入一个神圣又很重要的过程,就是用文字来交流“哪一篇文章是您心中的首奖?哪一篇是优胜奖?”


每个人拥有不同的视野和标准,彼此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有不同的看见;同时,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对这些作品的评估。因此,想麻烦您写下:


1. 您推荐的首奖作品是哪一篇?为何?

2. 其他两篇您的评语,为何某篇要归回为佳作?

 

决审评审:包兆会、莫非、张欣、程亦君、黎海华

张欣推荐评语


首奖:  No 091 《地海之心》

优胜奖:No 108 《雅亿》

佳作:  No 031 《女儿》

                                               ▽

《地海之心》

 

该作比较成功地代入了主人公——马耳他岛腓尼基人莫列克神祭司的孙子视角,写作时还原了一些历史和地理细节,并且在心理刻画上较为写实地呈现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即主人公原本为异族异教成员,在惊异之中皈依保罗所传福音。全作主题、线索集中,标题有点睛之用,且挖掘了圣书中不受关注的细节,赋予故事以新意。


《雅亿》

 

该作比较成功地从女性视角讲述了旧约中雅亿和西西拉的故事,在异域风情和家庭场景中复现了雅亿的心理状态,使圣书故事更可信且维度丰富。

 

《女儿》       

 

该作内容集中精炼,紧扣经文,结尾神来一笔,使主题升华。


程亦君推荐评语

 

首奖:No 091《地海之心》

优胜奖:No 108《雅亿》

佳作:No 031《女儿》

                                                   ▽

《地海之心》


作品《地海之心》不仅有戏剧性,也有丰富的情感。虽用第一人称主观叙述,却可引领读者有一种感同身受的迫切感。虽然情节有一些夸张、跳跃,但整体的统合性仍是一致的。不过某些重要的细节论述可加强。例如,一开始叙述莫列克的祭司喜欢献人祭,主角的祭司爷爷一时倒地不起的原因为何?从主角的感受来看,“献人祭”有何残忍之处?身为祭司,他的内心状态如何?有何内心挣扎?这有否埋下他归信耶稣基督的伏笔呢?


因为文中下半段作者写有一句话:“生平第一次,我在习以为常的事情中感受到惊人的残酷,恐怖吞没了我,我认识到自己不配活着。”作者如果能再加强莫列克祭司献祭时内心的挣扎与恐惧,拉高对比与张力的戏剧性,那他归信基督的说服力就会更强。


《雅亿》


此文重新开创“雅亿”故事的场景与人物生活(游牧民族)、性格,有着电影般的叙事画面与文学语言。一开始叙述雅亿利落地割开羊的喉咙,暗示了之后暗杀西西拉的方式,以及雅亿冷静的决断力。此文的另一个优点,是最后雅亿与西西拉的对峙,塑造了一种强烈的戏剧张力。这些优点使得此作品具有对读者的吸引力。


缺点有两方面:一是在交叉叙事时,缺乏“过场”或转折桥段的语句设计,这会让读者不清楚两件事的独立性与关联,如第二段,雅亿回答苏卡为什么丈夫希百要去迦南人那里,以及第三段回忆女儿得撒的死去。这两段交叉叙事内容好像对文章中的主角雅亿很重要,但最后看起来与故事的核心“雅亿刺西西拉”的行动没有关联。


缺点的第二方面,关于雅亿刺杀西西拉将军的动机,在文章中只以底波拉的预言为主,似乎过于简略(底波拉预言西西拉会死在一个女人手里,但那女人为何恰巧就是主角雅亿呢?)。从其他方面来做铺排、推敲,是否会有更强的说服力呢?比如说,可加强雅亿与丈夫希百之间因信仰立场不同所产生的冲突、张力,造成雅亿刺杀西西拉的动机。小说中人物想要做某事的“内在动机”有适当的铺排与情节的布局会比较好。


《女儿》


此作品的优点是将自己身为女性“女儿”与管会堂的“女儿”的处境做联想与对比。但故事的叙事布局显得凌乱,如开头第一段以加利利海为故事场景,但此场景与整个内容情节无关。其实一开始,从加利利海马上跳到管会堂的父亲,也只用他穿细麻衣就交代这是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这个细节的描述与接下来的故事有何关联?)。人物的心理描写不够细腻,如对父亲即将失去女儿的痛苦没有太多描写。似乎花太多篇幅在几个路人的对话。比如第五段,路人甲乙轻慢耶稣的神迹的对话,使得主角摸耶稣的动机,太过缓慢、琐碎,缺乏圣书经文原本具有的惊奇感。即使作者写到“耶稣转过来问谁摸我?”也缺乏对耶稣惊觉有人摸他所引起的动作与细节描写,如耶稣转过来说话的声音、眼神,如何使这个血漏妇人在那瞬间被耶稣的话感动呢?


“耶稣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应该是故事的重点,作者在这部分的经营不够充分!欠缺故事的张力,整个故事阅读起来就显得平淡。

 

我觉得《地海之心》与《雅亿》已具有小说的魅力,我个人喜欢《雅亿》这篇,但可惜的是圣书诠释(为何是雅亿刺西西拉?)的部分较弱一些。

 

包兆会推荐评语


首奖:No 108《雅亿》

优胜奖:No 091《地海之心》

佳作:No 031《女儿》

                                               

                                                 ▽

《雅亿》


我推荐的首奖是《雅亿》,而不是《地海之心》和《女儿》,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虽然写的都是与信仰有关的故事,《雅亿》的作者呈现了雅忆的日常生活世界,特别是有对其家庭生活的细腻描写,提到了她的三个孩子和丈夫,因为宗教生活奠基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而《地海之心》和《女儿》所描写的宗教生活偏多,日常生活描写少了些。

 

二是《雅亿》中还用到了文学中的“闲笔”手法,即描写似乎与主题无关的细节,这样,让小说发展显得从容,不至于过于为宗教主题服务,让叙述不处于紧绷状态;《地海之心》和《女儿》在小说叙事上就有些直奔主题的感觉。在小说作为一个有机体方面,《雅亿》还可以处理得更好一些,比如雅亿杀西西拉将军的动机在前文中需要有更多草蛇灰线的铺垫。这样,雅亿杀西西拉将军时就水到渠成,而不是仅仅因为底波拉女先知的一句话。《雅亿》小说结尾与开头之间的呼应也可以处理得更好些。

 

《地海之心》


《地海之心》可选为优胜奖。其实,这篇小说的写作挺有难度,因为用第一人称写作,叙事时很容易陷入主人公的主观世界中,客观世界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容易受到限制。小说写的又是一个拜莫列克的异教祭司,对作者来说题材比较陌生,所以作者在处理该祭司的日常生活世界和宗教世界时就显得笔力不足,写得有点苍白,也没有很好地展现该祭司从信异教到信耶稣基督的内心挣扎和斗争过程。但该篇也有精彩之处,作者叙事娴熟,文字老练,也有一定的想象力,结构基本完整。

 

《女儿》


《女儿》可作为佳作。《女儿》也用第一人称叙述,写患血漏的女人被耶稣医治的故事,在总体叙述的开阔度和想象力上比《地海之心》差一点。小说的精彩之处就是写到她为治理血漏找哈大医生,尝试各种草药,钱财散尽,还治不好,作者处理得比较细腻。由于该小说其他地方基本紧跟或照搬圣书场景,这使该小说的想象力和虚构能力受到了一些损伤。

 

黎海华推荐评语


首奖:No 108《雅亿》

优胜奖:No 091《地海之心》

佳作:No 031《女儿》

 

《雅亿》是我心目中的首奖,《地海之心》是优胜奖,《女儿》是佳作。


评审圣书故事的过程中,心底有几条准绳:一是信息的表达,二是人性的演绎,三是艺术审美史料结构的呈示,四是如何把上述三条绳子揉搓成一股不容分散的绳子,即评审高下的关键。


信息量大不是取胜的最高标准,着意说教往往成为致命伤。人性的演绎要放在人物生存背景中推演。


文学肌理无斧凿之痕。《雅亿》《地海之心》均有史诗气魄,然而《雅亿》演绎的难度更高,更能满足读者艺术的审美品度,几乎就是拍摄一部电影的上乘现成剧本。《女儿》着意于追溯她信心之源,信息量偏重了些。

 

莫非推荐评语


首奖:No 091《地海之心》

优胜奖:No 031《女儿》

佳作:No 108《雅亿》

 

写圣书故事的难处,在于如何使一段大家都已熟悉的经文,读来像是从未读过的新鲜故事。如此可以打破读者既有的想法和感受,重新进入圣书现场来经历一段故事,也才会有新的属灵看见。

 

因此一个新鲜的角度或视角,可以带入这样的故事感,文学小说的语言也可以使读者有临场感。经文中的空白处更需要补足,但不影响主要记载的轴线,不改变圣书的原意,这些都是写圣书故事需要关注的地方。

 

我心中的首奖在《地海之心》和《女儿》之间,但因为视角的新鲜,和更宽广的想象因素,我把首奖投给《地海之心》。

 

                                                    ▽

《地海之心》

 

这篇写的是保罗宣教的经历,但由一个新鲜的角度来说,巧妙地带入一个外邦人──侍奉莫列克神的祭司──的视角,描述他怎样走入福音。

 

整篇故事感很强,对人物的内心转折有比较清晰细腻的呈现。主角保罗的出现是侧写方式,让读者一点一点地认识、了解保罗和他所带出的信仰影响力。这篇也是少数描写神圣力量在生命中如何工作的故事,没有模糊地一笔带过。因为具有故事性,福音的真理呈现自然不牵强。

 

《女儿》


这是一篇描写血漏症女人的故事,是少数会让我读来感动的一篇。因为有些故事读来虽然精彩,但不见得会感动人。这篇人物故事强在心理挖得比较深,也善用五官描写,场景、道具描写,把读者更带进现场。这在其他篇中比较缺少。有些故事好像浮在空中,不落实在任何具体的场景中。细节描写是这篇的强处,让现场感鲜明。

 

作者一开始描写加利利湖畔,是因为有经文提到耶稣和门徒是刚从加利利湖畔上岸,才揭开后面血漏症女人和管会堂睚鲁的故事(可5:21)。但因谨守血漏症女人的视角,使得对周身人物无法抬首观察做更多描写,这是视角选择的局限。但对一个血漏症女子内心的起承转合,交代得很完整。

 

《雅亿》


这个故事写得很美,很诗意,然而,却是在写一场暴力谋杀。整个情节进展有力,人物动机清楚,场景道具都描写细腻。

 

这也是少数在描写中带入色感的作者,让故事读来画面感、色感都很强。然而中间有一幕让人看了有些困惑。在(三) 中,希百抱着得撒,是在雅亿的梦中出现,还是真实发生?没有在文字中明确表示,中间也没有转折铺垫。下面这一段是暗示得撒的死去?

 

“希百!”雅亿轻唤,他们一动也不动,像是雕刻出的美丽铜像。希百一身冰凉,得撒也一身冰凉。雨还下着,希百的眼神冷冽如刀枪。


这一条故事线和后面得撒这一孩子的死亡,引出小女儿苏卡的妒忌,对整体雅亿刺杀西西拉的故事线并未显出助益。其实在短篇故事中,很难有超过一条故事线的完整照顾,很多情节无法细细铺陈,反而会散掉主线的凝聚性。尤其在故事重点的刺杀西拉拉后,忽然冒出来小女儿的妒忌,戏剧性不够,显得多余,岔开了情节,散掉了故事原有的张力。通常起承转合的“转”之后要赶快合,否则就会予人松弛之感。

 

为此而推选这篇作品为佳作。



        

程亦君补充

这次推选《雅亿》为首奖,我觉得从小说手法来看,《雅亿》的叙事手法比《地海之心》更好。
 
因为《雅亿》重新创造故事场景,里面的人物也都很鲜活(不管是主角、小孩或西西拉)。
 
虽然对于圣书的阐释较为不足,但从“说故事”的角度来说,《雅亿》说出了一个崭新、不落俗套的故事。

黎海华补充

我选《雅亿》为首奖,《地海之心》为优胜奖,《女儿》是佳作。为什么?上次阐述过于简略,以下是补充的文字:


突围而出的三篇作品均具特色。

《地海之心》的叙事观点选择莫列克祭司的眼睛。保罗的护囚大船遇海难搁浅,故事从此开展。惊心动魄的序幕镜头令人屏息:叙事者的爷爷是神庙祭司,祭祀完毕,莫列克上身,如同癫痫发作,并宣告神谕。接下来的一幕同样惊心动魄,叙事者目睹海难者其中一员被剧毒的蛇啃咬,不仅平安无事,他自己反倒呕吐到不行,从莫列克的捆绑中得到释放。故事重点之后,作者忽略了叙事者可能碰触的属灵争战场景,身为神庙祭司,背后的莫列克居然就放过了他。作者放心地专注于经营保罗的信息和叙事者莫列克祭司的传人成为基督徒的历程,和前段相较,显得平铺直叙,情节在读者预期之内,戏剧张力有些不足。

《女儿》以第一人称叙事,即叙事者为故事主角,和《地海之心》一样。叙事者——患血漏的女子,自卑、绝望,如何燃起对耶稣的信心?作者的演绎,就是在逻辑推演进程中呈现种种可能的场景,那是在不断点燃她信心的火苖,容许想象的空间驰骋。作者的铺陈无非在进行说服读者的工程。

第一个场景,是众人围观管会堂的父亲为病危的小女儿在夫子脚前俯求。第二个场景是诊所,回顾主角散尽家财,长期光顾哈大医生的诊所,进行无效无望的疗程,医生今天宣告其不必再来!出了门,药包滚落,她也不再去拾,完全绝望。这一段自我对话甚为细腻动人,是加分的片断。父亲在世时,常带她去会堂,患病后她已被禁止踏入。

第三个场景,是她绕过会堂抵达的广场,作者营造市井商贾贩夫走卒之辈群聚的热闹空间,并安排患血漏的妇人巧遇在主跟前打破玉瓶的女人,后者正被几个叽喳雀跃的女子围着追问当时场景,蒙赦罪的女人当街讲述自己珍贵的体验,有些随意和不可思议,布局显出斧凿之痕。第四个场景,是众人簇拥着耶稣,血漏女人夹在群众中,耳边居然听到一系列福音:拿因城寡妇儿子复活、右手枯干的人得痊愈、自抹大拉的马利亚身上赶出七个鬼、瘫子行走!势如破竹的设计完美得让人有点难以置信!一路点到自己那信心的碰触,就毫无悬念了。

《雅亿》作者安排女主角出场,是她一头“浓密的紫黑色头发融入浓密的紫黑色夜里”。绵羊断了腿,高声悲鸣,“雅亿抚着羊毛轻轻唱起歌来”。为了解除它的痛苦,她利索地以利刃割开绵羊咽喉。开场三刀两笔,女主人公美丽温柔果断干练的形象就刻画出来了!为女主角雅亿最后的动作——那一锤,作者一开场就布局。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是“她手中的匕首映着她明亮的双眸”。绵羊再也不动时,“黑色湿润的天空,浸着徐徐上升的暗红色太阳;黑色湿润的泥土,浸着徐徐晕染的鲜血。”以天空意象衬托血腥的现场,气氛酝酿毫不含糊。

天色已是雷雨的先兆。这种叙事格调贯穿整个作品。死了的绵羊是十岁苏卡的至宠,当然引来她的哭泣抽噎,拳打伴在雅亿身旁的十二岁哥哥流珥。七岁的特拉刚赶着淋湿的羊回来,由于风大,需要钉紧羊的罩棚。雅亿吩咐苏卡去拿橛子和锤子。这时,作者开始为基尼人制铜造铁的本色上色,连小女孩都能钉橛子。而谈话中,他们的爸爸希百到迦南人那里给他们打铁车去了!希百早已认定,以色列人和迦南人这场战争输定了!以色列人靠耶和华,迦南人靠巴力,基尼人靠自己。雅亿却宣告:“我们是跟以色列人一起拜耶和华的。”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信仰底色出现了!

第三段的场景,是大雨雷电狂风夹击下的帐篷。黑夜里,有好些雅亿回忆中的场景,三岁的得撒发高烧,僵在希百怀里。这时帐篷里,流珥赌迦南人赢,苏卡爆出底波拉的预言:西西拉将军要死在女人手里。雅亿正烤饼,听到远方有兵甲之声,才赶忙把孩子们赶到山里去,留下自己独立面对要来的一场博弈,也是作品戏肉部分。

负伤的西西拉将军出现了!风雨中,男女共处一室,给了作者极大的想象空间。男女心战有一番较量,将军先搜雅亿的身体,才让雅亿替他解甲,渐渐从看敌人的目光转变到看女人的目光。这一段描绘充满戏剧张力。雅亿凭着机敏躲过纠缠,他疲惫至极,解除戒备,然后解甲。趁西西拉沉睡,她摸出锤子,拔出橛子,深深锤进将军鬓角。“黑色湿润的毯子,浸着徐徐晕染的鲜血”,正好呼应开场就渲染的杀死绵羊的血腥场景。“我信耶和华,我信底波拉的一句话!”她信,哪怕只是一句话!震撼的宣告!最后的画面是雨过天晴的画面,希百和苏卡父女真情的对话,苏卡吵着回南地。得撒死了,雅亿宣告怀里的宝宝要生在南地,带出盼望的信息!


莫非回应


感谢程亦君和黎海华的补充,让我再次思考《雅亿》这篇。其实我也很喜欢《雅亿》这篇作品,从文学想象力来看,比《地海之心》更具人物内心的挖掘和小说语言,很多幕的描述画面感很强,也很细腻,很给人演出来的镜头移动感。只是阅读下来,还是盼情节线能交织得更紧密些,这是我对作者的期许。总觉得首奖应该不再让人有这样的顾虑。

 

但从人物互动上,《雅亿》也比《女儿》挑战性高,文学想象力更丰富。因此我的推荐改为首奖《地海之心》,优胜奖《雅亿》,佳作《女儿》。


黎海华补充

经过反复阅读、思考,我还是维持原先决审名次:
1.《雅亿》
2.《地海之心》
3.《女儿》
 
以下是再补充的文字:
其实三篇决审作品均具夺冠潜力,各有强处,亦各有补漏之处。
《女儿》叙事动人,可惜一些情节设计感太强。
《地海之心》胜处,在于一开场两幕就先声夺人!叙事者的爷爷在神庙祭祀大典后,莫列克附体,读者领教了莫列克的力量。次日岛民以篝火接待整船海难成员,同为神庙祭司的叙事者却从保罗身上领教耶稣的大能,把情节推展至高潮。可能作者以为至此胜负已定,莫列克就退出舞台了!
若说前半作品是呈示,后半作品则流于陈述。船员的见证、保罗的信息、祭司决志、爷爷苏醒,几乎毫无悬念。保罗信主后经历无数属灵争战,包括这次海难;可以推断神庙体系背后叙事者和爷爷之间的属灵争战肯定不会少,然而后半作品描绘阙如,难度太大。如何说教?如何传递信息?至今这几乎是基督徒创作人最大的挑战。
《雅亿》场景主要摆在帐篷,很多切换的场景有点意识流。对习惯于依既定时序阅读的读者是一大挑战。然而自始至终它都以情节推演。《雅亿》直面属灵的争战,它的戏剧重要情节是层层推进的。家庭成员之中,有隐晦的信仰对峙。七岁苏卡和妈妈雅亿一块站队,十二岁流珥和爸爸希百一块站队。苏卡其实扮演信仰推演的辅助角色。她要求雅亿搬回南地(回南地,是信仰的回归),流珥为爸爸说项:“我们不回南地去,要跟迦南人做生意。”希百是铁匠,靠自己本事吃饭,认定以色列会输,雅亿却说:我们是跟以色列人一起拜耶和华的。流珥希望这场战役迦南人赢。苏卡却宣告底波拉的预言。
来到作品结尾,雅亿和西西拉的对峙,就是一场属灵争战,靠的是信心、智慧。最后一幕,苏卡要爸爸带她回迦南地,爸爸说好。这就是希百信仰的回归。

经过讨论、交流,有评审更改选票,最后一二三名投票结果:

 

首奖:  No 108  《雅亿》

优胜奖:No 091  《地海之心》

佳作:  No 031  《女儿

  • 投票详情请上创世纪文学奖网站查询:

https://gwcontest.org/ 

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包兆会

文学博士(中国文化),哲学博士候选人(系统神学),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方向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杜克大学神学艺术中心“华人雅歌文艺奖评委”,主编“汉语光与盐”丛书(五卷本,2019)。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理论、美学、中国基督教文学。

 

莫非

作家,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主任,散文曾获台湾“联合报文学散文奖”“梁实秋文学奖”等。小说曾获大陆“冰心文学奖”、台湾“宗教文学奖”等。著有文字事奉系列《天国的影响,上帝的时间》等四书;散文、短篇小说等十余本。

 

张欣

浙江温州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基督教文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基督教文学;出版专著《耶稣作为明镜:20世纪耶稣重写小说》等,担任“基督教文化研究辑刊”执行主编(台湾花木兰出版社)(2015至今)。

 

程亦君

台湾资深文字工作者、牧师。著有圣经故事长篇小说《藏书票的秘密》(《旧约会说话》)与《夜光——耶稣家谱女性的冒险旅程》,两书皆获得香港汤清基督教文艺奖;并著有宣教士传记《老英之歌——英国宣教士石明理与安莉的故事》和历史游记《沉默的足迹——走一趟远藤周作的长崎历史文学行旅》。

 

黎海华

阡陌文学工作室总监。曾主编阡陌文丛十二种(文艺)、1990—1993及2010—2012香港短篇小说选(三联),曾任文艺杂志季刊及阡陌文艺双月刊主编,曾主持香港电台《文学花园》节目。著有散文集《花问》《给你,我城》《岛遇》,文学评论《文学花园》《细致与磅礴》,传记《不烂的鞋子》等。

END


 购买请及时加微信:
13581975276
昵称老玉米(电话同步)


合唱的美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7)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