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49阅读
文章来源|哲学园
作者|黄瑛
导 语
他的生命终结不是结束,而是他在战争中为公义牺牲性命,用生命见证信仰的殉道为人们所认识的开始。
护佑善力,
完美庇护/坦然面对,
将临一切/有神同在,
夜间清晨/日复一日,
定必如此。
这些记录他狱中神学思考片段的书简迅速引发了神学界对他的兴趣,被不同的解释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自由派或正统派从各自的需要出发阐释朋霍费尔的神学。
他提及基督徒应认真对待“已成年的世界”,在此人们不再需要作为形而上学的、或作为内心终极问题解答的上帝形象,这激发了六十年代英语世界中的“上帝之死神学”。
柏林朵萝特公墓中的抵抗运动成员纪念碑,朋霍费尔的名字也在其中,墓碑上刻有新约经文:为义受逼迫的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10)
“我们全心爱上帝和永恒,这不意味着要贬损此世的爱(比如旧约《雅歌》中歌颂的爱情)。对上帝的爱是我们生活中的固定旋律,我们生活中的其他声部就是对位的旋律。
对位旋律有其全然的独立性,然而又必须与固定旋律紧密相连 ……固定旋律越清晰,对位旋律就越能尽其所能的被谱出”。(1944年5月20日给贝特格的信)——对朋霍费尔而言,对上帝的爱并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就发生在对此世所经历的一切的接纳当中。
正是因为有对上帝的全然的爱和信任,此世生活中不可承受的轻与重、乐与苦被他当作演绎整全生命的不同旋律欣然接受。他认为在此岸的当下就能看到上帝的旨意,如同通过对位旋律认识到固定旋律。
而上帝的旨意正是要我们专注于生命的整全和丰盈。可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只看到生活的一面,却忘记了整全的生活、忘却上帝。
在狱中,朋霍费尔经历了盟军1943年底到1944年初对柏林的集中轰炸。1944年5月29日,他写道:“人们往往将每日遇到的威胁视为生活的全部。我在这里一再看到,很少有人能拥有同时接纳一切的能力。
战机来袭时,人们魂飞魄散;美食当前,则马上垂涎三尺;事与愿违时,他们手足无措;当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则马上心满意足。他们就这样与个人生命的整全和丰盈失之交臂。”
简介
|约翰福音1:7-8|
这人来,为要作见证,
就是为光作见证,叫众人因他可以信。
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
105349阅读
103613阅读
101827阅读
101697阅读
101602阅读
101559阅读
101524阅读
101310阅读
101068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