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44阅读
文章来源|善商原创
作者|赵晓
导 语
工作是什么?工作是上帝对人的祝福,工作是人存在于世的一种基本形式,工作是来自神的呼召,工作是上帝安排的任务!
《圣经》讲到,人是上帝的儿子,上帝是全人类的父亲,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并要求人「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中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这就是基督教所讲的「管家神学」,意味着人要重视婚姻和家庭、重视生养和传承,并且承担起上帝管家的职责与使命。
在人类犯罪后,工作被诅咒。上帝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纪》3:17-19)。这里的经文暗示人类堕落后,自然环境变恶劣了,人因此不得不出力更多。然而,必须清楚的是,在人类的始祖还没有犯罪时,上帝就已经安排了工作,这说明工作首先是上帝对人的祝福,工作乃是人存在于世的一种基本形式。相反,失去工作或被剥夺工作是一种痛苦和惩罚。
工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在《创世记》2章15节,「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其中,「看守」一词,乃与事奉、敬拜同一字根。故此,工作本身的意思是敬拜,意味着工作本质上是对上帝的事奉。
新约《歌罗西书》3:23-24则强调:「无论做甚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因你们知道从主那里必得着基业为赏赐。你们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
工作就是侍奉的观念令工作具有了神圣的意义和价值,此成为基督教宗教改革工作观的核心。后文将谈到,在马丁·路德等新教神学看来,工作就是敬拜,工厂就是教堂,「推着摇篮的手,推动世界的手」,一个母亲响应上帝的呼召在家看管孩子与牧师在教堂讲道一样神圣。
《塔木德》中传说,上帝对亚当说「地必须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时,亚当的眼中充满了泪水。他对上帝说:「万主之主啊!难道我要和我的驴同槽进食吗?」上帝接着说了「你必须汗流满面才得糊口」时,他才放下心来。由此可见,即便在人受罚后,工作仍带着上帝的祝福,也带来人对未来的信心和盼望。
01
新教伦理:
系统、成熟、影响巨大的现代工作伦理
相比之下,最系统、成熟,影响最大的现代工作伦理还属西方宗教改革后所出现的新教伦理。其影响之大,不仅改变了整个西方世界,也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轨迹,迄今为止仍光芒万丈,不可替代。
马丁·路德挑战天主教教条、确立「圣经权威」以及「因信称义」真理,同样成了推动西方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伟大意识形态更新运动。
宗教改革带来了新教伦理,而新教伦理哺育了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精神孕育了现代经济(市场经济+工业文明)。人类由此进入一个新纪元:创新层出不穷、财富充分涌流、分工与合作的交易文明秩序不断扩展、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不可阻挡地滚滚向前。人类历史也真正进入到波澜壮阔的世界史。而在此之前,人类彼此隔绝、夜郎自大,甚至不清楚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
那么,马丁·路德的工作伦理究竟包含哪些主要内容,有何伟大之处呢?首先,马丁·路德宣告:「教会真宝藏乃是上帝荣耀和恩典的神圣福音(第62条)。」
马丁·路德后来更清楚地指明了「因信称义」这一基督新教最核心的基要真理,也就是除了信耶稣得拯救,罪得赦免从而白白成为义人外,天下再也没有别的拯救的法子。
他据此还提出「一切的一切要单单以信心来衡量」、「人人皆祭司(意味着人人要象神职人员一样将自己的一切包括工作献给上帝)」等重要理念,进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赋予了日常工作以神圣意义:工作乃是来自神的呼召!工作是上帝安排的任务!
当我比较了中国古代圣人的教导和西方古希腊的观念后,就更加惊叹马丁·路德的伟大,因为是他在全世界第一个赋予了工作以神圣的意义和价值!要知道,中国传统以及西方传统都是否定工作特别是体力劳动的价值的。
在西方古希腊时代,一半人口是奴隶,而工作特别是体力工作都是奴隶做的,也是被人瞧不起的;古希腊的所谓科学,其实只是「思想(冥想)」,与需要培根开创的需要动手做实验的现代科学迥然不同。很多人以为科学源自古希腊,其实,没有宗教改革,西方很难从古代科学走向现代实验科学。
马丁·路德将人的工作与上帝的呼召、使命联系在一起。他强调:「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所处地位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人的天职。」
他举例说,一个修女或没有上帝的呼召,她的修道和服务工作是最世俗不过的;一个女工若有上帝的呼召,在别人家庭中服事人,这女工的工作就是最神圣的。
马丁·路德还将工作与道德挂钩。通常,我们会将一个人的道德与工作分开,认为工作是工作,道德是道德,一个人工作不好不影响对这个人的道德评价。
但马丁·路德不这么看,他强调:「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应是对其履行世俗事务的义务进行评价。正是这一点必然使日常的世俗活动具有了宗教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职的思想。」
路德首次尖锐地指出:修道士的生活毫无价值,而且修道士生活放弃现世的义务是自私的,是逃避世俗的责任。与此相反,履行职业的劳动在他看来是爱同胞的外在表现。
他以劳动分工迫使每个人为他人工作来证明这一点。我不知道路德的思想是否直接启发了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分工思想以及《道德情操论》的经典著作,但我清楚,两者的思想乃是一脉相承。
再次,马丁·路德清晰、大力地提倡四大原则:「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天命、人人皆管家、人人有圣经」。他强调:每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而上帝对人的呼召也是平等的;上帝的呼召不限于灵魂得救,也包括了得救后每一个人最该从事的各项职业或工作。
因此一切出于信心的正当的工作和行业都是神圣的,不仅牧师的神职是上帝的呼召,人间任何合法职业都是上帝的呼召;在上帝看来,每一种正当职业都具有完全等同的价值;所有职业都是为了在地上建立「上帝之城」,都是荣耀上帝的手段,在上帝面前地位一律平等。
我非常赞赏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然而,对马丁·路德的工作伦理,我也有些小小的不同的看法。窃以为,我们今天其实不必象马丁·路德当年那样激烈地反对一切修行,而是大可借鉴、吸收犹太人的智慧,把工作与安息、工作与灵修、工作的敬拜与非工作的敬拜等同看待、完美结合;不必厚此薄彼,也不必为了强调工作和职业的神圣就将沙漠教父的灵修神学与实践象泼脏水一样全部泼掉。
因为,在 神,没有不好的事情,「凡上帝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提摩太前书》4:4)如此,其实也才真正做到了马丁·路德自己所讲的「基督徒们中间,只有职位上的分别,并无其他不同。」
对于中国人来说,马丁·路德的思想也是非常重要,不可漠视。中国人都知道一句话「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也喜欢谈论医生、会计等行业所谓的「敬业精神」、「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等。
然而,若我们继续不信上天(上帝),也不敬畏上天,我们又如何从心灵深处敬业呢?这一切终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已,崇高的职业道德以及极致的「工匠精神」将难以在我们世俗国家立足。法国著名学者托克维尔说得好:「专制制度可以不要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而自由的国家却不能如此。」
文明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中华文明迫切需要进入第三期发展,即传统中华文明与犹太-基督文明的融合,以形成更加博大精深的新中华文明。
众所周知,马丁·路德之后,加尔文的学问更厉害,他发展、完善了改革宗神学,其中也包括工作伦理。加尔文认同路德「职业」这个词含有呼召(calling )的意思;而所谓「呼召」,乃是上帝用手指指向某一个人说「我要你如此如此地生活」,而所有的人都可以找到上帝在他身上所预定的工作呼召。
我的思想深处被加尔文的这句话深深照亮:是的,工作不是等闲事,工作就是信仰、工作就是天命、工作就是人生、工作就是自我。一句话,工作就是至高上帝对祂拣选的人说:
「我要你如此如此地生活!」
Ian Hart将加尔文的工作观进一步分类如下(参见《加尔文的工作观》,引自Junli_chen的博客)︰
1、神的护理(Providence):加尔文有「双重预定论」之说,目的是强调上帝的绝对主权;加尔文神学相信,上帝已为每个人作出了最理想的护理,拣选了最好的工作给人,而工作上的成功及事业上的兴盛是被上帝拣选的一个明证;
2、人的天命(Remaining in one’s Calling):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的卷二第十五章提出基督的三重职事观,即先知、君王、祭司的任务。信徒需要效法基督的三重身份,在内心中向上帝作出响应︰要如先知一般,忍耐苦难中的痛苦;也要如君王一般懂得基督的国乃是属灵的国,信徒应该用永生之国架构自己人生的全程;更需如祭司一般,将所有的一切,以及工作,都奉献给上帝,成为馨香的祭物;
3、服务他人(Service of Others):在加尔文看来,没有人拥有世界财富的终极所有权,也没有人有权剥夺它,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属于上帝的,我们不过是上帝所创造世界的管家或仆人而已。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上帝希望我们如何管理祂所创造的世界;人不应该在这有限的世上,生活上作任何的纵欲,富人亦有责任照顾贫寒人。换言之,人工作所得不能单单肥己,而应关怀现世及社会;上帝要信徒做的,并非远离尘嚣,退隐山林去亲近祂,而是要信徒在生活和职场中,将生命献上、事奉上帝;
4、工作的属灵意义(The Spiritual Significance of Ordinary Work);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最终是为了荣耀上帝、有益他人。在《基督教要义》的卷三第七章,加尔文不断强调信徒要过克己的生活,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乃是为了上帝。
加尔文更多次强调要把荣耀上帝作为最终极的人生目标,甚至提及到要常常放弃个人和自私的意念,摒除一切对财富、权力及人情的欲望及荣誉。此成为改革宗信仰后来所强调的「五个唯独」之一,即「唯独上帝的荣耀(另外四个是唯独圣经、唯独基督、唯独恩典、唯独信心)」。
就工作而言,加尔文认为人已经因为犯罪堕落而失去所有,只有在基督里才能找回人本身的价值,所以应该效法基督,以荣耀上帝作为工作的终极目标,无时无刻地为荣耀上帝而工作。
5、所有工作之价值皆相等(The Equal Value of All Kinds of Work):加尔文认为:为了上帝,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己的职业中认真劳作,坚持不懈,有条不紊地工作,而所有工作在上帝面前的价值都是相等的。
就像耶稣所举的天国的比方,主人同等地奖励了五千两银子和两千两银子的仆人,因他们的贡献虽不同,却同等地尽心尽力,因此在主人看来,都是「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参见《马太福音》25章14到30节)
显然,马丁·路德、加尔文所奠定的工作伦理乃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系统、全面、严谨的工作伦理,有利于我们纠正对西方市场经济的许多错误的观念和认识,也有利于我们参考借鉴进而形成中国自己更全面的工作伦理。
在《资本论》中,资本家曾被漫画化地描述为「纵欲」的代表,资本家的财富积累则是因为剥削,我们曾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至今未完全改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普及,中国人已经知道,企业家并不是一个头衔,其本质上是创新的代表(熊彼特)。
而现在通过我前面所介绍的新教伦理的信息,我们还应该知道:优秀企业家本质上必然是「禁欲」的人群:为了发展他们需要节制消费转而积累资本进行投资,为了创新他们需要节制欲望转而集中精力于事业发展,为了社会影响他们必须管住自己的言行转而「克己复礼」。
如果企业家们不这么做,他们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最终也许还能勉强做一个「富人」,却不能继续称其为「企业家」。所以,是禁欲而不是纵欲才能成就企业家,而为了克制自己与生俱来的生物欲望、自私自利,企业家们必须修心,必须从终极关怀和终极价值中去找到创新的不竭动力。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马克斯·韦伯发现:信仰新教的教徒,无论这些新教教派的教义彼此之间有何不同,在强调人世禁欲这一点上,它们彼此之间是共同的。
比如说,基督徒信仰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以及获得上帝的恩宠,而新教「尽管在不同的教义中获得恩宠的方式不同,但它决不能凭魔术般的圣事来取得,也不能靠相信忏悔来达到,更不能通过个人的善行来获取这一点却是共同的。
只有在证明具有自然人生活方式明显相异的特殊行为方式之后,才有可能取得这种恩宠,由此产生出对于个人的推动力,激励个人有条有理地监督自己行为,以使自己获得恩宠,并因此而把禁欲主义注入其行为之中。」
一句话,企业是最好的修道院、工作是最好的修练,而为荣耀上帝、有益他人而工作是最强大的工作伦理。一切的竞争最终是文化与精神的竞争,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基督教所奠定的西方市场+工业文明最终必然胜出!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工作伦理的社会实践理论代表人物和著作是亚当·斯密和他的《道德情操论》、《国富论》以及马克斯·韦伯和他的代表作《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在实践中则诞生出了从维多利亚时代一直到现代美国的硅谷企业家在内的一大批创造和积累了巨大财富、同时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上帝的好管家(包括现在仍然屹立的吉百利、雀巢等),还创造出德国、瑞士、荷兰、英国、美国等文明国家的经典范例。
02
为工作立定界限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工作伦理非常系统、深刻、全面。然而,实践永远更复杂、更具挑战性。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践中,出现了资本家压榨工人的现象,出现了劳动成为马克思所讲的「异化」的结果。这是绝对不荣耀上帝的!
对于当年英国工人阶级的惨况,马克思、恩格斯开出的药方是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条革命的线路。相比之下,同时代英国的威伯福斯和约翰·卫斯理所开创了另一条改良的路线。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深信,一切的危机本质上都是信仰危机、属灵危机。
因此,威伯福斯积极在上层唤起良知,推动英国废除奴隶制度、改良监狱条件等等从而消除、缓和尖锐的阶级对立;约翰·卫斯理则从底层推动改变,他热情拥抱受伤害的英国工人阶级和冷漠的知识分子,呼召英国人民来信仰基督,进而建立圣洁、敬虔的生活。
在五十年内旅行布道超过25万英里,足迹遍及英德荷等欧洲邻近国家,讲道多达四万多篇,带来了全英国的复兴。
由于威伯福斯和约翰·卫斯理的努力,英国得以避免法国血流成河的暴力革命,和平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历史教科书称之为「和平转入资本主义」)。今日,循道会的信徒在全球超过四千万,依然影响巨大;而纪念威伯福斯的电影《奇异恩典》在他死后200年在全球播放。
在威伯福斯和约翰·卫斯理的身后,社会改良主义+福利主义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摆脱危机、远离暴力革命、继续发展的主流方向。工人阶级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则不断改善,社会矛盾得以缓和、工作张力得以缓解。这可以说是为工作立界线的全球新一波运动。
今天的世界,仍有许多巨大的挑战。在基督教世界,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宗神学和工作伦理的基础上,如何回应现实的挑战,更好地活出基督、荣耀上帝,也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方向。
比如,针对工作中经常出现的疲累、痛苦、张力,美国著名咨询顾问及临床医理学家亨利·克劳德(Dr. Henry Cloud)写了《为工作立界线》(Reclaim Your Personal Life While Achieving Greater Professional Success,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以帮助基督徒确立成就工作与美好人生的双赢策略。
亨利·克劳德深信:「上帝设计了你,不是要你事情多到招架不住,而无法在工作和居家生活中获得满足;不是要让它用掉你生活中醒着的每一刻和全部的精力,投资了一切却没得到应得的报酬。」我建议朋友们可以读读这本书。
针对人类过度工作,过度强调自己是上帝「管家」的身份从而以统治者姿态对待地球,对自然和生态造成的破坏现象,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1926- ,德,参见其1985年的《创造中的上帝:生态的创造论》)提出了系统创造神学,或可作为经典改革宗工作神学的有益补充。
一般认为,上帝创造的高峰是第六天创造了人。但莫特曼认为,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说法」,上帝不但创造了物和人,更创造了关系,上帝创造的高峰其实是在第七天创造了上帝与宇宙、万物以及人类相爱的团契关系(即安息)。
上帝并不是一个通过权力和统治来达到目的的高高在上的冷漠的上帝,而是通过忍耐和爱的关系来实现其旨意和计划的上帝。人类作为上帝的儿子和管家,也应该效法上帝,注重与宇宙、万物的团契关系,人类的创新等工作活动需要建立在与万物团契、和谐的关系基础上,而不应该去破坏自然与生态。
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莫特曼提出了他的著名结论:「上帝在祂的创造物中定居,把创造物变成祂的家。」「上帝在被造物中」是莫特曼的生态学创造论的核心主张。既然上帝不仅是人的上帝,也是宇宙万物的上帝,并且上帝在被造的万物中,人就需要善待自然、生态和万物。这才称得上「又良善又忠心的管家」。
创造神学力图去除人类的骄傲,重新思考自然与人及神的关系。在新的神学理念当中,天堂与地、此世与他世、人与自然都在一个开放的群体中被理解,一同冀盼著基督的再来和上帝的国。
当我学习《塔木德》智慧、基督教神学,同时考察西方文明发展以及中国当今发展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上帝是无限的,而人类对上帝的认识总是有限的,所以人类不能自满,在人类的工作伦理上,无论是犹太文明、基督文明还是中华文明,也都没有达到穷尽和完善。
因此,无论东方和西方,无论精英还是百姓,都永远需要谦卑地来到上帝的面前,以寻求新的启示和智慧。
记得在上学时学习历史的时候,同学之间总喜欢争论历史究竟是英雄还是人民创造的,而我现在有了一个新的答案就是:历史既非英雄也非人民所创造,而是上帝的故事(history),同时也是人类进入上帝的「天命」后而被改变的结果!
|约翰福音5:17|
耶稣就对他们说:
“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
105344阅读
103605阅读
101821阅读
101691阅读
101597阅读
101554阅读
101519阅读
101306阅读
101064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