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经济学的悲哀:简单的道理被偏见所遮盖

作者|邓新华

导 语


基于错误的观念而采取的行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设定目的。 经济学研究真实人的真实行动,这个行动最终只能通过人们所面临的真实环境来观察。



 正文 TEXT 


这几天,在同学群里谈:非常时期,经济规律是否还起作用?当然大部分同学说非常时期不要再讲那些,这也不怪同学,反经济学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

不多说理论了,就说一些历史吧。

▌非常时期,更要讲经济规律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两浙路连遭旱灾、蝗灾,继而暴发瘟疫,粮价涨上天。名臣赵抃临危受命,赴越州救灾。

赵抃决定,越州境内对粮食不限价。这样做,压力当然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赵抃顶住了压力。
 
很快,商人们把大量外地粮食运到越州,越州粮食在经历高涨之后,价格下跌。


在赵抃之前或同时代,大多数官员救灾基本都是按直觉行事的。粮商敢涨价?罚你没商量。

但也有例外,和赵抃齐名的北宋另一名臣包拯,亦采相近的做法,据《救荒活民书》记载:包拯任知州执掌庐州政务时,也不限制米价,于是商人来得越来越多,不久米价就变得便宜了。(原文:包拯知庐州,亦不限米价,而贾至益多,不日米贱。)

赵抃也组织募粮募钱救灾。民间捐助和价格规律相结合,是最佳策略。高粮价吸引供给,民间捐助帮助买不起粮食的穷人。如果限价来帮助穷人,那只会阻碍供给。
 
赵抃大概是最先用实例证明,非常时期更要讲经济规律的官员。

话剧《大宋御史·赵抃》
 
凡物之价,闻贱即贵,闻贵即贱

有宋一朝,包拯、赵抃之后,这种不抑价的事例还有很多。

如《巽斋文集》记述,南宋晚年,欧阳守道和吉州官员商议救荒之策时说:

民间经常讲,任何东西的价钱,如果过于便宜或过于昂贵,就有自我矫正的倾向,直至恢复到适当的价格。比如人们一旦听说米贵的传言,那些有米的怎么会不愿借此机会争相前去售卖呢?

如果运输的船只自由地通航来往,趋利的人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米价就自然变得便宜了。(原文:市井常言,凡物之价,闻贱即贵,闻贵即贱。人闻米贵之声,如此彼有米者岂不愿乘此而争趋之。若舡只流通,趋者凑集,则即贱矣。)

爰是之故,欧阳守道等宋朝官员认为,面对灾荒米价腾贵的现象,若强制压低米价,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有如提油救火,造成意图之外的反效果。

宋朝这些官员对不抑价的举动还加以榜示,获得民间积极正面的回应:在外地商人争先恐后地运来粮食,当地的富人也抛售存粮,落袋为安,使得粮价下跌。


董煟:救灾不限价的理论缔造者

董煟是个非常重要的名字。董煟,南宋治荒名吏,字季兴,号南隐,今海口镇海口村人。生年不详,逝世于1217年。

他写了一本《救荒活民书》,5万多字。在这本书里,董煟明确从理论上提出,非常时期更加要让价格起作用,救灾不可限价。

在我的认识范围内,这是第一个明确从理论高度上提出救灾不要限价的古人。
 
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这样高度评价大灾不抑价的政策(原文略)

如果官府抑制当地米价,则其他地方的米就不会过来,如果其他地方米价上涨变贵,这里独独便宜,又有谁会贩卖过来呢?商贩不来,州境之内就会缺粮。有钱而囤积了粮食的人就更加不敢拿出粮食了。

饥民则拿着钱整天凄凄惶惶无处买米,其中不想饿死的,就会想着作乱了。在这种情况下,人心最容易被煽动蛊惑,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祸患了!……

只要不抑制价格,不仅贩米的车船会聚集过来,连当地储粮大户也会害怕错过挣钱时机而争相开仓卖粮,这样米价自然就会降低了。

还说:……官府不抑制价格,有利润可以赚取,人们自然乐意前去售卖,有钱有资源的人家,也害怕误了时机,就争先开仓,于是大量的米不用事先约定好,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市面上了。(原文:…官不抑价,利之所在,自然乐趋,富室亦恐后时,争先发廪,则米不期而自出矣。)

从董煟之后,救灾不可限价被更多的古人认识到。


▌中国古代的经济学智慧

到了明末,小说家


初在《二刻拍案惊奇》中说道:

且说嘉靖四十三年,吴中大水,田禾淹尽,寸草不生。米价踊贵,各处禁粜闭籴,官府严示平价,越发米不入境了。原来大凡年荒米贵,官府只合静听民情,不去生事。

少不得有一伙有本钱趋利的商人,贪那贵价,从外方贱处贩将米运来;有一伙有家当囤米的财主,贪那贵价,从家里廒中发出米去。米既渐渐辐辏,价自渐渐平减,这个道理也是极容易明白的。

凌濛初在小说中普及经济规律的常识,非常可贵。
 
在他看来,‘这个道理也是极容易明白的’,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懂呢?
 
顺便说一句,凌濛初是我的偶像之一,不是因为经济学,而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帝下令把董煟的《救荒活民书》普及到每一个官员。
 
中国古人,并不是完全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无能。其实细看史料,一直有少数人认识到了不少经济规律。当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市场经济理论。

估计他们也会像今天的我们这些市场派一样倍感孤独寂寞吧。

凌濛初画像

▌错误的观念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

从赵抃、董煟,到凌濛初,从1075年到今天,快1000年了,绝大部分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1000年前。

即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是如此。他们受情绪左右,不愿思考。反正看你涨价就是不爽。

他们还能找出1万个理由反驳你。
 
“你脱离现实了!”
 
“经济学讲的道理只在正常情况下起作用,非常时期,情况不一样。”

他们总以为,他们看到的现实,市场派没有看到。其实在赵抃之前,人们也是像他们这样想的。


经济学的悲哀在于,它有时讲的是很简单的道理,很容易就能想明白,但人们的情绪和根深蒂固的偏见阻碍了他们的深入思考。

经济学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经济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帮助我们规划自己的生活。然而,世界上却有很多有毒的经济学思想到处流行,这些思想严重违背常识,却具有巨大的迷惑性。

张是之老师在《经济学入门50讲》这本书中写道:“基于错误的观念而采取的行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设定目的。 经济学研究真实人的真实行动,这个行动最终只能通过人们所面临的真实环境来观察。”



|哥林多后书8:14-15|

就是要你们的富余,

现在可以补他们的不足,

使他们的富余,

将来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

这就均平了。

如经上所记:

“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




·END·

整理人:恩典ing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28)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