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24阅读
文章来源|先知书店
导 语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既追求大的生命境界,使自己的日常生活为理想之光所照耀,又可以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而避免了空谈与无所事事。而在内心世界里,可以在总体的焦虑中获得每一个生命瞬间的踏实感。
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先生在研究中国百年历史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现象,几乎每一代人都不满意下一代,而且不满意的理由都差不多。
钱理群先生出生于1939年,属于“30后”那一代。按他的话说与“六代青年”都曾有过生命的交集。从动荡岁月的“40后”、“50后”,改革岁月的“60后”、“70后”,到今天的“80后”、“90后”,
钱老关心“青年”,甚至将“青年”融入学问,因为在这样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的老者看来,他与这几代人共同的成长之路与人生经验,对今天的仍怀抱着理想的“青年”,也还是有意义的。
青春不是指生命的一段时间,而是指一种不被现实所折服的精神状态。
即使每一代“青年”都被上一代人所不满,但最后终究还是接了上一代的班。
1.理想
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缺乏意义,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造成灾难。
哈耶克曾说:“人类最大的悲剧,就是在竭尽全力,用崇高的理想缔造未来时,却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
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缺乏意义,而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会造成灾难。对于个人而言,在目前的现实下,个人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很小,但并不是毫无作为的。
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尖锐的形式突然呈现在面前,如果想同时兼顾二者,就需要给自己设置大大小小的目标。
总体而言,这些目标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现实的理想,就是现实条件已经具备,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另一个层面的理想是“未来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现实条件还不具备,需要长期的等待和努力准备才能实现。
如果一个人只有未来的理想,没有现实目标,那就是空想,很难坚持下来;而一个人只有现实目标,没有理想目标,人就很可能会满足于现状,等机会来的时候,想抓也抓不住。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五四运动一直纠缠至今
2.启蒙
极端的启蒙,会蜕化成一种专制。
启蒙当然要具有吸引力、震撼力,但如若发展到极端,就变成征服力,变成了一种专制。
启蒙往往分为两种,一种启蒙是启蒙者化身为真理的掌握者,把自以为的“真理”强制灌输,从而征服、控制被启蒙者,所谓“服从真理”其实就是服从启蒙者的意志,这样的启蒙必然变成专制。
另一种启蒙,是启蒙者和被启蒙者彼此处于平等的地位,大家都是真理的探讨者,启蒙的目的是建立自我与对象的双重主体的独立性,它是一个双向的激发,良性的互动,从而达到相互的生命成长。
这样的启蒙是对人性扬善抑恶的过程,也是我所追求的启蒙境界。
然而,“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却成了大多数启蒙者的基本宿命。
3.读书
只读一种意见的书,很容易被俘虏,拘于成见,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信仰,不能产生于个人的苦思冥想中,而必须建立在深厚的知识学养和人类文明的精神继承的基础上。读书是最好的途径,然而读书要有方法,既要有所选择,又不能设限太多:
? 读书如择友,因此,读书要读经典,只有这样才可以和真正的思想、文化、科学、文学的大师对话。
读书要广泛,古今中西都要读,万不可把读书的范围集中在自己的专业或一两个经典作家、经典著作上,否则会限制视野,缺乏必要的比较、选择。只读一种意见的书,很容易被俘虏,拘于成见,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一些经典需要精读,要逐字逐句的尽可能读懂。很多书泛读即可,即使知其大意,不求甚解,说不定反而得其神韵,不必过于拘泥,有的书初读不懂,只能囫囵吞枣,读多了,自然融会贯通。
思考重于读书。鲁迅提醒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自己的脑子被别人的“马”践踏个遍,就没有自己了。因此,思考不仅是先于读书,而且是重于读书。
4.物质与精神
安贫乐道是最骗人的东西,千万不要上当。
人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物质生活,一种是精神生活。对此,中国人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钟摆现象”,老是偏向一方,一强调物质就没有精神,一强调精神就没有物质。
我们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安贫乐道”,这是最骗人的东西,千万不要上当,要你安贫乐道的人自己在那里挥霍,我们不能安贫,要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基本的物质利益。
金钱并非万能,物质不能穷尽人性之根本。过分追求物质,人会失去自由,被物欲所遮蔽,从而失去人的本性。
在我看来,两者都要有,只是需要一个平衡。具体到个人,总是有所偏至:偏于物质,或偏于精神,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现在年青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贪得无厌,什么都想得全,恨不得什么都是第一流的,稍有一点不满就牢骚满腹。你做出选择,有所得就有所失,有所失反过来才又会有所得。
5.大学的操守
当社会喧嚣时,大学应该沉静;当腐败盛行时,大学应该清洁;当社会浮躁时,大学应该有定力。
一流大学至少有两个特征:
一是保守。它应该传递和坚守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学术精神传统,成为民族的精神堡垒。要与时尚和世风流俗保持距离,不能那么“时髦”“摩登”;
二是创新。它应该具有批判和创造的精神,要和现状保持距离,能够成为新思想、新文化、新学术的发源地。
要保持这两个特征,大学就应该具有一些精神:当社会喧嚣时,大学应该沉静;当腐败盛行时,大学应该清洁;当社会浮躁时,大学应该有定力。
6.大学生活
真本领不是靠一时一地混一混,而是把自己的基础打扎实。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独立、最自由的时间。任务是准备为社会服务,但又不要求直接为社会服务。享受公民权利,却不需要承担过多的公民义务,有权利而少义务,这是何等快乐的事情。
然而,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却陷入两个误区:
一是突然失去了目标与方向。很多大学生,刚入学时很兴奋,但很快就开始困惑,失去了目标。考研、出国固然是目标,但这不是一个长期目标。如何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这其实是一个信仰问题。
二是抵挡不住各种诱惑。在未来,如果没有背景,又有道德底线,想混的好只能靠真本领。而在大学期间抵挡不住赚钱的诱惑、功利的诱惑,忙于赚钱、忙着搞关系、做各种社会工作,这其实是在图一时之利,而放弃了长远的追求,以后会吃大亏的。
真本领不是靠一时一地混一混,而是把自己的基础打扎实。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但也是极其简单,甚至有些单调的,更重要的是要沉潜读书,进入书籍的世界,享受丰富的文明人生,同时追求人生最美好的三样东西:知识、友谊和爱情。
民国大学生活
7.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社会的进步是靠精英来推动的,但精致、利己的精英只会损害社会。
总体来讲,社会的进步是靠精英来推动的。在我看来,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大学是培养精英的土地,然而,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是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他们把为他人做事当做投资。
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可怕的是,这样的“人才”正好是我们的社会最欢迎的。
这种人的要害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他们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对国家、民族的损害,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8.最合理的生存状态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
一个人最合理的生存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应该“认识脚下的土地,想大问题,做小事情”。
大问题要解决的是我们做事情的动力问题、方向问题。大问题是小问题的支撑,如果不思考大问题,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琐碎的小事情,做着做着,就会觉得没有意思了。
但我们又不能只思考大问题,必须落实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具体的小事情上,否则,就会成为空谈。
因此,青年人一定要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要广泛地读书,思考社会、人生的大问题,不要做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者,要做思想者,要抬头望路。但另一方面,路又在脚下,大问题必须落实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具体的小事情上。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既追求大的生命境界,使自己的日常生活为理想之光所照耀,又可以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而避免了空谈与无所事事。而在内心世界里,可以在总体的焦虑中获得每一个生命瞬间的踏实感。
曾有记者这样问钱老:“鲁迅先生曾说‘青年不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对于占青年大部分的那些睡着的、玩着的,您怎么看?”
对此,钱老认为,他并不鞭笞那种睡着、玩着的青年,只要守着诚实劳动的底线,他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但无论是40、50、60后的“老青年”,还是70、80、90后的“新青年”,愿意和钱老聊天,听他说话的,一定是醒着的青年。因为他们是不满意自己的现状,或者不满足于自己受教育所听到的那些东西,不知道路该怎么走,想另外找个出路。
而钱老的研究,提炼出全新的思想与精神命题。事实上也正是为这些“醒着的青年”,提供一些可以回答未来中国基本命题的思考与探索。
|路加福音16:10|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
在大事上也忠心;
在最小的事上不义,
在大事上也不义。
整理人:恩典ing
105324阅读
103593阅读
101814阅读
101680阅读
101586阅读
101543阅读
101510阅读
101297阅读
101055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