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凡动刀的必死于刀下


法国大革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段历史。这两天看了一部1983年上映的老电影《丹东》,更加深了我对这场暴力革命的认识。


丹东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领袖,雅各宾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早期从事法律工作,大革命开始后,即参加雅各宾俱乐部,后来又组织科德利埃俱乐部,这两个俱乐部都是领导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团体。


丹东堪称将保王党和贵族斩尽杀绝的刽子手之一。他是雅各宾派最高领导人罗伯斯庇尔的重要战友,是国民公会中的激进代表,发表演说主张处死国王。


更重要的是,丹东建立了革命法庭,掌管着遍布法国的断头台。在大革命中,各地的断头台很少有空闲的时候,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人被视为法国的敌人遭处死,不少断头台的刀口用到卷刃。


狄更斯的《双城记》中这样描写断头台处死人的情景:“坐在断头台前的妇女一边打毛线一边数砍下来的头颅‘二十二、二十三......’”


丹东在演讲中说:“我被人称作‘饮血者’又有何妨?好吧,让我们痛饮人类仇敌的鲜血吧,如果需要的话。但是,让我们斗争,让我们获得自由。”

       

                       电影中的丹东


当屠杀行为泛滥成灾不可收拾的时候,丹东的思想发生转变,开始主张宽容对待持不同政见者。从早期的“让我们痛饮仇敌的鲜血”改变为“要爱惜人类的血”。


因他的思想与激进派产生了分歧,罗伯斯庇尔上门找他谈话,劝他回到自己的阵营里,遭到丹东的拒绝。为此,罗伯斯庇尔产生杀机,动用手中的权力,逮捕了丹东和他的支持者。


电影把丹东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他本来有翻盘的机会,他的拥护者带来士兵,要攻打罗伯斯庇尔控制的国民公会,但被他制止。丹东说革命流的血太多了,他不想再动用暴力流血。手下的人劝他逃走,他反问道:“走?把自己的祖国带在脚底下带着走吗?”


丹东在他自己建立的革命法庭上,遭到昔日战友的审判。他在法庭上慷慨激昂,呼吁停止屠杀和暴力,并要求指认自己有罪的证人出庭作证。但罗伯斯庇尔却指示法官,没必要让证人出庭,如果丹东及同党再为自己辩护的话,就以干扰审判为由将他们强行带离。


1794年4月5日,丹东和他的几个支持者被押上断头台。

        

                       嗜血的断头台


在影片中,有人指责罗伯斯庇尔的做法违背了正义,罗伯斯庇尔说:“人间找不到真正的正义,真正的正义只有在上帝那里可以找到。”


可是在罗伯斯庇尔眼里,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与人间事物已完全隔开,上帝束手不管人间的事,听任人类为所欲为。


罗伯斯庇尔认为为了追求正义,可以不择任何手段,而这也曾经是丹东的思想。


谁能想到,罗伯斯庇尔曾是一个死刑反对者。他曾经说:“一见到如此多的淌着无辜者鲜血的断头台,我就听见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在内心呼喊:永远摈弃那种仅仅根据假设就判罪的致人于死地的倾向!”


然而,在1789年巴黎群众攻陷巴士底狱,包括监狱长在内的许多无辜者被处死后,罗伯斯庇尔却说:“虽然流了少量的血,但是毕竟公众获得了自由。”在这种思想驱动下,法国大革命暴力成灾,血流成河。


“凡动刀的,必死于刀下。”(太26:52)在丹东被处死四个月之后,罗伯斯庇尔自己也被送上了断头台。按照之前他自己颁布的法律,作为反革命罪犯,他无权为自己辩护。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根源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有完全不同的基础,所以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宗教改革强调圣经是唯一的最高权威,无论君主或平民,都有依照自己的良心敬拜上帝的自由。宗教改革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自由,但又不会引起混乱。英国的光荣革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天主教主导的法国坚决排斥宗教改革,反而导致启蒙运动的兴起并产生暴力革命。启蒙运动倡导人本主义,认为依靠人自己的理性,就成产生完美的社会制度。然而在现实面前,人的理性和邪恶混为一谈,铲除异己和血腥屠杀不可遏制。


法国大革命打开暴力革命的先河,给整个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前苏联到越南乃至红色高棉,很多革命领袖都到巴黎学习过革命经验,这样的经验也无一例外地给自己的国家造成血腥之灾。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336)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