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51阅读
一个冬天的上午,我站在街头的站牌前等公交车。马路对边是一所中学,学校门口长着几棵高高的白杨。白杨的枝丫指向苍穹,苍穹深处飘着几朵白云。
看到辽远的云空,我的心里忽然涌出一阵喜悦的震颤,像电流一样流遍全身。我想,当闭上眼睛那一天,我的身体会埋在土地深处,而我的灵魂要在天空翱翔,飞到比白云更高的地方。在肉眼难以企及的地方,徜徉于那个更为深邃的世界。
基督徒生活于两个世界。一个是地上的世界,他的肉身生活其中;一个是天上的世界,那是他的灵魂渴慕和盼望的地方。
以色列先祖雅各在伯特利的旷野,梦见一个梯子联结大地与天空,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去下来。其实他不是梦见,而是真实地看见。这个看见不仅引领着以色列民族几千年的道路,也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未来。
当司提反殉道之际,定睛望天,看见天开了,耶稣站在天父的右边。他相信主会接受他的灵魂,脸上充满了来自天国的荣耀。
美国著名自然主义作家、《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对基督徒两个世界的价值观念提出质疑,他以嘲讽的口吻说:“一个人一次只能应付一个世界。”
梭罗否认天国,提倡只专注于地上的生活。按照他的说法,只是地上的重担就已经够人忍受了,怎能再添加天上的重担?
他的目光热衷于观察地上的事物,他的笔尽情描绘着瓦尔登湖、缅因森林、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梭罗笔下的景物虽然细致入微,却没有映出来自永恒的光。他的文字虽然赢得很多人喜爱,却让人看不到安慰和盼望。
梭罗否认耶稣基督的救赎,不相信祂所说的:“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享安息。”(太11:28)他不知道天上的国度不是加添人们重担,而是解除人们的重担。为此,天父差遣祂的独生子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背负世人的罪孽,让人得享平安和自由。
一个只想应付一个世界的人,反倒背负重担,步履蹒跚,在短暂的人生中充满劳苦。一个生活于两个世界的人,能够卸下重担,轻装前行,在永远的盼望中活出喜乐。
英国清教徒作家理查德.巴克斯特写过一本《圣徒永恒的安息》。当巴克斯特病重时刻,徘徊于生与死的边缘,思考地上和天上两个世界的关系,写下这本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在巴克斯特眼中---
有一种荣耀的安息――永远地享受上帝完全的同在,正等着那些在基督里的人。这安息,有圣经为证,众天使也加以宣告,而圣徒更是带着渴望翘首以盼。对这安息的盼望可以安慰那些正经历痛苦的人,并且使他们在忍耐中得到力量。因为他们明白这地上的时日是暂时的,但那天上的产业却是永恒的。上帝对此已有应许,而祂的话语永不落空。(《圣徒永恒的安息》)
安息是上帝赐给圣徒的礼物,因着耶稣基督,圣徒不仅可以进入天上的安息,而且在地上可以预享安息的滋味。
在自己的著作中,侯士庭介绍了巴克斯特的《圣徒永恒的安息》,他希望读者能够与巴克斯特一同默想天上的事:
每天花半小时来操练“思念天上的事”,有助于提升“向善”的原则:追求更好的,以求取那最好的---天堂本身。追寻天堂,是灵性朝圣之旅的属灵动力中心,因为我们所追求的,是比这个世界所能给我们的更好的东西......(《喜乐流放者》)
我们不是像梭罗所说的,一个人一次只应付一个世界,而是因为另一个更高世界的召唤,在这个沉重的世界中行动而不是沉沦,向着更美的看见勇敢迈进。
我喜欢仰望辽阔的夜空,点点星光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灯火。那里有耳朵听不到的音乐在宇宙传播,有肉眼看不到的微笑在星群传递。
星空的背后不是死寂寒冷的真空,而是充满明亮光辉的天国。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却为另一个世界而活,这样的看见,会让生命产生怎样的奇迹?
105351阅读
103613阅读
101829阅读
101697阅读
101602阅读
101560阅读
101525阅读
101310阅读
101068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