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心灵驿站︱「愛」字怎么能把心去掉呢?



欢迎收听心灵驿站,我是利未。在今天的节目中,让我们一起来听慕真姊妹给我们讲关于「愛」的故事。

文:慕真 
主播 & 后期:利未 / 排版:abigail
末尾诗歌:《亲眼见你》
 

姥姥是她那个年代的才女,她同时代的女性缠足,学女红,而姥姥从小聪慧过人,学习琴棋书画,长大成为了镇中学的“教书先生”。记得小时候曾听姥姥边看书边自言自语的说:“这个愛字怎么能把心去掉呢?愛没有心了还能叫做愛吗?"

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还是很相爱的。那时,爸爸经常出差,每次回来会给我和妈妈买漂亮的衣服鞋子,还有好看的发饰。

爸爸给我买的童话书,我至今还珍藏着,还有电子琴,小伙伴们都没有,然而每次买了东西回来,妈妈似乎都会数落一番,不是嫌东西贵,就是说买些没用的。渐渐地,爸爸也不买什么回来了……


我记忆中,他们第一次争吵是在一天傍晚爸爸下班回来,不知为什么事跟妈妈发生口角,妈妈与他争辩了两句,然后爬到平房顶上去了。那时我刚学会爬梯子,于是拿了条手帕也跟妈妈爬上去了。

妈妈在平房顶上悄悄的抹眼泪,我过去安慰她说:“妈妈别哭了……”然后拿小手帕给她擦眼泪,妈妈很感动。从那以后他们的争吵似乎越来越多,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吵架,后来好像感觉爸爸总在欺负妈妈,于是就勇敢地护着妈妈。

当我渐渐懂事了,我不得不说他们每天都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

爸爸下班回来肯定又累又饿,他希望妈妈已经准备好了热气腾腾的晚餐在等他,而我们见他回来也跑过去围在他的身边。而妈妈永远都在厨房里忙着,爸爸回来等很久也没有做好晚饭。

后来爸爸回家见妈妈又在厨房里,就开始生气,就开始发怒。我和弟弟常成为他的出气筒。

所以,他还没到家,我们就开始提心吊胆,更不可能围在他身边亲切的喊爸爸。如果妈妈给爸爸准备了可口的晚餐,那么晚饭端上桌后爸爸可能会消气。可是妈妈总按她自己的口味做饭,清淡寡味,这样在吃饭时爸爸就生气。

妈妈偶尔也会做咸,但那是使气往菜里加了过量的盐。我至今也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不早一点做饭,为什么不学着做爸爸喜欢吃的菜,而是在所有的亲人面前抱怨爸爸难伺候,仿佛她是世界上最苦命的女人。

她的这种行为无法改善她和爸爸的关系,随着时间过去,反而关系越来越恶化。



有一次,父亲带一位朋友回家,那位叔叔很敬佩父亲。没想到妈妈却说爸爸在家里脾气不好,又当着外人说长道短,搞得爸爸很难堪。我当时并不知道父亲需要尊重,其实我爸爸也是一位值得尊重的人。

这样的事情多了,父亲便不再信任母亲,经济方面也仅给她一点生活费。母亲越发抱怨 不顺服。我常感觉妈妈像一只竖起了满身刺的刺猬,她总是容易把人刺伤。后来我才懂得,这可能跟她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


姥姥的第一任丈夫并不是我亲姥爷,他是我姨妈的父亲,而当年他们结婚不久,男人就被征去当兵了,不久噩耗从战场上传来,姨妈就成了遗腹子。姥姥独自带着女儿艰难的生活,很多人给他提亲,但姥姥一听说对方是离婚的,心就凉了,直到她遇见姥爷。

姥爷是当地德高望重人家的儿子,他的前妻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后来患病去世了。

姥姥第一次去姥爷家,他七岁的小儿子就跑过来扑在姥姥的怀里,再也不愿离开。仿佛是上天注定的姻缘,姥姥和姥爷成亲了,不久生了妈妈和舅舅。姥姥和姥爷的感情很好,他们同心抚养着六个孩子。



然而命运多/殃,这时文/化/大/革/命来了,姥爷经常被红/卫/兵/抓/去批/斗。开始姥爷默默地忍受,可是姥姥身体不好,姥爷经常半夜回来还要为姥姥煎药。长期这样身体的折磨,心灵的摧残,莫须有的罪名终于让姥爷垮掉了,卧病在床,不久就撒手人寰。

那年妈妈四岁,舅舅还不满一岁。妈妈和舅舅从此开始了他们苦难的生活。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吃的东西,尤其姥爷不在了,姥姥虽然身体也不好,却一下子要带大大小小六个孩子,而且他们是两个父亲生的,那样的困难可想而知。

小孩子本来就不懂事,又缺衣少穿忍饥挨饿的,妈妈和舅舅总受他的哥哥姐姐们欺负,只有和我妈妈一母所生的姨妈,她会保护他们。

可怜的妈妈在家受大哥大姐的欺负,上街还受外人的欺负,街上的小孩子不仅会嘲笑他是没爹的孩子,有时还拿石头打她。妈妈和舅舅就是在这样的光景中度过了他们的童年。

因此,我常常想,如果爸爸在了解了妈妈这样的经历后,能够用全然接纳的爱去爱她,保护她,那妈妈大概也不会总竖起她满身的刺扎人,然而爸爸似乎至今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父亲小时候虽然不缺失父母,但却也是外人欺负的对象,因为曾祖父是当地知名的富商,他在大连做绸缎生意,爷爷是独子,万贯家产自然都是留给了他。遗憾的是,这是个徒有虚名的万贯家产


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了大连,烧杀抢掠。曾祖父富甲一方,自然是他们抢夺的对象。当那天,一位店里的伙计来报恶信,曾祖父见国破家亡便性急,暴病而死。尽管如此,因曾祖母和祖母勤俭持家,在村里他们还算殷实。

文/化/大/革/命期间,村里的人忘恩负义,忘记曾祖父出钱给村里修桥铺路,接济大家的恩情,批斗我家是地主。

当年爷爷在青岛工作,奶奶经常领着他们的小儿子(我五叔)来青岛避风头,他们的长子(我大伯)在济南当兵,家里只留下二伯、三伯还有我父亲和两个姑姑,他们几个年幼的孩子就成了村里人欺负的对象,童年也是痛苦的回忆。

爸妈这样的童年经历,我想他们的结合应该惺惺相惜吧,然而两个幼年缺乏关爱的孩子却不懂得如何去爱。

爱,是一门功课,是需要去学习的。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那里所教导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这段教导在我十几岁时就以年历的形式挂在我家墙上,我曾反复诵读也不明白其中的含义。“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妈妈自认为她做的很好,因为她总在忍耐,但当我嫁人以后才明白:妈妈的忍耐是消极的,没有恩慈。她表面顺服父亲,其实内心固执己见。

我结婚后有一段时间是跟公婆住在一起的,我发现公公回到家除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几乎什么都不做。婆婆忙完了跟他一块儿看会儿电视,从来不跟他抢频道,也不评论什么。只是听公公兴高采烈的给她讲剧情。



在我家爸爸回来会帮妈妈做一些家务,尽管他会边做边气呼呼地嫌妈妈没收拾好家;他们一起看电视时,妈妈总嫌爸爸选的台不好看,要看她喜欢的节目,爸爸也不让她,两个人就都气鼓鼓的。

在婆家,我发现婆婆的话很少,只默默的做事,即使说话也不带抱怨的口气;妈妈几乎从睁开眼睛,话就不离口,而她嘴里发出的似乎不是抱怨,就是批评指责或者是叹息。其实,我发现公公和父亲简直没法比,父亲是我们那里知名的企业家,年轻时开过砖厂,化工厂,石材厂

九四年就与韩国人做石材生意,很多濒临破产的企业,只要他接手就起死回生,扭亏为盈。而公公除了在家里种地,农闲时就陪婆婆赶集卖布。


按理说父亲本该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肯定,而母亲给他的是天天的抱怨和批评。我真不明白父亲如何能一直忍受母亲。

公公呢?虽然没有什么本事,却因着婆婆的尊重、关爱,有一个美满的家,日子过得很平静,不像我家整天鸡飞狗跳人心不安。

当我有了这个发现,就希望自己也能经营一个美满幸福的家。但很快我就发现,丈夫并非是如意郎君。他遗传了他父亲的懒惰和不作为,下班回家吃饱了,就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做,偶尔帮你做点事情,也会气得你发疯。

洗衣服时,他会把所有的里衣、外衣、深色、浅色都放到洗衣机里,给你把白衬衫洗成黄色,黑衣服洗成灰色;让他洗碗,他会把所有的都磕掉一个小口,而且洗完的碗永远放在台面上,没有放回厨子里,水槽里的食物残渣没有清理,垃圾没有倒掉,地上的水渍污渍也没有擦干净。

当他听到我愤怒的问:“这就干完了?”还一脸无辜的说:“对呀,你不是叫我洗碗吗?”我很崩溃!更令人费解的是:你告诉他该怎么做,他下次还是按自己的理解做。好吧!如果家务活需要女人来承担,那么你在外面挣钱养家,让家不缺乏也可以。

可是他的懒惰同样带到他的工作中,刚来青岛时他开出租车,四点交接班。他上白班,也就是早上四点接车,下午四点交车。大概坚持了一个月左右,早上四点就起不来啦。


有一次,他醒来又睡着了,他的夜班伙伴等到早上7:30,他才从家出来,后来人家就不等他啦,把车停在路边就直接回家了。再后来他辞掉工作,跟我一起带托管的孩子。

因为辅导作业 与家长沟通,招生等工作都压在我的肩上,我要求他做饭和打扫卫生。每天孩子接走后把桌子摆整齐,把地扫干净拖一遍。可是这么简单的工作,他也要拖到第二天下午2:30,要去接孩子了再做。

这样虽然每天同样打扫一遍,但教室里永远都是又脏又乱。我说了无数遍,他都我行我素。我只好自己去做。终于,我累病了。我不知道这样的男人,我如何能爱他尊重他?

但是,神却定意要让我学习爱的功课




2017年11月份,在一位老师的鼓励下,我去北京参加了六A根基讲师培训。六A的第一个A就是接纳,接纳就是无条件的爱,不是对方可爱你才爱他;不是他有能力,表现得好,你才爱他,而是你愿意爱他本来的样子。

是的,假如我的丈夫和女儿很优秀,爱他们可能很容易,但那样我爱的究竟是他们的成绩,还是他们的人呢?耶稣不是因为我们很优秀才爱我们,相反他是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就爱我们。

我努力学习无条件的爱,无论是对孩子还是丈夫,但我发现这真的很难,当我忙里忙外,丈夫却一天到晚躺在沙发上玩游戏时;当别的孩子都在积极的学习,我的孩子却久久地坐在窗台上看着窗外发呆时。

我真的又着急又生气,忍不住了就会大发脾气。发完脾气又后悔又疲倦,因为根本于事无补,自己还受亏损。


今年春节因新冠疫情的爆发,我们被隔离在家不能出门。从3月10号开始,良友电台“生命棒棒堂”这个栏目播出了一篇纪实小说《密室》

从此每天收听这个故事成了我的盼望。这个故事太吸引我啦,故事讲述的是荷兰一个基督徒家庭在二战期间发生的故事,吸引我的正是他们家的爱。

彭嘉士伯是位老钟表匠,他为人诚实忠厚,对工作严谨一丝不苟,受到众人的尊敬。他不仅养育自己的三个女儿,一个儿子更是抚养了十一位弃儿。他对孩子的爱和教导也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女儿娜丽和儿子威廉相继结婚,大女儿碧茜和小女儿柯丽终生未婚,留在贝雅古屋帮父亲打理钟表店。




二战爆发后,他们收留帮助那些被德/军追/杀的犹太人,在贝雅古屋开辟了一间密室,后来被揭发,一家人都被/捕入/狱。

彭嘉士伯被捕后十天就死在医院的长椅上,而已经50多岁的姐妹俩也在狱中度过一段非人的生活。

然而,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没有丝毫的抱怨和后悔,如果再来一次,他们仍会选择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犹太人。

这让我想起圣经的教导:“神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彼得前书3:17节)


姐妹俩在狱中得到娜丽送来的《圣经》。于是,他们在狱中分享着宝贵的信息,如魔窟般的集中营因着姐妹俩的爱心分享,恢复了人间的温暖和关爱,后来姐姐碧茜病死在集中营,但临死前她不住地向妹妹诉说那异象:他们要出去,要办一间大收容所,帮助那些在战争中受伤的人疗愈内心。

碧茜说那间大收容所已经预备好了,有高高的天花板和窗户有螺旋楼梯和木地板。要在院子里种花,因为那些花可以帮助他们受伤的心恢复健康。

还有他们所住的集中营,将来在这里也要改成收容所,要在墙上涂绿色的油漆,像春天充满生机与活力,每扇窗户外面都要种盆栽。上帝借着病弱的碧茜向柯丽诉说着那将来要成的事。

后来柯丽果然被释放,不久便按姐姐的遗愿开展事工,并按姐姐所告诉她的异象成就。

我深深地被作者以及他姐姐的爱所打动,如果他们能去爱那些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并爱那些关押他们,迫害他们,羞辱他们的德国士兵。

那么,我为什么不能爱与我一起承受生命之恩的丈夫?为什么不能爱养育我的父母?为什么不爱上帝所赐给我的孩子?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亲爱的听友、弟兄姊妹,按照我们自己,我们里面没有爱。即使我们常说某某人有爱心,但是和上帝的爱相比,那简直是不自量力。因为人的爱都是狭隘的,自私的。

上帝教导我们: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祂也为我们做了榜样,正如约翰一书3:16节那里记载: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


- 本期节目 -

好,今天的《心灵驿站》就到这里了,如果你听完这期的内容后,有任何的感动或得着,欢迎你给我们留言。本期文稿作者:慕真,责编风华,我是利未,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96)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