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84阅读
主播:灵潇 | 后期:光明
教会中信二代的流失,不仅是海外教会,也是中国教会面临的巨大问题。在上世纪末农村教会的复兴和本世纪初城市教会的复兴中,难以计数的教会被建立起来并不断拓展,但在信徒的儿女成长起来后,却凸显出极多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他们并没有传承父母的信仰。从整体情况来看,可以说教会正在面对失去她曾经哺育、教导的这些孩童的极大危机,而这些孩子本应该成为被预备、造就能够服事他们这一世代的基督工人。
当我们为此唏嘘甚至灰心的时候,也要反思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以使教会不重蹈覆辙。因此,本刊编辑采访了几间教会的牧者、几位多年服事青少年的一线同工,将他们的经验、教训、思考、实践加以总结、分析和评述,形成这篇文字。因为所访问的教会、同工极为有限,所以只能窥豹一斑,希望对弟兄姐妹在此问题上的探求和讨论,略尽绵薄之力。
1、“不信”的“信二代”
在教会中成长的孩子,按照年龄大概可以分为0-12岁的儿童,以及12岁以上的青少年。在儿童阶段,孩子的信仰状况不好判断,但到青少年时期,许多隐藏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一位青少年事工机构的负责人陈老师提供给我们一组数据,展现出青少年群体的整体状况:在2009-2011年,一家国际机构调查了中国的四千名青少年,其中60%的人不知道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想过自杀,有37%尝试过自杀;暴力、性行为、成瘾、盗窃更是一幅世界性的画面。而教会中的孩子与教会外的孩子在这些方面并不会有太大差别,我们所访问的青少年同工,每个人都会举出令人震惊的案例,教会中的孩子一样会在夏令营中偷窃辅导员和同学的手机,一样会坚决抵赖不承认自己所犯的罪,一样会意外怀孕并感染性病,一样会以极为肮脏污秽的话辱骂人,一样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下找不到人生方向。
并且,他们比未信主家庭的孩子更难牧养,在面对神的圣言时更加油滑和刚硬。陈老师在多年的青少年营会服事中,发现未信主家庭的孩子有些很真诚,也在思考什么是信仰,借着老师们的服事愿意追求、跟随耶稣;而所谓的“信二代”虽然从小就跟着父母去教会,领受了很多恩典,但却更容易自以为义,不仅不知道如何给其他孩子传福音,还强烈地排挤非信徒,没有怜悯的心。在一次青少年事工的研讨会上,专职服事青少年的牧者思源弟兄说:“我宁可牧养那些父母不信主的孩子,也不想牧养那些父母信主甚至是传道人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你跟他说道理他都知道,但是活不出来。内心是叛逆的,表面上却假装顺服。”
行为的问题彰显出内心的问题,如果他们自称信主,这“信”却完全不能影响他们的生活,这样的“信”是怎样的“信”呢?对我们采访所得的资料加以总结,一般而言这些“信二代”的“信仰”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信仰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对实际生活没有影响力。他们对圣经故事相当熟悉,也了解教会生活,道理明白很多,因此对人的标准很高,常用道理彼此说教,彼此要求,但不能彼此接纳包容。对自己的罪反应迟缓,没有圣灵的责备,几乎难以自我反省,大部分都很自我中心,对悔改的反应需要引导和教导。
2)对福音的认识片面甚至错谬。他们很容易说自己愿意信耶稣,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信耶稣,也不明白耶稣十字架的代赎。对很多人而言,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位神就是信耶稣;而他们对这位神的认识也很片面,只知道神有恩典有怜悯,却不知道神对罪人的烈怒和审判,不知道罪是得罪了神。他们对信心所指向的对象、信心的内容是含混的,而对于什么是“信”,也不真明白,往往认为“信”就是“知道了”,“信”就是活出律法,活出爱,而不是将生命的主权交给耶稣、跟随他。对于自己是否重生得救,也很少省察,甚至认为去教会、听父母的话、读经祷告、自己身上曾有神迹奇事发生就得救了。他们对福音、对圣经一知半解,却觉得自己已经懂了,所以更难被牧养和教导。
3)对于聚会的模式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个人灵修。神仍然只是他们父母的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所谓的“信主”只是在口头上、概念上,因此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随流失去。甚至有些孩子儿童时期表现得很敬虔,积极做决志祷告,热心服事,父母以为他们得救了,而到了青少年时期开始独立思考时,就怀疑神的存在,不愿意再来教会。
从中可以看出,在多年的教会生活中,这些孩子并没有建立起对基督的真信心。一位青少年同工常在寒暑假的时候去各地帮助当地教会开办青少年营会,在她的观察中,参加这些营会的孩子有30%是在信仰上有所追求的,其余的70%都明显不信。这还是较为乐观的数字,另一位常在营会中服事的同工江弟兄说,真认识自己是罪人、耶稣是救主的孩子,一个150-200人的夏令营中也就三四个,大约占总人数的2%。一位曾在教会学校服事的师母告诉我们,学校中的30个孩子只有4个确认自己重生得救,其他人则对于属灵的事情特别抵触。另一间基督教高中的同工说:“有一次我们的校长问学生,谁确定自己已经得救了?有两个人举手,还是颤颤巍巍地举起来的,其他三十多个孩子没有一个举手。”一位在儿童主日学、青少年团契服事多年的梅师母谈到在教会长大的第一批孩子时极为忧虑,他们现在二十多岁,一直接受基督教教育,在国外大学毕业后却都离开了神,回到世界去了。这些孩子会觉得教会外的教导、教会外的人更好,并且说:“这些人不装,而教会的人都很‘装’。”
这些数据和情况令人心寒,然而,教会下一代最大的危机,恐怕还不是孩子们明确地宣告自己“不信”,而是教出来一群“法利赛人”,而这一点在被称为“牧二代”的传道人子女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2、难牧的“牧二代”
因为上学的缘故,不少“牧二代”们从家乡来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通过介绍委身在距离学校比较近的教会和学生团契中。我们访问了一位以牧养知识分子群体为主的传道人,他举了三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以说明他在牧养“牧二代”时所感受到的情况。
第一个例子:一位弟兄,非常确定自己已经重生,在小组里分享常是一套一套的“属灵”话。但对于福音的认识(比如罗马书里面的一些重要真理),仔细确认的时候却发现很多问题。在实际的信仰生活中,服事几乎为零,福音热情几乎为零,缺乏灵里的活力,甚至长时间和未信主的女孩谈恋爱,看重学业远远甚于信仰。他不被所信的支配,但又不是彻底不信,并且因为觉得该明白的自己都明白了,所以往往抵挡、拒绝教会的教导。
第二个例子:一位姐妹,母亲是传道人,她从小就被母亲严格照圣经管教,但因为是律法主义式的管教,所以她心里有很深的怨恨。她平时表现出来的是“非常按照规矩而行”,但遇到一些关键的时刻,就显出怨毒,包括对母亲的怨毒。也就是说,平时是律法的,关键时候是反律法的,总之没有福音。和她确认重生得救的问题时,她基本上都在逃避。
第三个例子:一位弟兄,是非常“乖”的一个人。但每次小组分享,大家总觉得他分享不出什么东西,感觉他里面和神的关系很淡漠。他还曾想全职服事主,但被拦阻。一位有属灵经验的老师,看出他想要服事的动机是“做这个事情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在教会当中做全职工人是光荣的、正确的、有价值的。他是出于责任、义务、荣誉而愿意服事,而不是出于救恩的激励。
在这位牧者的观察中,这三位“牧二代”都没有在基督里罪得赦免的蒙爱体验和对救恩的感激。他们在头脑中知道救恩,但对此没有体验,或者是很弱的体验,因此对失丧的灵魂也基本上没有负担。对于福音,他们很难有清晰的辨别力和火一样的活力,也有人是早已学会在“属灵的”伪装下过属肉体的生活。
不仅是这位牧者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所采访的教会学校的同工,以及常组织青少年营会的同工,都察觉到类似的情况。思源弟兄在营会中带领“牧二代”的小组,观察到他们往往热心服事,是否重生却很难讲,他和他们在一起吃住,一起玩,一起听讲道,一起小组分享,一对一陪谈……几天下来,他发现他们最大的问题竟然是“不知道福音”,就如前文所说,对于福音的认识是片面甚至错谬的。
在交谈中,思源弟兄发现小组的孩子们虽然读圣经,但并不真喜欢神的话,甚至觉得无聊。讲员在台上讲,他们在底下睡,因为觉得这些自己都听得太多了。辅导员讲的东西,确实没有他们不知道的,但实际一问,却都不是真知道。他们的父母当中,有些人是因为忙于教会的服事,忽略教导儿女福音;有些人是不单在家中没给儿女讲福音,在教会中对福音的宣讲也有很大的问题。思源弟兄说:“他们一直在听道,但为什么道的能力没有显明出来?为什么还是这样完全不信的生命状态?如果认真讲的话,最差的结果也应该是真道会揭发他的不信,可怕的是他们还认为自己是信的。他们不但认为自己是信的,还要在教会当中服事。”
这些孩子知道教会需要哪些服事,知道他们的父母在服事,也会告诉自己这是他们要走的路,父母也这样要求他们。但他们愿意服事的心,就如之前所说,是出于责任、义务、荣誉感,而不是出于救恩的激励。如果他们真的开始接替他们的父辈在教会中服事,对于教会而言,那就不是失去了下一代的危机,而是失去了福音的危机。
3、但他们其实不该这样
回顾教会历史,教会失去下一代的危机从来也没有消失过。在欧洲,许多教堂被卖作酒吧、餐馆、马戏团、清真寺,成为历史博物馆,这不仅是因为教会世俗化、失去了福音的活力,也因为教会老龄化、未能将信仰传给自己的下一代。甚至从圣经来看,对儿女的教养、信仰的传承也甚是艰难,备受仇敌的攻击。上一辈往往忽视了神所赋予的责任,就如申命记中,摩西多次叮嘱以色列人要将神的律例、诫命、典章、神的作为、神的救恩教导他们的儿女(参申6:7,11:19,31:13),但当约书亚世代的人都“归了自己的列祖。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离弃了领他们出埃及的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士2:10、12)。甚至许多属灵伟人,他们的后代也极为令人失望。例如摩西的后代、革舜的儿子约拿单做但支派的祭司,事奉米迦所雕刻的偶像(士19:30-31);撒母耳的儿子不行他的道,贪图财利,收受贿赂,屈枉正直。(撒上8:3)
但神果真并不看重信徒的儿女,以至于常常丢弃他们吗?“后代”的不信显出的是罪人对神的抵挡,而不是神向着他们的心意。圣经中有大量的经文是讲论孩童的,也有许多的教导是吩咐指教父母如何教养儿女的,神将孩子赐给我们为产业,不是为了让他们长大成为悖逆、灭亡的人,神比我们更喜悦我们的儿女成为事奉他的工人,罗以和友尼基“无伪的信心”理所应当传递给提摩太。圣经中的许多圣徒在年幼时就被神得着,被他使用,而教会历史中的许多神学家、牧师、宣教士也都是在年幼时便蒙恩得救、立志传扬福音的。
所以,“信二代”不应当“不信”,“牧二代”不应当“难牧”。他们是神放在我们中间,我们最应当传福音、教导他们成为门徒的群体,因为他们生在教会中,本来就应当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神的话语塑造为合用的工人。正如陈老师所说:“我们知道4-14岁是一个特殊窗口,他们是最容易信耶稣的人,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信耶稣的话,他会相信其他东西。这是和神的国度有关的问题,不是说孩子调皮捣蛋,沉迷网络,家庭破碎所以需要关心他们,而是从神的国度来看。神在教会中的下一代身上有他的心意,他们会影响教会的未来,会影响神国度的拓展。戴德生也好,王明道也好,宋尚节也好,都曾经是教会中的孩子。神拣选他们,呼召他们,传道一辈子,为神所使用,难道我们的孩子中不会出这样的人?”
担忧牧二代的“服事”的思源弟兄也说:“如果这些牧二代能够真信,并且信得清晰明确、有核心,那他们再接续刚来营会时所说的‘我要服事’,就特别好。因为这个生命是真的被神所喜悦、合乎主用的,是特别宝贵的。父辈一生服事主,儿女也能继续,这是何等大的恩典。”
所以在面对教会下一代人中的许多问题时,我们不仅应当思考“他们怎么了”,更应当思考“我们哪错了”。在信仰传承的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是我们应当悔改的呢?就我们所采访的牧者和同工的总结分析,教会中的孩子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三点:一是家庭在教导孩子时价值观的错谬;二是教会未尽到应尽的本分;三是无论家庭还是教会,在教导他们时,内容和方式都偏离了神的道。
下面将就这三点展开分析和讨论。
相关链接:
53184阅读
51248阅读
46969阅读
43817阅读
36966阅读
35287阅读
33256阅读
32296阅读
32005阅读
30678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