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理
伯格理(Samuel Pollard,1864年-1915年), 英国来华传教士,他大学毕业后,放弃了银行里舒服的工作,带着基督的爱来到中国,在贫困的贵州石门坎创建了教会学校,在前一位传教士的基础上创造了苗族文字,被几十万苗族同胞沿用至今……
苗族
近代的苗族,虎狼为伴,结绳刻木,刀耕火种。他们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可谓“生存的极限边缘环境"。经过千百年的战争与失败,他们敢于驱虎豹,却又以“为人牛马,任人驱使"来作为生存的代价。土目地主不把他们当人,“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性"。正是这悲惨的经历,艰苦的环境,残酷的压迫,非人的生活,使得这个民族变得麻木。诚如柏格理所说:“绝望已变成这一种族的特性,他们把贫穷与悲痛、疾病与死亡视为自己所无法避免的世袭命运"。这就是20世纪初苗族社会的真实处境。
福音使者
伯格理的后半生与一个民族―苗族,和一个地方―石门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个千百年来与巫术相伴成长的民族,竟在二十几年时间里,不顾抛头洒血,坚定不移地抛弃了“崇巫尚鬼”的传统,归信基督,并在自己的原始部落里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教会。
一个被旧史志称为“晦盲否塞",“蠢如鹿豕",以“结绳刻木"记事的民族,却在短短二十几年中扫除了文盲,创字译经,分班授课,甚至造就出包括博士在内的一大批知识分子。
贵州新华网,2006年11月7日这样写到:一个名叫柏格理的英国人来到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县的一个名叫石门坎的小村,那是一个非常贫穷、荒凉的地方。他带来投资,就在这块土地上盖起了学校,修起了足球场。他用英文字母仿拼当地的老苗文,自编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样的教材,免费招收贫困的学生。后来一场瘟疫,当地的百姓都逃走了,他却留下来呵护他可爱的中国学生。最后,瘟疫夺走了他的生命。柏格理去了,在中国一个荒凉的小村里,留下了他的一个坟墓,留下了他培育出来的一代中华精英。
柏格理在中国的宣教生涯充满传奇色彩。 初入中国时,因翻船险些溺毙于长江三峡;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因不善骑马被马抛落山涧几乎摔死;因带领大批苗族人信仰基督教,反对地主土目对百姓的迫害, 并为贫苦的佃农撑腰说话,多次成为会党、土目、地主以及土匪谋害的目标。1907年,柏格理遭到土目苏黑保的绑架,险遭杀害。但当衙门抓捕到苏黑保时,被打致伤躺在医院里的柏格理却写信要求官府赦免苏黑保。柏格理就是这样以基督的博爱精神,化解了仇恨,消除了敌视和误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