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七夕特刊】我爱的不是厨房,是你呀!


一间热腾腾的厨房,一步步练出爱的滋味。

人生大计,有时候是需要在每一个微小但重要的角色中,对另一个生命的成全和祝福。



我爱的不是厨房,是你呀



结婚快三年的新年前夕,得知了我们要有一个小baby的消息。


还没来得及安顿好激动和紧张的情绪,我就迎来了接下来几个月严重的孕反期。好像从某一天开始就领取了嗅觉敏锐度加倍的超能力,甚至能精准判断出某个邻居正在使用的沐浴露牌子,更遑论从家里的角角落落冒出来的古怪气味,将我步步逼退;前面三四个月,我成了“卧室居人”,偶尔在必须推门去其他空间的时候,只得戴着口罩匆匆穿越。


在黑土地成长的我,竟然对自小吃到大的大米气味也唯恐避之不及。可怜了同样吃惯了米饭的先生,只能和我错开时间用餐,等我躲进卧室,他再迅速喂饱自己的肚子,同时也不得不放弃他日常最爱的下饭辣白菜。


我们独自在异乡多年,亲人鞭长莫及。难捱的几个月,先生便承担起一日三餐的烹煮大任。


然而,并不是每个东北人做出来的菜都像东北菜馆里的佳肴一般经典,先生从前日常的烹饪风格,完美承袭了地域基因中的粗犷豪爽,大块头的食材下锅,一顿操作猛如虎,厨房已是打过仗一般狼藉,菜式也受限于想象力的匮乏,如同只有几首歌的列表,不断高频循环。



因为激素影响,本身就胃口不佳的我,总是在餐桌前恹恹地努力咽几口,就躺回卧室。于心不忍的先生为了能让我多动几筷子,开始绞尽脑汁地研究起一些繁复的菜谱,猪肝腰果披萨,异形蒸饺,虾滑秋葵船……都是费时费力的菜式,之前见都没见过的搭配。


在我眼里,他也不过是个刚学会做饭没几年的大男孩,那个曾经梦想着潇洒走天涯追求自由的背包客,像蒲公英般落地扎根在这一隅,承包了一切家务,每天很早爬起来给我准备早餐和午餐,还要为自己带好上班的中午便当,晚上下班回来再关在厨房里良久,费劲巴拉地在盘子里“种花”……这些付诸在一方厨房的爱,抚平了一切不适给我带来的毛躁和失落。孕期因为荷尔蒙变化,准妈妈容易情绪波动大的传说,在原本急性子的我身上并没有验证。在先生面前,我对他的温柔和心疼反而更多了。


在那些日子里,常常会想起那段经典的结婚誓词,也会更多了解一点婚姻是彼此的委身,相互的扶持,是舍己与爱人的功课。



五个月后,上帝终于渐渐收回了祂派发给我的嗅觉超能力。精力渐渐恢复,我开始迫不及待地尝试着出入厨房,试图把白天上班,晚上回来还要忙斜杠副业的先生解放出来。


在家里做小女儿的时候,不舍得让我们干家务的母亲向来独占厨房,颇有烹饪天赋的她也常常在邻舍们家中设宴时被请去帮厨。也许是母亲太能干,父亲和我们姐妹俩都被照顾得对厨艺一窍不通,简直离不了她。直到我大学毕业后离家独自生活,才笨拙得拾起锅锅铲铲,从切菜开始摸索。


我高中时就读军事化管理学校,纪律严苛,每天睁开眼就是打仗一般的节奏,走路都要用小跑,渐渐养成了追求高效率的习惯。犹记得住校的时候,为了在熄灯号角吹响前多争取一点时间,还练就了脚踩洗脚盆,左手调洗脸的温水,右手刷牙的本事。高三走读以后,每天凌晨两点半起床,躲在厨房餐桌上做习题……一直到后来许多年,做事时脑袋里也还总是拉着一根要求高效的弦,不停催促着自己不要浪费时间,仿佛人生里的每一秒钟都很宝贵,一定要花在刀刃上才安心。


那么睡觉、吃饭和做饭于我而言,就曾是这刀刃之外的“浪费时间”事项,不过是填饱肚子,支持自己更好去完成人生大计的必须任务。记得大学时跟同学去食堂,同伴问我吃什么,答案通常都是:哪儿排队的人少去哪儿吃。


婚后,有客人或先生在家的时候,我才会有动力下厨,自己一个人时,就很容易偷懒,一个馒头包子能迅速解决的事情,决不会去平添麻烦。总是想,有这力气和时间,还是要多做点正事的。



可是,究竟什么才是人生正事呢?


学生时代这个问题还容易解,无非是把全身心倾注在课业学习中。但当从象牙塔里走出,逐渐穿戴上不同的人生角色,经历种种,才发现无论是人生还是时间,都不可能再像切蛋糕一样划分得如此简单粗暴。


有了信仰之后,了解了生命的来源和去向,也明确了这是客旅人的一生,但那并不意味着生命成为徒有宏大主题的空中楼阁,生命意义的本相渗透在每一天繁复的生活中,而爱也需透过点滴的切实行动才能浇灌在自己和他人灵魂中。


尤其是得知一个小生命正在我腹中一天天生长,一餐一饮已经不能单凭自己的喜好决定,而变成与Ta的成长息息相关的一种责任时,温柔守护的情愫也日渐蔓延开。开始拒绝垃圾食品,认真地搭配每一餐的营养,舍弃一些很想吃但不健康的零食。去逛超市的时候,也开始关注许多食品里那些触目惊心的添加剂列表,不由得生出一个豪气又好笑的决心:等以后娃跟我说想吃什么,我都可以跟Ta说,妈回家给你做!


世界总教导女孩们说公主要被宠爱,圣经上却说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从前,我也总是希望自己更多被爱,像偶像剧女主角一般被360度呵护才好,而这份自我中心的期待,已被点点滴滴真实的爱融化,也被哥林多前书中“爱的真谛”改写。


每个被小家伙早早踢醒的清晨,趁着先生未睡醒,我便蹑手蹑脚地溜进厨房,伴着鸟儿的叽喳欢唱开始做早餐和他中午的便当,曾经觉得很麻烦很难的面食也一样样解锁;黄昏时分,慢悠悠去超市提一包菜再散步而回,戴着口罩用心烹炒,为归家人捧出一道道新手厨娘刚学的菜肴。碰到自觉做得不错的美食,给邻舍和弟兄姊妹送去一份问候,也换得一份心头的甜蜜。


不曾想有一日,我也会心甘情愿地沉浸在厨房里,在这“浪费”时光的烟火中细细玩味生活,在锅碗瓢盆之间找到另一番满足感。而每一个清晨先生醒来,睡眼惺忪地冲进来帮忙,或是在客厅哼着歌来来回回把地板拖得锃亮的时刻,仿佛都让爱的关系在彼此的回应中更加稠厚。


再过一段时日,远方的婆婆也将飞越大半个中国落地上海,成为我们饮食起居的帮手,这又是一份来自长辈的爱和牺牲。



一间热腾腾的厨房,只是生活万事的一个缩影。但它是我们更多放下自己,更多舍掉自我中心,从任性的孩子成为承担责任的大人,为另一个或另一些人的益处奉上行动的见证。或许到如今,我们依然并不像一些人对烹饪有着天然的热爱,但是其间,我们在笨拙中一步步练出爱的滋味。


人生大计,有时候是需要在每一个微小但重要的角色中,对另一个生命的成全和祝福。


为家人,为来客,摆出餐盘的时候,只不过有一句心声:其实,我爱的不是厨房,是你呀。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