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特稿】那些年,弟兄的告白:你是我的林前十三章
2020-08-24 18651阅读
作者: 境界君
|来源: ijingjie
钟马田说,没有一个情人写信给女友,像我这样疯狂。爱德华滋临终前充满深情地称妻子是“非同寻常的伴侣”。耶德逊写给未婚妻:新一年里我们可能极度忧伤,甚至死亡。反抗纳粹暴政的莫尔克在绞刑前十天写信给妻子:亲爱的,你就是我的《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
1927年1月8日,他与贝坦·菲利普斯(Bethan Phillips)结婚,他们在结婚之前至少相爱了九年的时间。他们的婚姻很幸福,贝坦成了钟马田一生侍奉的重要支柱。据钟马田的孙子克里斯托弗回忆,在漫长的一生中,爷爷和奶奶两个人“彼此互补,互相帮助”。1930年代末,钟马田离开家乡到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担任摩根的助手。1939年9月25日,四十岁的钟马田写道:“我亲爱的贝坦:谢谢你今天早上的来信,虽然我很生气你一直写到晚上十一点半,我看你挺不可救药的。我将习惯没有你的日子,这种想法真的很有趣。在这个话题上我能说的有很多。我已经告诉过你很多很多次了,岁月的流逝除了加深我对你的爱之外,别无它用。当我想到1925年和26年在伦敦的那些日子,想到我认为不可能有更伟大的爱情时,我笑了。说实话,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一直认为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你,我的妻子,而且‘别离使两颗心靠得更近’这句话仍然是真实的。我敢肯定,在任何地方,没有一个情人写信给他的女朋友,像我这样为她疯狂。我真同情那些未婚的情人。好了,我最好还是克制一下,不然就通宵给你写信了。永远属你的马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减少德军导致的伤亡,伦敦的居民被疏散到乡下。1939年,当时钟马田留在伦敦,写信给已经搬到乡下的妻子贝坦:“对你的思念,给了我无限的幸福,我比任何时候都确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你一样。我一直在想十一年前的那个晚上,我们一起去花园,然后回到帝力(注:他们的朋友)家。那时候我以为我爱你,但我必须和你一起生活超过十年,才能真正了解你,真正去爱你。我知道我在许多方面都有缺陷,有时会使你失望。这真的让我很难过,我正在努力改变。请相信我,如果你能看到我的心,你会惊讶于我有多么爱你。我希望你知道,尽管我有种种缺点,但我想再说一遍,从人的角度看,我完全属于你。”带领美国大复兴的著名神学家约拿单·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1703-1758),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19岁的约拿单·爱德华滋在1723年1月写下“立志”七十条,献上自己的一生为神所用;那年夏天,他爱上一个叫撒拉(Sarah Pierrepont)的女孩。他在希腊文语法书的首页写下了一封特别的情书,这是他的心所唱出的唯一的情歌:
“他们说在纽黑文市有一位年轻的女士,她受到那位创造并统治世界的伟大的存在者的爱戴。通常,这位伟大的神,以某种方式来到了她的身边,使她的心中充满了无比甜蜜的喜悦。她几乎不关心任何事,除了默想祂。她盼望过些日子就被接到祂所在的地方,从尘土中被举起来,被提到天上与祂同在。祂太爱她了,以至于不会让她永远和祂保持距离。她要在那里与祂同住,永远被祂的爱和欢乐所填满……她的头脑里充满了甜蜜,情感里充满了纯洁。她的一切行为都极其正直和尽责;你无法说服她做任何错事或有罪的事,即使你愿意把整个世界都给她,也劝不了她做任何错事或有罪的事,免得她得罪了这位伟大的存在者。她有一颗温柔、冷静和博爱的心;尤其是在这位伟大的神在她的心中显现之后。她喜欢一个人在田野和树丛里散步,似乎总有个看不见的人(注:指神)在和她说话。”当时撒拉13岁,她的父亲也是牧师,是耶鲁大学的创建者之一。四年后,当爱德华滋开始作北安普敦的副牧师的时候,他们结婚了。在接下来的二十三年里,他们生下11个孩子,8个女儿、3个儿子。爱德华滋是一个繁忙的牧师:通常每天工作十三个小时。每天晚上工作结束之后,他都和妻子一起祷告,两人的婚姻成为对疲累的最佳缓解。他们开放自己的家作为培训年轻传道人的住所,一个曾经住在爱德华滋家里的学生在提到两人关系时说,“他和她说话的时候,表现出无比的温柔和爱。”在1758年,爱德华滋在接种天花疫苗试验时染病。临终前,他喉咙肿胀,仍然说出了对妻子的爱,并把妻子交托给神。最后,他充满深情地称撒拉是“非同寻常的伴侣”。如果一个牧师爱他的妻子,就像基督爱教会那样,将大大提高他信息的可信度。被称为“缅甸使徒”的美国宣教士耶德逊(Adoniram Judson,1788-1850),三岁就能朗读圣经,可是等到16岁进入布朗大学,他却受一位很有才华却不信主的同学影响而成为无神论者。他以第一名成绩大学毕业后,离家外出时投宿旅店,夜里被隔壁的阵阵哀嚎声吵得心惊胆颤。天亮时才得知,一个年轻人昨夜去世了。死者竟然就是他所崇拜的那位同学。一个平日里自信满满、通晓万事的人,面对死亡竟如此恐惧。耶德逊彷佛一下子被敲醒了,重新翻开圣经;随后入读神学院,并投身海外宣教。
下面的两封信,第一封是耶德逊写给安(Ann Hasseltine Judson)的父亲,请求他同意自己和安结婚;第二封是写给安的新年祝福。“此刻我不得不征求您,您是否愿意明年早春就把女儿嫁出去,从此便很难和她见面?你是否愿意看到她到一个异教的地方去,让她顺服宣教士生活的艰难和痛苦?你是否能同意她置身于海洋的危险之中,对印度南部气候的致命影响,各样的缺乏和患难以及侮辱、迫害甚至死亡呢?为了不朽的灵魂,为了锡安和神的荣耀你能同意这一切吗?”“亲爱的,我以最大的诚意和全部的真心祝你:新年快乐。愿这一年,你的脚步能与上帝更近一步,这条路会把你引向那纯净无暇的羔羊。愿你在新的一年里,更有基督的灵,被高举在尘世之上,愿意按神的旨意,在世上为人处世。一年中的每一刻都将使你更接近人生的终点,也会使你更接近上帝。愿今年是你改变的一年,在此期间,你将告别你的亲人和故土;在那里你将跨越广阔的海洋,居住在世界的另一边,在一个异教徒的民族中间。今年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多么大的变化啊。如果我们的生命得以保存,我们的努力得以成功,那么下一个新年我们将在印度度过,也许我们会用印度或缅甸的土话互祝新年快乐。我们将不能再看到我们身边的好朋友,不能再享受文明生活的便利,不能再和那些守圣日的人一起去上帝的殿。但那黝黑的面容,将处处映入我们的眼帘;陌生的语言,将冲击我们的耳朵;我们将目睹异教徒为庆祝偶像崇拜而聚集在一起。我们将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希望有像鸽子那样的翅膀,这样我们就可以飞到神那里,得到安息。我们可能会经历‘极度忧伤,甚至死亡’的季节。至于外人是否尊重我们、为我们哀哭,只有神知道。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不应当恳切地祷告,祈求得胜的信心吗?”1812年6月,耶德逊和新婚只有一天的妻子安起程前往亚洲。当次年他们抵达缅甸仰光时,缅甸没有一个基督徒。夫妻两人是彼此最好的同工,他们一起学习缅文,妻子还开办了一所小学教育当地的孩子。就在耶德逊翻译的缅文新旧约圣经正本定稿后不久,他因病于1850年去世。离世时,缅甸已经有近8千名基督徒,分别在63座教堂里聚会。
律师莫尔克(Helmuth James von Moltke ,1907-1945)出身德国贵族,是德国名将毛奇的侄孙。大学读的是法律,随后在律师事务所工作。1929年夏天他遇到了未来的妻子弗雷娅(Freya Deichmann)。他很早就认为,希特勒的上台对于德国是一场灾难。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莫尔克被征召到纳粹政权的反情报机构工作。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和希特勒的反对者,莫尔克利用他的身份来拯救囚犯和人质。
莫尔克预料到第三帝国的失败,因此制定了战后德国民主的计划,包括早于欧盟提出泛欧的设想。他个人反对以暗杀方式对付纳粹政权,他认为暴力会让反对者和作恶者变得相似。因为与推翻希特勒的企图有牵连,他于1944年1月被捕,1945年1月23日在柏林被杀害。
下面这封信,是莫尔克接受绞刑十天前的两封信的节选。他的妻子弗雷娅是法学博士,二战期间与丈夫并肩反抗纳粹。她保存了丈夫写给她的1600封信,抚养两个孩子长大。“亲爱的,首先,我必须十分肯定地说,一个人生命的最后时刻和其他时刻没有什么不同。我一直以为,一个人除了震惊之外没有别的感觉,他会不停地对自己说,‘这是你最后一次看到日落,这是你最后一次睡觉,你只需要再听两次钟声就能听到12点了’,但这些都是多虑的。也许我有点高看自己,但我不能否认我此刻心情很好。我只能向我们的天父祈祷,他会这样保护我,因为这样死去对肉体来说显然更容易。上帝待我多好啊。我内心充满了感恩之情,真的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了。在那两天里,祂对我的指引是那么肯定和明确。即使整个世界都闹得天翻地覆,即使周围的墙壁在我眼前摇摇晃晃,我也不会有什么不同。我的感觉正如《以赛亚书》第43章第2节所说的:‘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你趟过江河,水必不漫过你;你从火中经过,必不被烧,火焰也不着在你身上。’亲爱的,感谢上帝,祂胜过一切。也感谢你,亲爱的,感谢你的代祷,感谢所有为我们和我祈祷的人。你的丈夫,软弱、胆怯、‘复杂’,虽然我很平凡,却应该被允许经历这些……上帝可以在任何时候显示祂的全能,无论你是在为孩子们做煎饼,还是在照顾他们小小的灵魂上。
我应该和你说再见,但我无法见到你的面。我应该想到现在落在你肩上的所有重担,但我无法分担。惟有一件事,我能说,就是主赐给你平安的时候,你要存着忠诚勇敢的心。亲爱的,你就是我的《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没有这一章,人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如果没有你,我也会接受爱,但是没有你,亲爱的,我就不会有爱。你是我的一部分,这是我一个人的时候所缺少的。只有在你我的结合中,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亲爱的,这就是我为什么确信你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会失去我,不,一刻也不会。”(本文参考 Michael A.G.Haykin 《The Christian Lover》、 Helmuth Caspar von Moltke 《Last Letters》、渴慕神网站等,一并致谢)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