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等恩友慈仁救主,负我罪孽担我忧;
何等权利能将万事,来到耶稣座前求!
多少平安我们坐失,多少痛苦冤枉受,
都是因为未将万事,来到耶稣座前求。
我们有无试探引诱?有无难过苦关头?
决不应当因此灰心,仍当到主座前求!
何处能寻这般良友,同尝一切苦与愁?
我们弱点主都知道,放心到主座前求。
我们是否软弱多愁,千斤重担压肩头?
主仍做我避难处所,奔向耶稣座前求!
你若真逢友叛亲离,好向耶稣座前求!
到他怀中他必保护,有他安慰便无忧。
有一把伞撑了很久,雨停了还不肯收;
有一束花闻了许久,枯萎了还不肯丢;
有一首诗歌唱到了永久,即使青丝变白发也能在心底深深留藏。
上个世纪初,有个年轻人将这一首诗歌填词成日文歌谣,
在那疾驰的年岁里,日本新娘即便不明白这首歌所表达的真正内涵,但仍争相在婚礼上使用这支颂歌;
在印度,这首诗歌悠扬婉转的曲调时常在葬礼、受难周的纪念仪式上响起;
在印尼,这首诗歌被改编成一首爱国歌曲,每逢国家的独立日,几乎是必唱曲。
一战时,它是呼唤和平之歌;影视里,它是触及泪点之歌;生活中,它是抚慰人心之歌……
它就是《恩友歌》,我们唱过了多少春夏与秋冬,岁月亦老去,温存心底的音符不曾忘去。
唤主声声,如生命的花香,流到心底,那痕迹啊,抹不去,擦不掉,安安稳稳的在那里,让你静默无声,让你感恩泪滴。
01
一个爱尔兰人
远赴异乡为穷人砍柴?
“何等恩友慈仁救主,负我罪孽担我忧;
何等权利能将万事,来到耶稣座前求……”
从小就听大人们哼唱,虽然很难清晰地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学会的这首《恩友歌》。
但就是觉得熟悉,如老友一般住进了我的心底,温馨而又甜蜜。
和好多经典赞美诗一样,《恩友歌》的背后,同样有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依着时光的岸,缓缓前行。
这首歌的作者,是一位名叫约瑟夫·斯克里夫JosephScriven的爱尔兰人。
150年前,两个商人站在加拿大安大略的一个街角。
一个瘦高的男人,拿着锯子从他们身边经过,看到他锯子和身上的抖落的木屑,其中一位商人便说:
“如果他愿意赚钱的话,或许我可以雇他为我们家提供冬天的木材。”
另外一个商人随即答道:
“我认识那个男人,他是不会为你砍柴的。他只为那些孤儿寡妇或身体残障无法砍柴的人砍柴。”
他们口里的这个男人,就是约瑟夫。
大家或许会好奇,他一个爱尔兰人,为何大老远跑到加拿大,还只要为那些穷人砍柴呢?
这大概跟他24岁时的一场意外,密不可分。
02
婚礼前一天
未婚妻溺水身亡
1819年9月10日,约瑟夫出生在北爱尔兰的班布里奇。
他的父亲约翰·斯克里夫John Scriven,1812年曾在加拿大服役,后来当上了皇家海军陆战队的舰长。
他的母亲,则是一位牧师的妹妹。
约瑟夫爱尔兰旧址
1826年,他们全家从爱尔兰移居英国,1834年,又再次搬回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居住。
次年,天资聪颖的约瑟夫在16岁时,就前往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读书,这是一所与剑桥、牛津齐名的高等学府。
尽管就学期间成绩优异,但为了延续家族的军事传统,约瑟夫选择去了英格兰的一所军事学校。他在那边度过了两年的时间,后来因身体原因,遗憾没能踏上军事之旅。
于是他又回到三一学院,在那里获得了学士学位。
毕业后,他当了一位老师。
约瑟夫未婚妻
没过不久,他在当地遇上了一位令他心动的女孩,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开始打算起一年后结婚。
就在好事将近的关头,意外发生了!
1843年,在他们婚礼的前一天,约瑟夫的未婚妻沿着班恩河岸去见他,在穿过一座桥时,她所骑的马突然受惊。
在混乱中,约瑟夫的未婚妻,被蹄乱的马甩进了奔腾的激流中。
汹涌的洪水迎面冲来,最终不幸溺水身亡……
生活的巨变,触景生情的折磨,让约瑟夫一度觉得待在爱尔兰,都是极大的煎熬。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
“我的世界似乎正在消失,现在无论我在爱尔兰什么地方,我总是想起,
我期待的,但从未发生过的,那美好的一天……”
后来受到普利茅斯兄弟会(基督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1845年,这个心碎的男人乘着船逃离了伤心之地,来到了加拿大的安大略湖旁的希望港镇附近定居。
他一边靠教书谋生,一边建立起普利茅斯兄弟会,向当地人传福音。
03
这首《恩友歌》
“是主和我一起完成的。”
10年后的一天,约瑟夫收到了母亲病重的消息。
当时的他,无法去探望自己的母亲,只好用三节短诗写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并取题为“不停止祷告”,寄给远方的母亲,以安慰她。
后来这首诗,就成了被全世界基督徒传唱的《恩友歌》。
1857年,他到一位退休的海军军官家中,担任起家庭教师。
时隔十余年,他再次坠入了爱河。
而对象,就是这位前海军军官的侄女,伊丽莎·罗什。
退休的海军军官夫妻
1859年,两人订婚。
就在看起来即将苦尽甘来之际,一场风寒却将这一切都击碎了。
伊丽莎在一场风寒中,患了肺炎。
仅四个月后,就离开了人世。
伊丽莎·罗什 Eliza Roche(1837-1860)
“主仍做我避难处所,奔向耶稣座前求……
何处能寻这般良友,同尝一切苦与愁? ”
约瑟夫想起写给母亲诗中的这几句话,顿时泪湿衣衫。
一个要被上帝重用的基督徒,似乎定要经过苦难的炉火,被塑造、磨炼,如他的名字一般,约瑟夫就像那旧约中,那被卖为埃及人奴仆的约瑟,似乎神掩面不看他的苦难和呼喊。
然而,他却在苦难的深坑中得到救恩。
“我若说,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围的亮光必成为黑夜”(诗139:11)。
其实,“黑暗不能遮蔽我使祢不见,黑夜却如白昼发亮,黑暗和光明,在祢看都是一样。”(诗139:12)。
在约瑟夫被苦难鞭笞的体无完肤时,他没有陷入苦毒、抱怨,却出人意料的决定将余生完全的奉献给耶稣,就是那为他喝尽了苦杯的主。
后来的他,竭力遵行耶稣的登山宝训,在街头为贫民、残障者或寡妇义务劳作。
严冬时,他会拿着一把锯子为贫苦的人提供过冬的木材,甚至将自己不多的衣服和食物与他们分享。
未来的几十年,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向他寻求帮助的穷乏人,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表明上帝的爱。
情词迫切的他,为此时常走上街头布道,这在当时并不多见。后来,他还因此被捕入狱。
正如人们见证说的那样:
“我们称他为好撒玛利亚人,他也确实过着一种真正无私的生活,走在受苦的人中间,抚慰着悲伤的人,与贫困的人分享自己拥有的一切。”
一开始,这首《恩友歌》他是匿名发布的,大家都想知道,到底是谁用生命写出如此厚重的诗歌,穿越岁月的苍茫,点燃恩典的炉火。
直至过了十几年,他才告诉自己的邻居:
“这是主和我一起完成的。”
1865年和1875年,这首诗分别被编入英国和美国的圣诗集中,及至被全世界无数基督徒所传唱,安慰了许多同坐在死荫幽谷中紧紧抓住神的人。
约瑟夫写给母亲手稿
再后来,约瑟夫病了,病的很重,一位朋友去他家里探望约瑟夫,两人就待了一小时,他却不断听到约瑟夫口中重复着两句话,一句是:
“我是属主的。”
另外一句,是《希伯来书》中的这句经文:
“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希伯来书13:5
之后不久,他便在异乡主怀安息了。
他用一生,将苦难写成依靠主恩的颂歌。
1919年的9月10日,在约瑟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一群基督徒聚集在希望港镇,再一次唱响了这首诗歌。
在后来的纪念仪式上,安大略省的一位官员Ecdrury,对约瑟夫致敬时说道:
他没有修建铁路或积累财富,但是他所做的不止于此,他贡献了一种思想,它将超越铁路和财富。
当其他物质性的事物崩溃和灭亡时,这一思想将继续丰富人类的生活。
在这个场合,我们向约瑟夫致敬。
他将救主视作恩友,并时时倚靠着祂,而他的一生,就是活生生的见证。
滑动查看歌词
· END ·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