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05阅读
保罗对提摩太说:“……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耶稣有得救的智慧。”(提后3:15)圣经介绍耶稣基督,使人因认识和相信他而有得救的智慧。信耶稣是信仰的入门,圣经指出了这条入门的路径,它如同藏宝的地图带领人到正确的地方发掘宝藏一般。
今天活在21世纪初知识大爆炸时代的人,因着科技进步、信息发达,拥有许多知识、学位和技能,但却无法解决心灵的虚空与迷失的情况。圣经不单指出人无助的光景,并且介绍耶稣救赎的大能,攻破人心坚固的营垒,使人信服基督。
“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10:17),没有神的话指点迷津,人就不知何去何从。
多年前,有一位研究生物化学的弟兄在我曾经牧养的教会中受洗,他得救是因为专心研读加拉太书,明白因信称义之道。奥古斯丁年少时生活放荡不羁,后来虽开始阅读保罗的书信,灵魂的空虚与生活的恶习却仍未能改。有一天,他在树下为自己的堕落而感到困扰,忽然听到一个小孩子的声音回荡着:“拿起它来读,拿起它来读!”他就回家拿起圣经,翻到罗马书13章13-14节:“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他本想再多读,但已觉得不需要了。他说:“当我读完那两节圣经,光明已涌入我的心,所有因怀疑而来的黑暗已不复存在”,他从小所听有关信仰的真理再次浮现,他真正重生得救了。
圣经写作的目的是要使人生命得改变,提摩太后书3章16-17节论述它4方面的功用,可阐释如下:
“教训”,是信仰上的正面教导(信仰上的正)
“督责”,是信仰上的反面提醒与矫正(信仰上的反)
“使人归正”,是生活上的反面提醒与矫正(生活上的反)
“教导人学义”,是生活上的正面教导(生活上的正)
有人会问:“圣经的知识是否真的可以改变人的生命呢?”答案一方面是“是”,另一方面是“否”。先谈“否”的方面。当然,单有知识不能改变人,耶稣时代的文士与法利赛人是最好的例子。至于“是”的方面,改变人的动力是神的生命及圣灵的工作。但在这方面须注意的是,圣灵作工的基础在于信徒对圣经真理的认识与愿意顺服的心志。
李察逊(Brian Richardson)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圣经知识能否影响人生活的态度。他用3种不同的问卷,包括基本数据问卷、圣经知识测验和态度问卷。从1148位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他发现圣经知识的确影响人对自己及对别人的态度。
他引述彼得在五旬节圣灵降临后的讲道作为例证,强调他并没有带领群众讨论耶稣基督是谁,而是直接介绍有关耶稣的生平、死亡、复活、升天等事实,而且根据这些事实引导众人悔改。因此,对事实的认识不单不会拦阻人生命改变,反而能带来极大的帮助。因此,教会不应以“知识使人骄傲”等原因而避免圣经知识的教导,而应在教导圣经知识的同时强调靠圣灵的力量去实行,以帮助信徒应用圣经的真理。
在基督徒的生活与事奉中,经常会遇见困扰、冲突和难处,使人容易灰心失意,导致灵性疲惫。在这些“精力耗尽”的压力下,信徒当如何重新得力呢?
综观旧约犹大王朝历史中的几个复兴事件,可见国家或个人若要从属灵低潮中重新振作起来,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回到神的话语上。在约沙法时代,他不单自己高兴遵行神的道(代下17:6),而且差遣臣仆、祭司和利未人到各城去,用耶和华的律法教训百姓(17:7-9)。神因此使他的国富强,列国都畏惧他。又约西亚王登位之时,年仅8岁;他20岁那年,就开始废除偶像,三十岁修葺圣殿(代下34:3-13)。在搬运圣殿的银子时,一位祭司偶然得了耶和华的律法书,那书辗转传到王那里。约西亚王发现神在律法书中所显明的心意后,就带领百姓谨守遵行神的律法,因此带来属灵的大复兴(代下34:14及以下)。
神的话语是复兴的根源,其他的媒介都只是次要的。史密斯(Wilbur M. Smith)曾说:
一个不以神的话语为根基的复兴,最终只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昙花一现”,因为没有神圣的真理作为持续更新的泉源;另一种是“走火入魔”,使人进入充满刺激的情感主义中,但过后却使领受这种情绪化经历的人漠视神的工作,或认为它只是一项毫无意义的活动而已。
神的话语在以斯拉与尼希米时代中所带来的复兴尤为特别。当尼希米带领民众修筑城墙后,他召集他们一同宣读神的律法。尼希米深感以色列全百姓若要被建立,属灵的根基必须稳固。神的话是尼希米所设立的新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因它使他们有方向、有规范、知道神的心意,并且为他们带来了一次重大的复兴。
细读尼希米记第8章,可清楚得见神话语在知、情、意3方面做复兴与更新的工作:
1. 理智上的了解(1-8节)——以斯拉与文士、祭司们宣读神的律法时,百姓采取“留心”(3节下)、“恭敬”(4-5节)、“有恒”(3节上)等态度去聆听,而最重要的是诵读的人解释清楚,使听的人听得明白(2、3、7节)。
2. 情感上的激动(9-12节)——了解神话语中的信息,必定会带来情感上的波动。百姓当时存着柔软的心领受神的心意。他们开始时“哭泣”(9节),或许是为祖宗们所犯的罪行而哭泣,当然亦包括为自己的罪行而痛悔。但在尼希米的劝勉之下,他们转悲为喜、化眼泪为欢笑,“因为他们明白所教训他们的话”(12节)。
3. 意志上的降服(13-18节)——听道或研读神的话语,切忌只停留在上述理智与情感的两个层面。百姓最后在意志上立志遵行神的话。因摩西的律法强调以色列人要守住棚节7日,他们就随即上山取木料搭棚,第一时间采取行动(16节),并且欢喜快乐地去行(17节)。
当希伯来书的作者要讨论耶稣基督乃按着麦基洗德的等次作祭司的真理时,他忽然想起读者的属灵情况。他知道他将要阐明的真理是一项较为深奥的启示。深奥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启示的本身:“有好些话,并且难以解明”(11节);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读者的属灵情况,因他们停留在“婴孩”(13节)的地步,仍未长大。
其实做“婴孩”并无任何不妥之处,每个信徒重生之后都必须经过做“婴孩”的阶段(参彼前2:2)。但若继续停留在这阶段就有问题了。希伯来书5章12节说:“按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工夫”一词应译为“时间”。从时间的观点来看,他们应该长大成人,但事实刚好相反,他们仍满足于吃奶的光景。问题在哪里呢?
我们可从两方面来解答这问题:
1. 他们“听不进去”(11节)。意思是他们在听觉上是迟钝的,不能领会较深入的真理教导。这“听不进去”的现象反映出他们是属肉体的一群。因为属肉体的缘故,以至产生一种对神话语抗拒的心态,结果使他们却步不前,成了属灵的侏儒。
希伯来书的作者严厉地指出:真理的认识与长进不可分割。他认为,按着读者学习神话语的时间来说,他们对真理本该有足够的认识,可做老师去教导别人。但可惜他们听不进去,仍需要别人用浅显的道理教导他们。
2. 他们不熟练仁义的道理(13节)。因为他们对神的话语没有基本的体认与了解,因此没有操练的机会。另一方面,因为没有熟练并应用神的话,就更听不进去,构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然而对于那些灵命成熟的人,他们认识神的话语,并且不断地操练,使心窍得以开通,对神的话语摸通了门路,结果能分辨好歹、判别是非。
101005阅读
100807阅读
67250阅读
65771阅读
59522阅读
56500阅读
56447阅读
50083阅读
49136阅读
48248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